分享

国民时期兵工署

 细雨青衫 2014-07-09

 

      国民政府时期,兵器工业的管理机构是兵工署。

  兵工署于1928年11月11日在南京杨将军巷成立,隶厲于国民政府行政院军政部。兵工署成立时,在军政部下并列的署处有,陆军署、海军署、航空署、军需署和审査处。第一任兵工署长由军政部政务次长张群兼任。

  

大沽船坞蒸汽动力剪板机

  1928年12月11日,国民政府公布的兵工署条例规定:兵工署掌全国兵工及关于兵工之一切建设亊宜,设总务科、设计科、检验科、监査科、兵工研究委员会和兵工材料购办委员会。

  

大沽船坞气锤

  1933年10月9日,国民政府核准兵工署新组织条例,条例规定:兵工署直辖于军政部,统一掌管全国兵工及一切有关兵工之各项建设事宜,兵工署设署本部、资源司、行政司和技术司。条例还指出:因事实上之需要,得设各种专门委员会,其委员由署长聘请或指派;为技术上参考起见,得聘用外国顾问。后资源司撤销,兵工资源的一部分工作划归行政司,资源调査工作由资源委员会集中筹办。

  

第二十三工厂无烟药切断机

  1935年6月25日,军政部重行公布的军政部组织法规定:兵工署掌兵工技术、军火制造、军械行政亊务,设署本部、制造司(原行政司)、技术司和军械司,因事务上之必要,得设各种委员会及其他附属机关。

  

第九十工厂枪弹厂铜片轧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机关的搬迁,兵工署亦向内陆转移。1938年上半年,曾分散在长沙、汉口和衡阳办公,部分人员转入柳州办公。1938年10月其重心转移到重庆,署本部设在重庆中山一路勤居巷23号。1940年11月,以“斌记行”为化名,1944年1月1日,又以“重庆中一路勤居巷勤居”为代名。抗战胜利后,迁回南京。署本部设南京大方巷10号,1947年1月迁华侨路16号。

  

天津北洋机器局造前装炮弹

  1946年5月,国民政府军事机关改组,撤消军政部,成立国防部。兵工署隶属于国防部联合勤务总司令部,于9月1日起,以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兵工署名义行文。改变隶属关系后,兵工署的任务是:关于部队装备及补给品的发展设计来办保养事项;关于训练专门兵工部队及人员事项;关于兵器及原料的试验研究发展事项;管理并监督兵工厂一切业务;依国防部规定原则拟定并发挥化学战队的战术原理。兵工署设署办公室、综核室、总务处、财务处、警务处、兵工委员会、经济顾问团和工业司(原制造司)、研究发展司(原技术司)、外勤司(原军械司)、训练司(新增)、化学兵司(新增)。早在这年1月9日,兵工署即委派杨继曾等人组建兵工建设委员会,5月1日改名新厂建设委员会,计划接收日本赔偿的工厂。后经联勤总部批准,新厂建设委员会改编为兵工署的直属机构,至1949年5月撤销。

  

大沽船坞造7.63毫米步枪

  1948年5月,成立兵工署兵器检验处,负责各工厂出品质量检验并督促各军械库库储品及部队使用武器弹药的合理安全保管。后于1949年5月改编为工业司兵器检验科。1949年初,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兵工署机关从南京撤离。1月,分设广州(小北黄华路)、上海(龙华路2591号)、台北(松山基隆路1段)办公。其研究发展司全撤台湾,工业司的技术性业务亦迁台湾办理。从1948年下半年到1949年上半年,先后将第二十六工厂汉阳新厂工程处,第四十四工厂青岛部分、第六十工厂、第六十一工厂、兵器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弹道研究所、材料试验处和兵工学校从大陆撤到台湾。1949年4月21日,兵工署台湾办公处在台北汉口街78号成立,代兵工署处理在台一切事务。1949年7月1日,兵工署再迁重庆中山一路勤居巷。

  

太原兵工厂仿造日6.5毫米38式步枪

  1949年8月,国防部改组,撤销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兵工署直接隶属于国防部,以8月31日为归并时间。因解放战争迅速发展,国民政府机关已处于溃散状态,至10月17曰,才启用“国防部兵工署”印信。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后,由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留用其在渝人员。

  

第二十二工厂造迫击炮瞄准镜

  兵工署经历了五任署长:笫一任署长张群,任职时间为1928年11月6 口至1929年4月13日,兵工署成立前,国民政府已下令任命;第二任署长陈仪,任职时间为1929年4月13日至1932年4月2日;1929年5月4日,陈仪升任军政部常任次长,并代理军政部长职,仍兼任兵工署长;第三任署长洪中,任职时间为1932年4月2日至1933年1月16日;第四任署长俞大维,任职时间为1933年1月17日至1946年5月1日,1944年12月1日,俞大维升任军政部常务次长后,仍兼任兵工署长;第五任署长扬继曾,任职时间为1946年5月1日至1949年11月。

  历任兵工署副署长:徐廷瑷、宋式骉、洪中、郭承恩、翁之麟、杨继曾、李承干、李待琛、陈哲生、刘倚衡、唐君铂。

  

第十工厂造60毫米迫击炮

  兵工署成立初期,即建立兵工研究委员会,1928年12月31 口,国民政府任命张群兼兵工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并任命钟毓灵、吴钦烈、黄壁、吴沆、杜巍、张春浦、李待琛,毛毅可、胡霨为兵工研究委员会专任委员。根据兵工研究委员会条例,此后还设兼任委员和聘任委员。

  

汉阳兵工厂造30节重机枪

  兵工署建立的派驻机构中,以四川区办亊处规模最大。抗战胜利后,兵工署准备迁返南京,但全国兵工生产重心仍在四川,原考虑建立四川管理局,因限于财力,改设四川区办亊处,以对在川厂、所实行统一督导。1946年6月1日在重庆中山一路勤居巷原兵工署所在地成立办公,由副署长李承干兼主任。1947年5月,李承千辞职,由第二十工厂厂长陈竹生兼主任。1949年6月30日,因兵工署再次迁渝,四川区办亊处裁撤。

  

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造18年式88毫米野炮

  其他派驻机构:在杭日战争爆发前建立的有驻上海办亊处;抗战期中建立的,有驻西安办事处(后改名驻西北办事处)、驻香港办亊处、驻长沙办事处、驻重庆办事处、驻川南 (泸县)办半处、驻芜湖临时办事处、驻宜昌运输处、驻宜昌办事处(曾设万县分处)、驻昆明办亊处、驻贵阳办事处、驻北碚(重庆)办事处、驻闽(福建)通讯处、驻缅甸仰光办事处、驻印度技术代表团、驻印度狄不鲁加办事处;抗战期中建立,抗战胜利后继续保留的有东南区兵工特派员办公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