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學文獻學筆記(完)

 木立 2014-07-10

 

文學文獻學筆記

 

講授:張連科

時地:週二 晚6:30-8:30  勸學樓C203

△參考教材:

1.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華書局本)

2. 張舜徽《中國文獻學》(中州古籍初本,上海古籍世紀文庫本,華東師大張舜徽集本)

3. 張君炎《中國文學文獻學》(江西人民出版社本)

 

 

緒論

 

一、            文獻

文獻合成最早出現在《論語》

《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朱熹集注:“文,典籍也。獻,賢也。”

舊注認為典籍為文,耆老為獻。分而言之。

最早用“文獻”名其著述的則是馬端臨的《文獻通考》,貫通歷代店典章制度。紀昀《文獻通考提要》評價此書:

“大抵門類既多,卷繁帙重,未免取彼失此。然其條分縷析,使稽古者可以案類而考。又其所載宋制最詳,多《宋史》各志所未備,案語亦多能貫穿古今,折衷至當。雖稍遜《通典》之簡嚴,而詳贍實為過之,非鄭樵《通志》所及也。”

《文獻通考·自序》解釋“文獻”:

“凡敘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證者從之,乖異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記錄,凡一語一話,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採而錄之,所謂獻也”

此書“文(書本記載)”則頂格,“獻(明賢議論)[1]”則低一行格,區分文獻又相互倚重。也可以說“前世經史為文,後世評論為獻

今天認識文獻則主要包含兩個部分:

文獻:{原始記載官府典籍  “還原”

二、            載體

《易》:“上古結繩記事,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鄭玄注:“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義或然也。”

結繩記事不能算是記錄文獻,真正的文字記載始於“書契”,根據考古發見,記錄文獻的載體依時序有:甲骨、金石、竹木、縑帛和紙[2]。以下分次說明:

  1. 甲骨

(1)         最初發現者:清國子祭酒王懿榮(1845—1900)於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第一个发现甲骨文,并将其时代断为商代。王懿榮搜訪“龍骨”(藥店所售之甲骨)計約千片。

(2)         王氏死後其甲骨為劉鶚 (鐵雲)所得,劉氏亦加搜訪。作《鐵雲藏龜》六冊(1903年印行)

(3)         《藏龜》印行不久瑞安孫詒讓讀之,寫成《契文舉例》二卷(1904),甲骨文字研究之始於斯。

(4)         上虞羅振玉[3]在劉氏處首見甲骨,並建議劉氏印行。劉氏藏龜後歸於上虞羅振玉。羅氏前後蒐集達三萬片,編印《殷墟書契》八卷、《菁華》一卷、《後編》二卷、《續編》六卷。

(5)         此時利用地下文獻考證古史的重要研究,首推王國維1917年發表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殷周制度論》

(6)         殷墟發掘由中研院史語所主持,梁思永、李濟、董作賓參與其事。先後發掘成果彙為《殷墟文字甲編》(商務印行)《殷墟文字乙編》

  1. 金石

金石:{青銅銘文                                   石鼓文、泰山刻石、漢碑、蔡邕石刻五經二傳等

(1)         銘文最多的青銅器是毛公鼎

(2)         秦穆公時之石鼓文為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所刻書體為大篆(籀文)

(3)         蔡邕石經,即熹平石經,靈帝熹平三年開刻,含《周易》《尚書》《魯詩》《儀禮》《春秋》《公羊》《論語》。

(4)         魏明帝正始年間刻古文、篆、隸三體《尚書》《春秋》,是為三體石經。

  1. 竹木(簡牘)

竹片為簡,也稱策;木板為方,也稱牘。

(1)         簡:

王國維《簡牘檢署考》:

“書契之用,自刻畫始,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熟為後先,而以竹木之用為最廣”

長度:二尺四、一尺二、八寸、六寸

繩:緯編、絲編

(2)         牘:

長度:三尺 槧

     二尺    檄

     一尺五  傳信

     一尺    牘

     五寸    門關之傳

  1. 縑帛、紙張

縑帛與紙是相因的,紙的本義原指縑帛,漢代,紙是縑帛的別稱。

《後漢書·蔡倫傳》:“自古書契多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

三、            文獻學內容

  1. 目錄學

(1)         劉歆《七略》

第一部分類書目,以其父劉向之《別錄》為底基礎。

輯略

學術源流

 

六藝略

易 詩 書 禮 樂 春秋 論語 孝經 小學

 

諸子略

儒家 道家 陰陽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縱橫家 雜家 農家 小說家

司馬遷謂法家:刻薄寡恩

詩賦略

賦一(屈原)

劉勰:秦氏不文,頗有漢賦

賦二(漢賦)

賦三(司馬相如賦)

雜賦(民間)

歌詩

兵書略

權謀 形勢 陰陽 技巧

 

數術略

天文 曆譜 五行 蓍龜 雜占 形法

 

方技略

醫經 經方 房中 神仙

 

 

 

 

 

 

 

 

 

 

 

 

 

 

(2)         鄭默《中經》、荀勖《中經新簿》
甲部:六藝及小學書
乙部:古諸子家 近世子家 兵書兵家 術數 方技
丙部:史記 舊事 皇覽簿 雜事
丁部:詩賦 圖贊
汲塚書

(3)         《隋書·經籍志》 確立了四分法在目錄學中的地位
經部:易 書 詩 禮 樂 春秋 孝經 論語 緯書 小學
史部:正史 古史 雜史 霸史 起居注 舊事 職官 儀注 刑法 雜傳 地理
      譜系 簿錄
子部:儒 道 法 名 墨 縱橫 雜 農 小說 兵 天文 歷數 五行 醫方
集部:楚辭、別集、總集

(4)         《四庫總目提要》
全書200卷。著錄圖書3401種,79309卷,存目6793部,93551卷
經部:易 書 詩 禮 春秋 孝經 五經總義 四書 乐 小學
史部:正史 編年 紀事本末 別史 雜史 詔令奏議 傳記 史鈔 載記 時令
      地理 職官 政書 目錄 史評
子部:儒家 兵家 法家 農家 醫家 天文算法 術數 藝術 譜錄 雜家 類書
      小說家 釋家 道家
集部:楚辭 別集 總集 詩文評 詞曲

  1. 版本學

“良工不以樸示人”
版本學主要研究古籍製作、流傳、特徵、紙張版式、字體、裝訂等。

宋版最善,清版次之,明板再次。
(1)北宋國子監本流變
    重刻五代監本十二經外,遍刻九經單疏、《論語》、《孝經》、《爾雅》的新疏。繼刻十七史、《文選》、《文苑英華》等,多杭州開雕。
    靖康後為金人截去,即金監本之底本。遺留之部,高宗南渡後陸續補版。明代移入南京國子監。清代失火焚毀。

(2)南宋浙江官刻
(3)閩刻、蜀刻
(4)明內府刻本、經場本、南北監本
    “多而不精”

  1. 校勘學
    “書有錯誤是正常的,若不能發現錯誤,則讀書質量不高”
    錯誤類型:衍、脫、訛、倒
    方法:對校、本校、它校、理校——陳垣《校勘學釋例》
    要點:① 具備眾本
          ② 精通文字学
          ③ 精通训诂学
          ④ 精通音韵学

 

第一講 詩經研究解題

 

一、孔子“刪詩”
1. 《論語·為政》:“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2. “溫柔敦厚,詩教也”
3. 興觀群怨:
《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二、孟子

1. 浩然之氣:《公孫丑》:“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2. 以意逆志:《萬章》:“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3. 知人論世:《萬章》:“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
           國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
           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三、荀子
“明道 徵聖 宗經”劉勰、揚雄法之。
《文選序》:“事處於沉思,義歸乎瀚藻”

四、 漢代
                                       齊

隸書:今文經—主觀   魯  立博士於西漢

漢代                                韓

篆體:古文經?客觀—毛  大毛公(亨),魯 ←荀子小毛公(萇),趙               東漢後盛

 

五、      唐代
△孔穎達(574-648)正義,陸德明(约550-630)釋文《毛詩正義》
《詔》:“博綜古今,義理賅洽,考前儒之舊說,符聖人之幽旨,實為不朽”
《提要》:“融貫群言,包羅古義,終唐之世,無人異詞”

六、      宋代
△歐陽修《毛詩本義》十六卷 通志堂經解本、四庫本
《說》一百十有四篇,《統解》十篇,《時世》、《本末》二論,《豳、魯、序》三問
《提要》:“自唐以來,讀詩者莫敢議毛鄭,雖老師宿儒亦謹守小序,至宋新義日增,就說幾廢,推原所始,實發於修……是修作是書,本出於和氣平心,以意逆志。故其立論未嘗輕議二家,而亦不曲徇二家。其所訓釋,往往得詩人之本志。後之學者,或務立新奇,自矜神解。至於王柏之流,乃並疑及聖經,使《周南》、《召南》俱遭刪竄。則變本加厲之過,固不得以濫觴之始歸咎於修矣。”
△朱熹《詩集傳》八卷 “廢序、通俗、細緻”

七、元明 空疏

八、清
(一)乾嘉學派
△王夫之《诗广传》 中华书局王夫之著作本
“情景交融、相反相成”,开新汉学之先。

                  乾嘉学派

△馬瑞辰(1782~1853)《毛詩傳箋通釋》三十二卷 续经解本,中華書局請人注十三經注疏本
△胡承珙(1776-1832) 《毛詩後箋》三十卷
马瑞辰序:“《毛詩後箋》三十卷,余同年友胡觀察墨莊所著也。是所見同,所學同,所援引又同,宜其說之不謀而合也。故餘所注,名《毛詩傳箋通釋》,而墨莊自名其書為《毛詩後箋》,名雖異而實則同。……其書主于申述毛義,自《注疏》而外,于唐、宋、元諸儒之說有與《毛傳》相發明者,無不廣征博引;而於名物、訓詁,及毛與三家詩文有異同,類皆剖析精微,折衷至當。有與餘說大略相同,而徵引博于餘者;有餘蓄疑既久,未能得其端緒,讀是書而昭若發蒙者;亦有與餘說互異,而不妨並存其說以待後人論定者。”
△陈奂(1786~1863)《诗毛氏传疏》
貶抑朱熹《詩集傳》,篤信詩序.尊崇《毛傳》,不滿鄭玄兼采“三家”詩說,專從文字、聲韻、訓詁、名物等方面闡發《毛詩》本義

 

《提要》:“詩有四家,毛氏獨傳,唐以前無異論,宋以後則眾說爭矣。然攻漢者,意不盡在經義,務勝漢儒而已。伸漢學者亦不盡在經義,憤宋儒之詆漢儒而已。各挾一不相下之心,而又濟以不平之氣,激而過當,亦其勢然歟!”
(二)獨立思考派
今文經:龔自珍—魏源—康有為

古文經:乾嘉學派
獨  立  姚際恆(1647-1715),休寧人,與顧黃毛萬相近。《詩經通論》中華書局1918年印行

思考派  方玉潤(1811-1833),雲南人。《詩經原始》中華書局1986年印行

《提要》“際恆生於國朝初,多從諸耆宿遊,故往往剽其緒論……至謂程朱之學不息,孔孟之道不著,則益悍矣”

九、二十世紀

(1)         民國
王國維《人間詞話》 1908年國粹學報:“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連綿詞”研究
魯迅、胡適、顧頡剛
傅斯年:詩經好在真實自然
郭沫若:以詩證史
闻一多:民俗学研究

(2)         十七年:126篇《詩經研究》
余冠英(1906-1995),《詩經選》(人民文學出版社)
胡念貽(1924-1982),長沙人,
孫作雲(1912-1978),字雨庵。《孫作雲文集·詩經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

(3)         文革:六篇批判文章

(4)         文革後(1977-2000)
△夏传才 诗经研究史概要 中州书画社1982年
△赵沛霖 诗经研究反思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89年
△洪湛侯 诗经学史 中华书局

赵沛霖评当今诗经学界:1,起点低,低水平重复多。2,厚此薄彼。3,流于庸俗社会学

 

 

第二講 楚辭研究解題
集部之首。“漢宮之楚聲”
一、漢代

(一)   西漢
劉向將屈賦及後人所作同類作品,編為《楚辭》。
劉安《離騷經章句》
司馬遷:
“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
揚雄:“揚雄諷味,亦言體同詩雅”(《文心雕龍·辨騷》)

(二)      東漢
班固 “肯定作品,否定投江” (顏之推同):
△王逸《楚辭章句》十七卷 長訓詁
  《提要》:“逸注雖不甚詳賅,而去古未遠,多傳先儒之訓詁,故李善注《文選》全用其文”
《楚辭章句·敘》:“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粲然,后世雄俊,莫不赡慕,舒肆妙虑,缵述其词。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以为十六卷。孝章继位,深宏道义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阙而不说。又以壮为状,义多乖异,事不要括。”

二、魏晉南北朝
1. 劉勰《文心雕龍·辨騷》:
“觀其骨鯁所述,肌膚所附,雖取熔經意,亦自鑄偉詞……氣往轢古,辭來切今”驚采絕艷,難與並能矣。

2. 顏之推《家訓》:“自古文人多陷輕薄,屈原露才揚己,顯露君過。”

三、唐代

唐太宗《金鏡》:“孑身而執節,孤直而自毀,屈原是也”

魏徵《隋書》:“楚之賢臣”

劉知幾《史通》:“良直”
    李白:“屈子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遠別淚空盡,長愁心已摧。三年吟澤畔。憔悴幾時回。”
    杜甫:“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

孟郊:“名參君子場,行為小人儒”
白居易:“楚懷放靈均,國改亦荒淫”“澤畔之吟,歸於怨君”(與元九書)

四、兩宋
△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據宋本排印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本
照錄前人章句,再加洪氏補注
《提要》:“漢人注書,大抵簡質,又往往舉其訓詁,而不備列其考據。興祖是編,列逸注於前,而一一疏通、證明、補注於後,於逸注多所闡發。又皆以“補曰”二字別之,使與原文不亂,亦異乎明代諸人妄改古書,恣情損益。於楚辭諸注之中,特為善本。於楚辭諸注中特為上等。”
晁補之:“符合經義”

△朱熹《楚辭集注》十三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本
《提要》:“以為漢王逸《章句》及洪興祖《補注》二書詳於訓詁,未得意旨。乃隱括舊編,  定為此本。”
特點: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分析全部文章。

五、明代
王世貞:藝術感染力分析
△黃文煥《楚辭聽直》(獄中作)“命皋陶以聽直”
《提要》:“明黃文煥撰。文煥有《詩經考》,已著錄。崇禎中,文煥坐黃道周黨下獄,因在獄中著此書。蓋借屈原以寓感。其曰“聽直”,即取原《惜誦》篇中“皋陶聽直”語也。其例凡評謂之“品”,注謂之“箋”。《九歌》、《九章》諸篇標題下又有“總品”。……大抵借抒牢騷,不必盡屈原之本意。其詞氣傲睨恣肆,亦不出明末佻薄之習也。”

“感人至深,過於中庸,不可以為法”
△王夫之《楚辭通釋》

 

六、清代

△林雲銘《楚辭燈》 文學角度分析,文學性分析深入。

△蔣驥《山帶閣注楚辭》考證精深

《提要》:“雖穿鑿附會,所不能無;而徵實之談,終勝懸斷。”

△戴震《屈原賦注》 有考證 有微言大義

遊國恩《楚辭概論》(晚清):
“自漢至今,注楚辭不下百餘家,然大別可分為四派:一為訓詁派,王逸可為代表。一為義理派,朱子、王夫之可為代表。一為考據派,吳仁傑、蔣驥可為代表。一為音韻派,陳第、江有誥可為代表”

七、民國

王國維:“屈原、淵明、子美、子瞻,人格垂名不朽。”

梁啟超:想象與虛構特點。

劉師培:《南北文學不同論》:感性與理性

 

胡適、廖平、何天行、朱東潤:屈原不存在論

魯迅:《摩羅詩力說》:屈原反抗精神

郭沫若:推崇屈原,《屈原研究》

矛盾:《楚辭選讀》

八、二十世紀:遊國恩、姜亮夫

1. 游國恩(1899-1978) 字澤承,江西臨川人。

《楚辭概論》商務印書館 1934 (陸侃如評:分析來源、去路)

《讀騷論微初集》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7 

《屈原》勝利出版公司 1946,三聯書店 1953 

《遊國恩楚辭論文集》上海古籍文學出版 1957 

《離騷纂義》中華書局 1980 

《天問纂義》(游國恩編,金開誠補輯)中華書局 1982 

2. 姜亮夫(1902-1995),雲南昭通人。

《詩騷聯綿字考》

《屈原賦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7

《楚辭書目五種》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書目提要、圖譜提要、續騷隅錄、楚辭札記、楚辭論文目錄

《楚辭今繹講錄》北京出版社 1981

《楚辭學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楚辭通故》濟南 齊魯書社 1985

《屈原賦今譯》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9

3. 1949年以後,精英式研究;1953年,41篇;80S,新方法引入。
4. 楚辭研究集成

  《楚辭研究集成》,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

   第一種 馬茂元 楚辭註釋(解題 註釋 總結)

              第二種 洪湛侯 楚辭要籍解題 

              第三種 楊金鼎 楚辭評論資料選

              第四種 楊金鼎 楚辭研究論文選

              第五種 周發祥 楚辭資料海外編

第三講 先秦諸子

一、   《論語》
1. 《論語注疏》 何晏(190-249)注、邢昺(932-1010)疏 十三經註疏本
   保存漢代古注,解釋通俗易懂

2. 《論語集注》 朱熹注 殿本、四書章句集注本
採宋人之說,而棄前人。發揮義理

3. 《論語正義》 劉寶楠(1791-1855) 諸子集成本 中華書局十三經清人注疏本
資料長編式

4. 《論語譯註》 楊伯俊 中華書局1962年初版
通俗性的解釋,不談思想

5. 《論語集釋》 程樹德 新編諸子集成本
資料詳盡。考異,音讀,考證,集解、唐前古注,集注,別解,餘論,按語。

二、   《墨子》
《提要》: “特在彼法之中能自嗇其身,而時時利濟於物。亦有足以自立者。”
《墨子間詁》:里安孫詒讓(1848-1908)十四卷。 吸收畢沅等人校勘成果。
“集諸家說,斷以己所興,得成《墨子閑詁》十四卷,複輯《墨子篇目考》、《墨子佚文》、《墨子舊敘》,合為附錄一卷;複撰《墨子傳略》、《墨子年表》、《墨子傳授考》、《墨子緒聞》、《墨學通論》、《墨家諸子鉤沉》,各一篇,合為《墨子後語》二卷。俞蔭甫序之,謂其‘自有《墨子》以來,未有此書。誠哉然也!……蓋自此書出,然後《墨子》人人可讀。現代墨學復活,全由此書導之。”

三、   《孟子》
1.《孟子注疏》 趙岐(?-201)注 孫奭疏 十三經註疏本
  《提要》:“乃似後世之口義”“舊本題宋孫奭撰,而朱子語錄則謂邵武士人假託,蔡季通識其人[4]”
2.《孟子集注》 朱熹注 殿本、四書章句集注本
3.《孟子正義》 焦循(1763-1820)注
   善考證,頗精深
4.《孟子譯註》 楊伯俊,中華書局1987初版

四、   《莊子》
1. 《莊子》 郭象注,四部備要本
   續古逸叢書本題作《南華真經》

2. 《莊子集釋》 郭慶藩 諸子集成本 新編諸子集成本

3. 《莊子集解》 王先謙(1842-1917) 思賢精舍原刻本 諸子集成本 新編諸子集成本

五、   《荀子》

1.《荀子》 楊倞(元和時人)叢刊本,備要本
提要“亦頗詳恰”
2.《荀子集解》 王先謙 諸子集成本
資料多 注釋
3.《荀子簡釋》 梁啟雄 商務印書館1962本 中華新編諸子集成本
簡明扼要
4.《荀子新注》 北京大學荀子注釋小組 中華1979出版
文革特點 
5.《荀子簡注》 章詩同 上海人民1974版
簡明

六、 韓非子
1.《韓非子集解》 王先慎 諸子集成本
諸子學,增補逸文
2.韓非子集釋 陳奇猷 中華上編1963
學于清華
集中九十家成果 佚文 學述 考偽 年表

七、呂氏春秋
十二紀 八纜 六論
1.《呂氏春秋》注 高誘注 叢刊本 備要本
畢沅 王念孫 盧文紹
2.《呂氏春秋集釋》 文學古籍刊行社50s 許維遹
吸收八十家成果 (學林出版社1984版)

 

第四講 漢文

 

一、散文
《提要》:“三代以下文章,莫盛于西汉”

(一)历史散文

1.史记
注家:三家注
△集解 裴骃(松之子)“(旧注)有所发明而殊恨省略”
 “其后又妄加删削,讹舛遂多”(提要)
△索隐 司马贞
 “述赞,赞”
△正义 张守节
版本:
 黄善夫刻南宋本 合注本 四部丛刊收之
 明南北监本 殿本二十四史 金陵书局刻本
 1959年中华点校本(顾颉刚据金陵本点校)

 

2.汉书
注释及版本
《班昭传》“时汉书始出,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二十三家
△颜师古(581~645)《汉书注》“班氏功臣”
 版本:北宋景祐本 南北监本 殿本
△王先谦《汉书补注》

版本:中華書局1962年點校本,以補注本為底本,保存顏注刪除王注。

(二)政論文

“立論準過秦,作賦擬子虛”——左思《詠史》

1. 賈誼

(1)漢:①《賈誼》(賈子新書),五十篇(漢志)

②賦 七篇

③奏疏

(2)魏晉:①《賈子》十卷
           ②《賈誼集》二卷

(3)唐:①《賈子》九卷(無散佚)

②《賈誼集》二卷

(4)宋:①《賈子新書》
   (5)明:①《新書》

②《賈長沙集》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 原刻本、光緒重刻本、江蘇古籍影印本

  賦五篇(存目一) 騷一篇 奏疏六篇 論一篇

   (6)清:①《賈子》盧文弨精校本(抱經堂叢書第四種)

(7)今:①《賈誼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版,著者題曰:“上海圖書館專業人員,工農兵理論小組”

②《賈誼集校注》吳雲、李春臺校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晁錯

(1)漢志·法家類:《晁錯》三十一篇

(2)隋志:《晁錯集》三卷,亡

(3)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收晁錯文九篇。

 

3.王符:《潛夫論》(儒家,十卷)

《提要》:“范氏以符與王充、仲長統同傳,韓愈固作《後漢三賢贊》。今以三家之書相較,符書洞悉政體似《昌言》,而明切過之;辨別是非似《論衡》,而醇正過之。前史列之儒家斯不為愧。”

△汪繼培《潛夫論箋》 諸子集成本  新編諸子集成本

△彭鐸《潛夫論箋》(加按語)中華書局1979年版

 

4.仲長統(180-220)

《昌言》 李賢(章懷):“昌者,當也”

篇第:《後漢·傳》:凡三十四篇,十餘萬言。

《三國志·魏志·劉傳》:二十四篇

《舊唐書》:十卷

嚴可均輯《全後漢文》:三篇

魏徵《群書治要》:四條

《昌言·理亂》篇最為知名

 

二、賦

(一)賦家

1. 司馬相如

作品:《漢志》:二十九篇

《隋志》:集,一卷

版本:張溥輯《司馬文園集》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

賦六篇 文六篇 自序為傳 封禪書 琴歌

    金國永《司馬相如集校注》上海古籍 中國古典文學叢書本

           解題、註釋

張連科《司馬相如集編年箋注》遼海出版社2003年版

       賦六篇 文四篇 佚文五條 附琴歌 本傳 歷代資料

 

2.揚雄 “四大禮賦”

篇第: 漢志:十二篇

隋志:五卷

唐志:五卷

宋志:六卷

版本:張溥輯《楊侍郎集》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 賦七 文四九

      嚴可均輯

      張震澤《楊雄集校注》上海古籍 中國古典文學叢書本 賦十 文四六 佚事 佚文目錄 年表

 

3. 班固

《白虎通》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安要陵班叔皮清靜守道,二令子孟堅文章領著作,仲升武節威西域,天下之奇在其一門.漢世無比。”

篇第:漢書·本傳:凡四十一篇

隋書·經籍志:班固集十七卷
唐志:十卷
張溥輯《班蘭台集》賦七 詩三 文十二
嚴可均輯《全後漢文》三卷
逯欽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其詩

 

4. 張衡
篇第:《本傳》:凡三十二篇

        隋志:《張衡集》十一卷
        張溥輯《張河間集》 賦十二 文二十四 詩三
        張震澤《張衡詩文集校注》 上海古籍 中國古典文學叢書 1986年初版 收賦十三 文十九(刪去科

技文獻) 詩五

 

(二) 漢賦流傳與研究

1. 流傳
漢志:賦家七十八,賦一千零四篇。中漢人七十三,漢賦九百四十篇。
           字難而流傳難
流傳特點         史書流傳:本傳
           依靠  文學總集流傳:文選、古文苑、文苑英華
                 類書流傳:初學記、藝文類聚、冊府元龜、太平御覽

2. 研究

(1) 漢代

①《西京雜記》:相如曰:“合綦組以成文,列錦繡而為質,一經一緯,一宮一商,此賦之跡也。賦家之心,苞舉宇內,縱覽人物,斯乃得之於內,不可得而傳”

②揚雄:“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也”“(相如賦)靡麗之賦,勸百諷一,猶騁鄭衛之聲,曲終奏雅,不已虧乎”

③劉歆《七略》有詩賦略,表明文學具備獨立存在的價值。

④班固《兩都賦序》:“以興廢繼絕,潤色鴻業。言能發起遺文,以光贊大業也。”“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

(2) 魏晉

① 曹丕:詩賦欲麗

② 陸機:賦體物而瀏亮
③ 劉勰:《文心雕龍·詮賦》:“文雖新而有質,色雖雜糅而有本,此立賦之大體也”

(3) 唐代

①        李白:揚馬激頹波,開浪蕩無垠。廢興雖萬變,憲章亦已淪。

②        韓愈:不平則鳴

③        杜甫:賦料揚雄敵,詩著自建親

(4)  兩宋

①      蘇軾:答謝民師書

②      理學家:程頤稱之為“俳優”

(1)         明清

①       王世貞《藝苑卮言》

②      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
殷孟倫《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中華書局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1960年本

③      劉熙載《藝概·賦概》

(2)         二十世紀

①      劉師培1905年上海國粹學報發表《論文札記》:“非偶詞儷句,弗足言文”

②      王國維1912年發表《宋元戲曲考》(商務印書館本時題名《宋元戲曲史》):“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漢賦)為一代文學之盛”

③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

④      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中華1939、1940、1942年出齊三卷本)譴責賦,“繁華損枝,膏腴害骨”

⑤      茅盾《夜讀偶札》:賦分為現實主義和非現實主義兩類

⑥      1949-1966,1966-1979年共有10篇研究文章

⑦      李澤厚《美的歷程》(文物出版社1980年初本):“楚漢浪漫主義”“琳瑯滿目的世界”

3. 研究著作

△《賦史》 馬積高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本

△《漢賦通義》 姜書閣 齊魯書社

    騷賦、大賦、小賦三個階段研究

△《漢賦研究》龔克昌

△《全漢賦》費振剛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本

   收八十三家,完秩一百篇,殘一百九十六篇,存目二十四篇。

 


[1] 張舜徽《中國文獻學》說法

[2] 張氏《文獻學》分法,其他教材多將縑帛和竹簡並提,做“甲骨、金石、簡帛、紙張”,張氏更符合時序。

[3] 羅振玉(1866~1940),號雪堂,浙江上虞人。甲骨學界有“四堂”之稱: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唐蘭評價:“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4] 詳參余嘉錫《考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