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靖江县志名宦系列(明朝篇)

 星辉交映 2014-07-10


我从小生活的这块土地,当执政者励精图治,就能蓬勃发展,在省内名列前茅;当执政者懒惰腐朽,便会败坏不堪,从望县而落为末等。可见一处之兴衰,和执政者有莫大关联。当我有了一定的阅历之后,我认识到执掌权势的人,如同平川之孤丘,峰嶂锦绣则遐迩迤逦,山峦恒庸则万里无神。我开始试着去了解历任的长官,知道他们的政绩得失,来推演未来的趋势。然而我又想,江水从上游奔腾啸至,凝滞千年而为马沙,于是历史的沉积,也进入了我的眼界。我酝酿着要把靖邑数百年兴衰,同这兴衰的创造者罗列出来,供给大家查阅。然而时间能力所限,只能先把有明一代靖邑的数十位名宦有所作为者翻译整理出来,让大家一睹先辈风姿,也可以令当权者参考借鉴,反省自身。史可以为鉴,古人诚不我欺。

这次我们整理的底稿来自靖江市地方志办公室1994年整理出版的《清光绪五年 靖江县志 今译》,原文整理iam1wo,翻译iam1wo、斗篷客、易轩皓和123恶魔jj,修改整理iam1wo,每篇的点评者名字附在点评之后。

王秉彝
【原文】王秉彝字好德,蜀之巴县人。成化三年,由举人授江阴令时,马洲未设县,民困于赋役。秉彝时乘舟至此,为之抚循安辑;量沙之涨坍,以甲之羡,补乙之缺,积逋始清;输粮涉险者,计银布抵之;招流亡,缓债负,助谷种,赎子女,资婚嫁,三年往返风涛中无怠。既议置县,乃履亩察土定赋,令可为世守,迄今邑之征科,皆其酌定。靖再易令,民怀之不忘,立去思碑。郡志亦载为靖邑名宦之首。

【翻译】王秉彝,字好德,四川巴县人。成化三年(1467年),以举人的身份被任命为江阴县令时,马驮沙尚未设县,百姓因为徭役而处于困苦之中。秉彝时常乘船到马沙,来安抚慰问这里的百姓。他根据沙洲的涨坍情况,用这边涨出的土地来补足那边坍塌的土地,这样积累多年的欠赋才算还清了。运输粮食过江途径危险的,就给予一定的银两布匹来补偿;对流亡在外的进行招抚,减缓欠债人的债务,补助农民的谷种,给因苦难而卖子女的人家赎回子女,出资帮助穷苦百姓婚嫁,三年在风涛之中往返,从不疲惫。等到已经开始讨论靖江建县,他就亲自勘察田亩测定税赋,使这块土地可以世代保守,一直到现在靖江县征收田赋的章程都是他斟酌敲定的。靖江换了两任知县以后,靖江百姓还是怀念他,为他立了去思碑。《常州府志》也把他记载为靖江名宦之首。

【点评】王秉彝是靖江历史上建县前唯一一个算作靖江官吏的知县,不仅仅因为他是靖江建县前最后一个江阴知县,而更加是因为他对靖江的关心超出了大部分官吏能够做到的范畴。如果靖江在他的治下,做得好是尽本分,但是明知靖江即将独立建县,他还一如既往地关心靖江的发展,甚至于帮靖江把建县之后的事宜一一办理妥当,这就是一个对人民、对国家极端负责任的领导才能做出来的事情了。对比现在很多领导在快升迁时就已经只想着早日晋升而不管辖区,王秉彝虽然官位小,但也可称得上是千秋良臣了。(iam1wo)

张汝华
【原文】张汝华,直隶怀安人。成化七年(1471年),由举人任。时靖江初建县,未有城郭宫室。汝华至,辟草厂为治,日夜拮据。造邑治、儒学及各公署,三年而后竣役。四年以艰去。邑人谓视百姓如己子,处官事如家事,盖实录也。祀名宦。

【翻译】张汝华,直隶怀安人。成化七年,以举人的身份担任靖江知县。当时靖江刚刚建县,没有城郭屋室。汝华到任后,盖草房来办公,日夜忙碌操劳,艰难困顿。(他主持)建造县衙、学宫和各个公署,经过三年而后竣工。第四年,他因为父母去世而离任。靖江人士都说他把百姓看作自己的孩子,把公事当作自家的家事来处理,这些确实是事实啊。后来靖江把他请入名宦祠来供奉。

【点评】靖江当代官方的文献上,曾经形容张汝华“不仅在封建时期,就是在如今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官”。自古官大一级压死人,作为知县的张汝华却能和劳动人民一起参与县城的建设,而且是为了千秋万代的安逸,而不是为了自己任上待着舒服,可以说是一个能够与民同甘共苦的好官。(iam1wo)

郑锜
【原文】郑錡字威甫,浙江兰溪人。成化十一年,由进士任。负治才,有局干,理繁治剧,运斤成风。时靖邑初建,草昧经营,细心规划。凡前令未竟者,辄勇往成之。劝百姓力本业,习耕织。会崇明民三十余口,泛海种田,风飏其舟,抵靖港,弁军执之,以盗闻。錡按验,惟耒耜笠镈,随释之。为治六年,歉岁居半,公输民命,悉赖斡旋。尝有谢客诗云:“马驮沙上县初开,城郭人民辟草莱。堂上一官清似水,秋风切莫过江来。”客有赧色。政成以艰归,靖人怀之。子罐亦登进士。

【翻译】郑锜,字威甫,浙江兰溪人。成化十一年(1475年),以进士的身份担任靖江知县。他有治理政务的才能,有器量,治理繁杂的事务得心应手。当时靖江县刚刚建立,他开发营造,悉心规划,只要是前任知县未能完成的事情,就勇往直前地去完成它。他劝导百姓努力务农,熟习耕织。恰逢三十多个崇明县百姓渡海种田,大风把他们的船刮到了靖江港口,靖江的兵丁把他们抓起来,禀告知县说是强盗。郑锜亲自去检查,只查到各种农具斗笠,于是随即予以释放。他在靖江担任知县六年,有一半的时间欠收。他既要催赋税,又要安抚老百姓,全靠他悉心斡旋。他曾写过一首《谢客诗》说:“马驮沙上县初开,城郭人民辟草莱。堂上一官清似水,秋风切莫过江来。”那些想打秋风的人看了,面有羞愧之色。他在任期间,颇有政绩,因为父母离世而离任,靖江百姓很怀念他。他的儿子郑罐亦中进士。

【评论】为官清廉,但是貌似断案有些草率,崇明的人未必就不是盗贼。(斗篷客)

殷云霄
【原文】殷云霄字近夫,其先自凤阳徙寿张。登弘治乙丑进士,以疾归,居石川。作畜艾堂,聚书数千卷,旦夕诵思,多所著述。疾愈还京,以正德六年来知县事。明察有断,不劳而治。苏盗过淮渡江,掠常州,谍知有备,不敢入。靖复发兵追之,江阴亦藉以完。邑民朱铠死于学宫西庑,莫知杀之者。忽有匿名书,嫁祸于铠仇者。云霄坐厅事,授群胥纸,令各作字。独姚明字迹,类匿名书,一讯遂吐伏。后调青田,擢南京工科给事中。数上疏言事。既病,封其疏付母,遂卒,年三十七。云霄笃学好古,冠婚丧祭,必考订古今礼行之。所至好游览川壑,托之歌咏。为文若诗,力追古作者。著《古乐府》四百篇,《集志》、《壳录》、《金仆姑》数十卷。初嗜庄周言,后究心《六经》之旨,海内名公,皆倾心下之。葬于石川之南,会者千人。祀靖邑名宦,《明史》有传。

【翻译】殷云霄,字近夫,他的祖先从安徽凤阳迁到山东寿张。弘治十八年(1505年)云霄中了进士,因为生病而归去,居住在石川。他盖了一个草堂叫畜艾堂,藏书数千卷,日夜诵读思索,著述很多。病愈后回京,在正德六年(1511年)来靖江担任知县。遇事明察果断,不花费太多力气,靖江就安定了。苏盗(疑为苏姓盗贼,不出名,属于刘六刘七流贼的一部)过淮河,渡长江,(想要)夺取常州,探查得知靖江县有防备,便不敢进攻。靖江又发兵追赶,江阴因此也得以保全。靖江人朱铠死在学宫西面走廊里,不知道凶手是谁。忽然有人写匿名书信,嫁祸给朱铠的仇人某某。殷云霄坐在大堂上,给小吏们分发纸片,命令他们各自写一些字。唯独姚明的字迹,和匿名信上的相似,一经审问,姚明便吐露了真相并且伏法了。后来他被调到了青田,提拔为南京工部给事中,多次上书奏事。在得病之后,他把奏稿封存交给他母亲,就去世了,死的时候仅三十七岁。殷云霄专心好学,喜爱古法,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礼仪,必定考据古代当代的礼法然后施行。所到之处,喜欢游览山河风光,并把自己的感想寄托在诗歌之中。他写的文章就像诗歌一样,力追古代写诗文的人。他著有《古乐府》四百篇,《集志》、《壳录》、《金仆姑》数十卷。刚开始他喜欢庄周的言论,后来潜心研究《六经》的要旨,各地名流都敬佩并尊重他。(死后,他)安葬在石川的南面,参与葬礼的有千人。他被供奉在靖江名宦祠,《明史》里有他的传。

【评论】是个有才学,有急智,忠于国家,爱好河山的好官。(斗篷客)

易干
【原文】易干字伯贞,湖广巴陵人。嘉靖二年,由举人任。时嚚党与胥吏相比为奸,人多奔走讼庭,不得安业。乃擒其黠桀者,尽置之法,民始得毕力于农事。后奉召以行,卒于淮。靖人闻之,悲号如丧考妣。有受其重惩而改行者尤过戚,曰:“侯惩我,实生我也。”其行法而得民若此。

【翻译】易干,字伯贞,湖广巴陵人。嘉靖二年(1523年),以举人的身份担任靖江知县。当时,**和胥吏勾结为奸,老百姓很多都跑去县衙打官司,而不能够安家立业。于是他逮捕狡猾凶恶的不法分子,把他们全部依法处理,人民才终于能在农事中专心尽力劳作。后来他奉召离开,死在淮地,靖江的百姓听说了,伤心哭嚎,如丧父母。那些受过他重惩而改正操行的人尤其伤心,他们说:“易县令惩罚我,诚然是令我重生啊!”他执法而得民心到如此地步。

【点评】易干在靖江历史上留名,不是因为他的勤政,而是因为他发现了靖江历史上重要的证物,赤乌碑。据《广陵志》记载,明嘉靖三年,易干巡行到西沙焦山港坍江处(既今新桥沿江),发现一块赤乌元年埋下的石碑(即赤乌碑),当时石碑已断,其文不续,字迹模糊,但碑文主要内容尚可看清,上有“此沙为吴大帝牧马大沙,隔江一洲为牧马小沙……。”这第一次让我们知道了,靖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iam1wo)

周继学
【原文】周继学,湖广黄梅人。嘉靖十七年,由举人任。修举废坠,百务一新。先是靖田涨坍不常,因丛兼并欺隐之弊。乃履田勘验,核实定科,减合邑田租亩二升有奇,民咸德之。二年,以忧去。

【翻译】周继学,湖广黄梅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以举人的身份担任靖江知县。修缮废弃的地方,开建停滞的工程,各种政务县况焕然一新。原先靖江的农田有涨有塌没有规律,导致乡绅兼并欺瞒土地的弊病很多。于是周继学亲自去田里勘测验查,核实田地,厘定赋税,全县的田赋每亩减征二升有余,老百姓都很感激他。在任两年,他因为父母离世,丁忧离任。

【点评】靖江现在不知何时能出现一个官老爷,来“修举废坠”,把那些拖欠了多少年的账一一完成。(iam1wo)

俞献可
【原文】俞献可,福建莆田人。嘉靖二十年,由举人任。悉心民事,豁虚赋千八百石有奇。正疆界,定版图,抑豪石,抚流移,逾岁而民多复业,邑以殷阜。尝出公余,以修官署。士民朱习之等,赴都请记于某大僚,述其四懿而镌诸石。

【翻译】俞献可,福建莆田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以举人身份担任靖江知县。他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免除虚粮一千八百余石(折合二十一万六千斤);确立了疆界,划定了版图,抑制豪强大户,招抚流亡之人,过了一年,老百姓大多重操农活,靖江因此富足。他曾经拿出公款的余数,用来修建官署。靖江士民朱习之等人,去京城请某大官帮他做传,讲述他的美德,并把传记铭刻在石头上。

【点评】有明一朝,靖江疆土大变,从江南小岛最终成为江北大陆,期间多次与北岸相连,疆界是个大问题。俞献可能够在当时划定版图,对后世靖江的领土确定有大功劳。(iam1wo)

王叔杲
【原文】王叔杲字阳德,浙江永嘉人。嘉靖四十二年,由举人任。励精明察,修学校,勤考课,与诸生相劝勉,欢若家人。又裁费革冗,蠹政一洗。有议以新涨田租,济毗陵锡山二驿者,力阻之乃寝。逾一年,调常熟去。后以宪使备兵吴中。

【翻译】王叔杲,字阳德,浙江永嘉县人。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以举人的身份被任命为靖江知县。在任期间励精图治,为政明察,修理庙学,对生员勤加考核,并劝导勉励他们,关系融洽如同家人;又裁减不必要的开支,废除害民的政令,县政为之焕然一新。有人提议将新涨的田租赋税,用来赞助常州、锡山两个驿站,王叔杲竭力阻止才作罢。一年后,他调常熟而离任。接着巡抚委派他在苏州驻兵防倭。

【点评】常州作为靖江县的府城,向靖江讨要赞助,可以说是不得不给。然而王叔杲却与虎谋皮,力争作罢。由此可知,王叔杲是真正把靖江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会为了不得罪上级甚至于讨好上级而损害靖江利益。(iam1wo)序

我从小生活的这块土地,当执政者励精图治,就能蓬勃发展,在省内名列前茅;当执政者懒惰腐朽,便会败坏不堪,从望县而落为末等。可见一处之兴衰,和执政者有莫大关联。当我有了一定的阅历之后,我认识到执掌权势的人,如同平川之孤丘,峰嶂锦绣则遐迩迤逦,山峦恒庸则万里无神。我开始试着去了解历任的长官,知道他们的政绩得失,来推演未来的趋势。然而我又想,江水从上游奔腾啸至,凝滞千年而为马沙,于是历史的沉积,也进入了我的眼界。我酝酿着要把靖邑数百年兴衰,同这兴衰的创造者罗列出来,供给大家查阅。然而时间能力所限,只能先把有明一代靖邑的数十位名宦有所作为者翻译整理出来,让大家一睹先辈风姿,也可以令当权者参考借鉴,反省自身。史可以为鉴,古人诚不我欺。

这次我们整理的底稿来自靖江市地方志办公室1994年整理出版的《清光绪五年 靖江县志 今译》,原文整理iam1wo,翻译iam1wo、斗篷客、易轩皓和123恶魔jj,修改整理iam1wo,每篇的点评者名字附在点评之后。

王秉彝
【原文】王秉彝字好德,蜀之巴县人。成化三年,由举人授江阴令时,马洲未设县,民困于赋役。秉彝时乘舟至此,为之抚循安辑;量沙之涨坍,以甲之羡,补乙之缺,积逋始清;输粮涉险者,计银布抵之;招流亡,缓债负,助谷种,赎子女,资婚嫁,三年往返风涛中无怠。既议置县,乃履亩察土定赋,令可为世守,迄今邑之征科,皆其酌定。靖再易令,民怀之不忘,立去思碑。郡志亦载为靖邑名宦之首。

【翻译】王秉彝,字好德,四川巴县人。成化三年(1467年),以举人的身份被任命为江阴县令时,马驮沙尚未设县,百姓因为徭役而处于困苦之中。秉彝时常乘船到马沙,来安抚慰问这里的百姓。他根据沙洲的涨坍情况,用这边涨出的土地来补足那边坍塌的土地,这样积累多年的欠赋才算还清了。运输粮食过江途径危险的,就给予一定的银两布匹来补偿;对流亡在外的进行招抚,减缓欠债人的债务,补助农民的谷种,给因苦难而卖子女的人家赎回子女,出资帮助穷苦百姓婚嫁,三年在风涛之中往返,从不疲惫。等到已经开始讨论靖江建县,他就亲自勘察田亩测定税赋,使这块土地可以世代保守,一直到现在靖江县征收田赋的章程都是他斟酌敲定的。靖江换了两任知县以后,靖江百姓还是怀念他,为他立了去思碑。《常州府志》也把他记载为靖江名宦之首。

【点评】王秉彝是靖江历史上建县前唯一一个算作靖江官吏的知县,不仅仅因为他是靖江建县前最后一个江阴知县,而更加是因为他对靖江的关心超出了大部分官吏能够做到的范畴。如果靖江在他的治下,做得好是尽本分,但是明知靖江即将独立建县,他还一如既往地关心靖江的发展,甚至于帮靖江把建县之后的事宜一一办理妥当,这就是一个对人民、对国家极端负责任的领导才能做出来的事情了。对比现在很多领导在快升迁时就已经只想着早日晋升而不管辖区,王秉彝虽然官位小,但也可称得上是千秋良臣了。(iam1wo)

张汝华
【原文】张汝华,直隶怀安人。成化七年(1471年),由举人任。时靖江初建县,未有城郭宫室。汝华至,辟草厂为治,日夜拮据。造邑治、儒学及各公署,三年而后竣役。四年以艰去。邑人谓视百姓如己子,处官事如家事,盖实录也。祀名宦。

【翻译】张汝华,直隶怀安人。成化七年,以举人的身份担任靖江知县。当时靖江刚刚建县,没有城郭屋室。汝华到任后,盖草房来办公,日夜忙碌操劳,艰难困顿。(他主持)建造县衙、学宫和各个公署,经过三年而后竣工。第四年,他因为父母去世而离任。靖江人士都说他把百姓看作自己的孩子,把公事当作自家的家事来处理,这些确实是事实啊。后来靖江把他请入名宦祠来供奉。

【点评】靖江当代官方的文献上,曾经形容张汝华“不仅在封建时期,就是在如今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官”。自古官大一级压死人,作为知县的张汝华却能和劳动人民一起参与县城的建设,而且是为了千秋万代的安逸,而不是为了自己任上待着舒服,可以说是一个能够与民同甘共苦的好官。(iam1wo)

郑锜
【原文】郑錡字威甫,浙江兰溪人。成化十一年,由进士任。负治才,有局干,理繁治剧,运斤成风。时靖邑初建,草昧经营,细心规划。凡前令未竟者,辄勇往成之。劝百姓力本业,习耕织。会崇明民三十余口,泛海种田,风飏其舟,抵靖港,弁军执之,以盗闻。錡按验,惟耒耜笠镈,随释之。为治六年,歉岁居半,公输民命,悉赖斡旋。尝有谢客诗云:“马驮沙上县初开,城郭人民辟草莱。堂上一官清似水,秋风切莫过江来。”客有赧色。政成以艰归,靖人怀之。子罐亦登进士。

【翻译】郑锜,字威甫,浙江兰溪人。成化十一年(1475年),以进士的身份担任靖江知县。他有治理政务的才能,有器量,治理繁杂的事务得心应手。当时靖江县刚刚建立,他开发营造,悉心规划,只要是前任知县未能完成的事情,就勇往直前地去完成它。他劝导百姓努力务农,熟习耕织。恰逢三十多个崇明县百姓渡海种田,大风把他们的船刮到了靖江港口,靖江的兵丁把他们抓起来,禀告知县说是强盗。郑锜亲自去检查,只查到各种农具斗笠,于是随即予以释放。他在靖江担任知县六年,有一半的时间欠收。他既要催赋税,又要安抚老百姓,全靠他悉心斡旋。他曾写过一首《谢客诗》说:“马驮沙上县初开,城郭人民辟草莱。堂上一官清似水,秋风切莫过江来。”那些想打秋风的人看了,面有羞愧之色。他在任期间,颇有政绩,因为父母离世而离任,靖江百姓很怀念他。他的儿子郑罐亦中进士。

【评论】为官清廉,但是貌似断案有些草率,崇明的人未必就不是盗贼。(斗篷客)

殷云霄
【原文】殷云霄字近夫,其先自凤阳徙寿张。登弘治乙丑进士,以疾归,居石川。作畜艾堂,聚书数千卷,旦夕诵思,多所著述。疾愈还京,以正德六年来知县事。明察有断,不劳而治。苏盗过淮渡江,掠常州,谍知有备,不敢入。靖复发兵追之,江阴亦藉以完。邑民朱铠死于学宫西庑,莫知杀之者。忽有匿名书,嫁祸于铠仇者。云霄坐厅事,授群胥纸,令各作字。独姚明字迹,类匿名书,一讯遂吐伏。后调青田,擢南京工科给事中。数上疏言事。既病,封其疏付母,遂卒,年三十七。云霄笃学好古,冠婚丧祭,必考订古今礼行之。所至好游览川壑,托之歌咏。为文若诗,力追古作者。著《古乐府》四百篇,《集志》、《壳录》、《金仆姑》数十卷。初嗜庄周言,后究心《六经》之旨,海内名公,皆倾心下之。葬于石川之南,会者千人。祀靖邑名宦,《明史》有传。

【翻译】殷云霄,字近夫,他的祖先从安徽凤阳迁到山东寿张。弘治十八年(1505年)云霄中了进士,因为生病而归去,居住在石川。他盖了一个草堂叫畜艾堂,藏书数千卷,日夜诵读思索,著述很多。病愈后回京,在正德六年(1511年)来靖江担任知县。遇事明察果断,不花费太多力气,靖江就安定了。苏盗(疑为苏姓盗贼,不出名,属于刘六刘七流贼的一部)过淮河,渡长江,(想要)夺取常州,探查得知靖江县有防备,便不敢进攻。靖江又发兵追赶,江阴因此也得以保全。靖江人朱铠死在学宫西面走廊里,不知道凶手是谁。忽然有人写匿名书信,嫁祸给朱铠的仇人某某。殷云霄坐在大堂上,给小吏们分发纸片,命令他们各自写一些字。唯独姚明的字迹,和匿名信上的相似,一经审问,姚明便吐露了真相并且伏法了。后来他被调到了青田,提拔为南京工部给事中,多次上书奏事。在得病之后,他把奏稿封存交给他母亲,就去世了,死的时候仅三十七岁。殷云霄专心好学,喜爱古法,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礼仪,必定考据古代当代的礼法然后施行。所到之处,喜欢游览山河风光,并把自己的感想寄托在诗歌之中。他写的文章就像诗歌一样,力追古代写诗文的人。他著有《古乐府》四百篇,《集志》、《壳录》、《金仆姑》数十卷。刚开始他喜欢庄周的言论,后来潜心研究《六经》的要旨,各地名流都敬佩并尊重他。(死后,他)安葬在石川的南面,参与葬礼的有千人。他被供奉在靖江名宦祠,《明史》里有他的传。

【评论】是个有才学,有急智,忠于国家,爱好河山的好官。(斗篷客)

易干
【原文】易干字伯贞,湖广巴陵人。嘉靖二年,由举人任。时嚚党与胥吏相比为奸,人多奔走讼庭,不得安业。乃擒其黠桀者,尽置之法,民始得毕力于农事。后奉召以行,卒于淮。靖人闻之,悲号如丧考妣。有受其重惩而改行者尤过戚,曰:“侯惩我,实生我也。”其行法而得民若此。

【翻译】易干,字伯贞,湖广巴陵人。嘉靖二年(1523年),以举人的身份担任靖江知县。当时,**和胥吏勾结为奸,老百姓很多都跑去县衙打官司,而不能够安家立业。于是他逮捕狡猾凶恶的不法分子,把他们全部依法处理,人民才终于能在农事中专心尽力劳作。后来他奉召离开,死在淮地,靖江的百姓听说了,伤心哭嚎,如丧父母。那些受过他重惩而改正操行的人尤其伤心,他们说:“易县令惩罚我,诚然是令我重生啊!”他执法而得民心到如此地步。

【点评】易干在靖江历史上留名,不是因为他的勤政,而是因为他发现了靖江历史上重要的证物,赤乌碑。据《广陵志》记载,明嘉靖三年,易干巡行到西沙焦山港坍江处(既今新桥沿江),发现一块赤乌元年埋下的石碑(即赤乌碑),当时石碑已断,其文不续,字迹模糊,但碑文主要内容尚可看清,上有“此沙为吴大帝牧马大沙,隔江一洲为牧马小沙……。”这第一次让我们知道了,靖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iam1wo)

周继学
【原文】周继学,湖广黄梅人。嘉靖十七年,由举人任。修举废坠,百务一新。先是靖田涨坍不常,因丛兼并欺隐之弊。乃履田勘验,核实定科,减合邑田租亩二升有奇,民咸德之。二年,以忧去。

【翻译】周继学,湖广黄梅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以举人的身份担任靖江知县。修缮废弃的地方,开建停滞的工程,各种政务县况焕然一新。原先靖江的农田有涨有塌没有规律,导致乡绅兼并欺瞒土地的弊病很多。于是周继学亲自去田里勘测验查,核实田地,厘定赋税,全县的田赋每亩减征二升有余,老百姓都很感激他。在任两年,他因为父母离世,丁忧离任。

【点评】靖江现在不知何时能出现一个官老爷,来“修举废坠”,把那些拖欠了多少年的账一一完成。(iam1wo)

俞献可
【原文】俞献可,福建莆田人。嘉靖二十年,由举人任。悉心民事,豁虚赋千八百石有奇。正疆界,定版图,抑豪石,抚流移,逾岁而民多复业,邑以殷阜。尝出公余,以修官署。士民朱习之等,赴都请记于某大僚,述其四懿而镌诸石。

【翻译】俞献可,福建莆田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以举人身份担任靖江知县。他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免除虚粮一千八百余石(折合二十一万六千斤);确立了疆界,划定了版图,抑制豪强大户,招抚流亡之人,过了一年,老百姓大多重操农活,靖江因此富足。他曾经拿出公款的余数,用来修建官署。靖江士民朱习之等人,去京城请某大官帮他做传,讲述他的美德,并把传记铭刻在石头上。

【点评】有明一朝,靖江疆土大变,从江南小岛最终成为江北大陆,期间多次与北岸相连,疆界是个大问题。俞献可能够在当时划定版图,对后世靖江的领土确定有大功劳。(iam1wo)

王叔杲
【原文】王叔杲字阳德,浙江永嘉人。嘉靖四十二年,由举人任。励精明察,修学校,勤考课,与诸生相劝勉,欢若家人。又裁费革冗,蠹政一洗。有议以新涨田租,济毗陵锡山二驿者,力阻之乃寝。逾一年,调常熟去。后以宪使备兵吴中。

【翻译】王叔杲,字阳德,浙江永嘉县人。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以举人的身份被任命为靖江知县。在任期间励精图治,为政明察,修理庙学,对生员勤加考核,并劝导勉励他们,关系融洽如同家人;又裁减不必要的开支,废除害民的政令,县政为之焕然一新。有人提议将新涨的田租赋税,用来赞助常州、锡山两个驿站,王叔杲竭力阻止才作罢。一年后,他调常熟而离任。接着巡抚委派他在苏州驻兵防倭。

【点评】常州作为靖江县的府城,向靖江讨要赞助,可以说是不得不给。然而王叔杲却与虎谋皮,力争作罢。由此可知,王叔杲是真正把靖江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会为了不得罪上级甚至于讨好上级而损害靖江利益。(iam1w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