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中平:让“金砖”承载文化的传承

 苏迷 2014-07-10

记者   陶瑾 广豪

陆慕金砖,名气太大,旧时天子踩在脚下,可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然而,金砖制作名家袁中平却并不以金砖的昔日“贵胄”为标签。这几年来,他不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化,总能沉下心来,将每个文化灵感付诸实践。在他手里,砖以载道。除了经典蟋蟀盆、厅堂砖雕艺术之外,袁中平不断将金砖书写板、习字金砖推陈出新,他坚持从文化出发,让金砖成为了很多家庭和书法艺术结合的重要载体。

 

巧心慧智的制盆传人

作为“相城十绝”中的第一绝,御窑金砖是与一唱三叹的昆腔唱度和曲径通幽的园林营造同根同源的苏工艺术。2006年,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袁中平的祖上是“苏州府袁氏堂澄泥蟋蟀盆”制作世家。从清同治年间开始,他的太祖父袁鸿石、曾祖父袁桓顺、祖父袁子寿、父亲袁生达和叔父袁志良,全家祖辈几代都是当地的制盆高手,到他已经是第五代传人了。

这位制作金砖的高手、“陆慕蟋蟀盆”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曾以开发制作竹节盆、马蹄盆等上百种款式的“业绩”,一度将“苏盆”提升到艺术的高度。然而,他心中隐隐觉得,“苏盆”和金砖作为“钦工物料”的使用价值,随着旧时代的结束而有所转变,应该从富贵之家的实用器物变成具有现代文化趣味的工艺精品。

袁中平将心思汇聚在了这块金砖的转型上,他成功实现了从“钦工物料”到“案头清心”,从“富贵标签”到“文化载体”的转身。在900多平方米的“中平澄泥堂”展厅内,传统手工制作的精品蟋蟀盆、习字金砖、金砖镇纸、金砖象棋、金砖茶台以及各类砖雕摆件、台屏作品让人眼花缭乱。这里的每件作品都是袁中平精心绘制、雕琢而成的。他的创意赢得了社会极高赞誉,也拥有了几百项专利。除了斩获众多的工艺文化奖项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曾为“中平澄泥堂”挥毫写下“诗质画境”。

与此同时,袁中平注册了5个商标:中平澄泥堂、袁中平、袁氏堂、苏宝、中平习字金砖,这些商标会伴随着金砖艺术品走入千家万户。

 

金砖衍伸的文化意趣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传统金砖在袁中平手中,正在与现代生活实现着更好地融合,金砖书写板尤为如是。

这个创意得自偶然。一次,袁中平在与朋友闲聊时得知,练书法对初学者来说,不但费纸张,而且可能弄脏衣物。一些家长为了孩子习书,不惜跑到一些普通的砖窑厂去买金砖,但这些金砖由于粒子粗糙,毛笔笔锋容易开叉,线条受损,朋友们很希望袁中平开发质量上乘的书法用具。于是他从一般的金砖中遴选出粒子更为细密的做成书写板,规格小,厚度薄,颜色呈灰白色,用毛笔蘸清水在上面写字,笔迹清晰地显现出来,等水渍一干,书写板又是一张空白的“宣纸”。经过一批书法家的试用后效果相当好。于是,从2006年开始,金砖书写板成为了众多学校书法课堂的选择,相城区大部分学校都用上了这样的书法板。但也有人反映,希望在方寸之砖上,最好边写边干,这样可以保证长时间练字不辍。这几年来,袁中平经过研究团队反复讨论,最终确定采用远红外技术。历时一年半,耗资60多万元后,袁中平通过嫁接现代“远红外”技术,将“习字金砖”的干燥速度再度提升。

这样的习字金砖比原先的金砖多了一根电源连接线和一个控制器。控制器是定时温控器,上面分1—5五个温度档次,最低档为10℃,最高档为50℃,每档相差10℃,档次越高干得越快,还可设定通电时间,时间一到就自动切断电源。记者尝试着写了一首唐诗,还没写到最后,前面的字已经消失,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而远红外习字金砖耗电功率只有35瓦、55瓦两种,按一天使用两个小时算,一年也就用掉二三十度电。袁中平希望,“习字金砖”今后能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人使用并感受它和书法之间的互动魅力。

 

一砖一心的沉淀美

书法和茶道是中国人的两大文化极品。

这次,古朴、粗犷、金石味道十足的金砖茶台也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去年下半年,袁中平着手开发了四款金砖茶台。茶水在金砖中产生自然的变化,一点点“养”出了茶台古朴、书卷的气质。这样的气质,和袁中平身上那种心态平和、为人中正的可贵品质如出一辙。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只要降低金砖产品工艺,缩短制作流程就能获得暴利。然而,袁中平坚持传统八大工艺流程,材料不打折扣,按照内心的想法沉稳地做下来。今年3月,他的作品在北京爱慕美术馆展出,每一块都经过严格筛选,质地浑然天成的金砖产品引起了京城的轰动。

 “可能在短时间内看不到经济价值,这段时间正好留个空间给我,让我能沉下心来酝酿,做出更好的东西。这是一个等待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在袁中平看来,做人和做金砖是一样的,金砖制作的精神,也就是一种文化,需要传承下去。当年,在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上,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周巍峙在袁中平的金砖书写板上,写下了简体字“苏”,随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略一思索,大笔一挥,在“苏”后写下了繁体字“宝”。一简一繁,相得益彰。

“这两个字需要守护和弘扬。”袁中平说。现在,袁中平20岁出头的儿子也开始跟着他学习砖雕技艺,“苏宝”两字有了更年轻的接棒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