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

 昵称2751097 2014-07-11
 不看不知道,世界还真奇妙!原来我们平时所讲的俗语,当初并不是现在的样子,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使它们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与原来的字词有着天差地别。
  1.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2.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

  3. “不见棺材不落泪”,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

  4. “不到黄河心不死”,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

  5.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大概是四川、湖北那边管鞋发音叫孩子。

  6. “狗屁不通”,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

  7. “王八蛋”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

  8. “有眼不识金镶玉”,本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得美玉献给楚文王,琢成璧,称为“和氏璧”。后和氏璧摔掉一角。匠人用黄金镶上缺角美其名曰“金镶玉玺”。古民间“有眼不识金镶玉”之说,比喻见识短浅、孤陋寡闻。明代后,“荆山玉”之说不够通俗,在口语中渐渐地被发音相近的“金镶玉”所代替。    

  9.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原语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后来“度”字讹为“毒”字。
  10. 以德报怨,原是孔子说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流传中成了“以德报怨”,指不论别人怎样怨恨于我,我都以德处之。

  11. 叶公好龙,这个成语意思古今没变化,但语音却有变化。春秋时楚国贵族沈诸梁封于叶地,号称叶公,此叶字,非“叶”现在简化的叶字。音读 shè,现代人都读成了yè。约定俗成,国家就规定读yè正确了,原音却很少人知道了

  12. 衣冠禽兽,本是褒义,指官员(“衣冠”作为权力的象征,古代官员衣冠上都绣有禽兽图案,不同图案代表其不同品级)而言,现在讹为贬义,指说徒有人的外表,行同禽兽、道德败坏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