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若冰走进大秦岭

 闲野之家 2014-07-11

 在甘肃《走进大秦岭》研讨会上的发言

                                      马平川

     首先祝贺王若冰!秦岭绵延1000多公里,横亘于中国中国东西部,是黄河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是中华民族的“龙脉”,是我们华夏文明的根基,在这里聚合了中国南北方文化、东西部文化。《中国国家地理》称秦岭为“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荣耀。秦岭的灵魂是文化。文化是“人”的文化,半坡人、蓝田猿人、郧西人和仰韶人在这里生活;伏羲、女娲、后羿射日的故事发生在这里。这里是华夏文明的诞生地,奔突着春秋战国、秦汉盛唐的时代风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东方帝国,都诞生在秦岭襁褓里;老子、秦始皇、刘邦、刘彻、李世民等在这里成就他的千秋伟业;道教文化、秦楚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关陇文化和佛教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走进大秦岭》向我们提示一个民族高贵丰满的灵魂孕育成长的全部历程。

    王若冰深入秦岭腹地,后来又六次进入,考察秦岭的走势、形脉、方位、地貌以及历史渊源、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作者亲身感受秦岭的呼吸,触摸秦岭漫长历史进程的遗迹,走访了遍布秦岭深处的古战场、古道、古镇、古村落,翻阅了50余县县志,搜集了大量遗留在民间的历史资料,利用两年多时间创作完成的。探寻秦岭在中、西部与东部,北方与南方,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征服互相融合的脉络,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历史脉络,思考秦岭铸造一个民族精神、情感和灵魂的历程,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秦岭文化”这样一个文化学观念。

   《走进大秦岭》作为文化散文,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王若冰开创了“中华民族父亲山”的文化建构。《走进大秦岭》突出的一点就是把作者对秦岭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的感悟与自己的情感、精神、生命感受有机结合在一起,水乳交融。使我们对秦岭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有了更为深刻地认识。王若冰对秦岭南北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全面考察,其实是他用现代意识和现代情怀触摸秦岭的精神、灵魂和文化的魂魄。走进大秦岭,走进秦岭的精神和灵魂的的深处,王若冰的行走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和灵魂的探索和寻觅。

    谢谢大家!

 

王若冰走进大秦岭

王若冰走进大秦岭

           王若冰走进大秦岭

[相关链接]   

                                   来源:文艺报

 甘肃举行散文《走进大秦岭》首发式暨研讨会

                                

                                       文艺报记者 王 杨 

    日前,由花城出版社、甘肃省文学院等单位联合举行的王若冰散文《走进大秦岭》首发式暨研讨会在甘肃天水隆重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中华新闻报》常务副社长蔡励,文学评论家马平川、《散文》月刊主编汪惠仁、甘肃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高凯及秦岭、王族、郭严隶、温文认等40余人出席了会议。   

    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指出,《走进大秦岭》开拓了文化散文的大视野,把整个民族起源发展至今的历史用一座大山——秦岭进行串联和考证,提出“父亲山”这一概念,视角独特,应该在更大的视野范围内对这一文化概念进行构建。

    文学评论家马平川认为,《走进大秦岭》用现代意识和现代情怀关照秦岭山水,将秦岭的自然、人文景观与历史情怀结合在一起,作者的行走是对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探索和寻觅。

    汪惠仁指出,作者对秦岭的书写对民族文化进程有推动作用,而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也在帮助着他的写作。

    作家秦岭认为,作者的视角一直在做一种探寻,文章的脉络清晰,对对象的描写是散点式的,表现了作者对秦岭文化的思考和审美感受,读来给人平实沧桑之感。

    会后,与会者参观了麦积山石窟、伏羲庙和胡氏民居。

 

[相关链接] 

                                               来源:西部周末

王若冰长篇散文《走进大秦岭》研讨会侧记

                                          

                                                本报记者  白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秦岭则被称作炎黄子孙的“父亲山”。因为这条绵延1500公里的大山脉孕育了伏羲、炎帝、黄帝等多个华夏始祖,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也从这里发源开端、繁衍生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更由此诞生!

    在中国地图上,秦岭是东部海拔最高的山脉,也是我国南北的分水岭,被誉为中国的“国家中央公园”,主峰在宝鸡、主体在陕西,而它的“龙尾”就在与宝鸡毗邻的天水。出人意料的是,第一部全面反映秦岭人文历史的大书《走进大秦岭》,竟然由一个天水人书写、由一个并非学者的诗人、一位老党报记者“开天辟地”——这就是《天水日报》文艺部的王若冰,中国作协会员、甘肃省文学院特邀文学评论家、西部著名诗人。此前,他已出版了《巨大的冬天》、《天籁水韵》等多部诗集、散文集

   《走进大秦岭》是诗人王若冰2004年利用两个月时间只身穿越陕甘川鄂豫5省、50多个县、100多个乡镇的一次“文化苦旅”,之后他沉寂两年潜心创作了这部40万字的长篇散文或者叫作家地理大散文。这部“行走文学”近日由广东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最新推出,是天水地区罕见的走市场发行路子的时尚读本。

 

 名家云集共读秦岭

 

    这次研讨会是天水地区多年来规格最高的文学研讨会,请到的诗人、作家、评论家有: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陈忠实,《散文》月刊主编汪惠仁,花城出版社文艺编辑室主任温文认,著名文学评论家马平川,著名诗人、甘肃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高凯,著名小说家、甘肃文学院副院长张存学,甘肃著名诗人阳飏、牛庆国,正在鲁迅文学院读书的新疆诗人王族,四川巴金文学院的女作家郭严隶,天津作家秦岭,还有各报刊的记者作家和天水当地的作家诗人评论家约40多人,可谓名家云集、高朋满座。在由天水市副市长郭奇若主持的首发式之后,研讨会进入正题。

 

                           评论家走进大秦岭

 

    评论家丁念保打响第一炮。他认为秦岭跟我们西部人血脉相连,王若冰穿越秦岭是一次心灵的远征,是对秦岭深处记忆的一次抢救性挖掘,把秦岭帝国的文化写得元气淋漓;天水市作协主席马超高度评价王若冰是天水的“文学名片”,他这次在秦岭里寻古探今、用脚带动脑子写作,将作家从玄虚和经验的烂泥沼里带出来,做了一次读图时代的精神漫游;评论家马平川的发言“别有用心”,他认为“文化散文”的旗帜人物余秋雨让一大批追随者进入死胡同,许多散文家的所谓文化散文就是僵死无趣的史料加上缺乏自我独到见解的文字躯壳,写得密不透风叫人喘不过气来,文化大散文其实没文化,而王若冰的文字则用现代意识情怀关照山水秦岭,他的行走是对民族精神和灵魂的探索和寻觅;《散文》主编汪惠仁则“仁者见仁”:认为一个作家的成功是个人和历史的合力使然,王若冰的壮行秦岭已非过去意义上的“寻根文学”,而是赢得了新世纪民族文化意识的认同!大家一致认为,是王若冰将人们熟视无睹的陌生秦岭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或许就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陈忠实的“遗憾”

 

    陈忠实的最后发言无疑是本次研讨会的压轴大戏。他认为整个中华民族从起源、发展至今几千年的历史,用大秦岭这一座山贯穿了下来,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关注大秦岭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是个大课题!王若冰偏居西北一隅却有如此的胆识和见识,可谓独具慧眼,令人折服、震撼。《走进大秦岭》本应该是陕西作家应该做的事却叫甘肃人给抢了头功,多少有点遗憾。诗人开了文化散文的一个大视野,用一本大书雄辩地建构起一座“父亲山”,意义深远。他建议王若冰这本书如果再版,不妨把书名叫做《走进“父亲山”》也许更好!

 

                            马平川的“走红”

 

    青年才俊马平川是以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身份受邀参会的,他的评论要点在研讨会上倒也颇受关注,但与他练了10多年的业余书法相比,却还差“火候”。会议结束后,天水日报社组织来宾参观几个景点。在伏羲庙里,当文管会的人员盛邀陈忠实题墨留念时,陈主席正“腾云驾雾”,他便说马平川的书法也相当了得,让小马先热身。马平川得到陈忠实的赏识,兴奋之余当仁不让,挥起毛笔就“指点江山”,惹得众人围观,还引来不少求字者,一时成了“花心心”。这也成了研讨会后的一个“花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