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支配他人,还是自我控制

 联合参谋学院 2014-07-11

   

    1954年,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出了“目标管理”,目标管理作为一个管理概念,早已尽人皆知。有意思的是,德鲁克在同一本书、同一章节、同一标题、同时提出的“自我控制”,这一概念却经常被人们忽视。
    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在德鲁克那里就像孪生兄弟,总是同进同退,互不分离。为什么我们更看重“目标管理”,有意无意忽视了“自我控制”呢。
    也许可以武断地说,管理,本质上是和人的“劣根性”作斗争。你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往往更看重自己的利益。有了佛家所说的“我执”,不经意间就会:对他人严厉、对自己宽容;对他人严格目标管理,对自己放松自我控制。
    的确,我们更容易接受对他人、对外部的目标管理。不太容易接受对自己、对内心的自我控制。
    目标管理,尽可能设定量化的绩效成果,让工作不再模糊,让结果清晰可见,极大地减少了事后推诿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目标管理天生就带有“控制”的基因,“控制他人”的基因。
    德鲁克敏锐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第一次提出“目标管理”的时候,立即就提到了“控制”,Control。德鲁克说:控制,既可以表示指导自身与自己工作的能力,也可以指一个人受另一个的支配。此处,德鲁克指出了两种不同的“控制”:第一种,是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第二种,是支配他人,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目标管理中蕴含的“控制”,是为了支配他人,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吗。德鲁克不赞同,不仅不赞同,还旗帜鲜明地反对。为什么反对呢,难道设定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其背后没有一点点“支配他人、强调结果”的考量吗。
    按照东方式的思维习惯,此处很容易和稀泥、做滥好人。比如,祭出“中庸”大法,指出两种控制都是需要的,要不偏不倚把握好其中的度,云云。德鲁克没有学会东方式“狡黠”,坚持“自我控制”的唯一性,完全放弃“支配式控制”。
    目标管理并不是为了“支配他人”,而是为了更有效地“自我控制”!
    以“支配他人”为目的,这样的目标管理,不是在达成目标,而是在毁掉目标。企业为什么需要目标,不是为了让管理者去支配他人,而是为了让管理者可以随时校正自己的方向。
    换一个更朴实的说法:管理,不能靠威逼诱惑,只能靠自觉自愿。
    这个观点,很容易被当成“书生之见”,国内真正赞同并践行此观点的管理者,并不多见。《管理实践》出版三年之后,麦格雷戈提出了影响深远的X-Y理论,探求管理理论背后的人性假设。德鲁克基于“自我控制”的目标管理,更倾向于“人性本善”的Y理论。
    事情变得很有趣,德鲁克的目标管理以人性本善为基础,但是实际操作中的目标管理,彻底走向了对立面,成为防范“人性本恶”的工具。
    有种很流行的说法:三流企业人管人、二流企业制度管人、一流企业文化管人。文化管人,究竟什么是文化、具体怎么管人,没有人说得清楚。如何把这个看似有道理、实则无迹可寻的讨巧说法,变成实实在在的行为指南呢?德鲁克的“自我控制式”目标管理,就是一种选择,一种有极强可操作性的选择。
    近几十年来,企业管理不断推陈出新。各种眼花缭乱的管理概念背后,有两个明显的趋势:制度束缚的弱化、个性激励的强化。
    特别是互联网行业,超越国界,超越种族,几乎一致地接受了“人性非恶”假设,激励员工在工作中发展个性、充分展示自我。巨头谷歌也有目标管理,OKR就是一种相当纯粹的目标管理。但是,整个OKR体系,完完全全的“自我控制”,很难闻到“支配他人”的味道。
    再反思德鲁克所说,不得不惊奇地发现,德鲁克并不是幼稚的书生,仅仅是比当时的企业家和管理学家走得更快、更远。

 

      从管理到目标管理,不要支配他人,唯有自我控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