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孟子、荀子、麦格雷戈,德鲁克……一场持续两千年的人性探索

 彭信之管理识堂 2022-05-20 发布于广东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管理心理学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他的名著《企业的人性面》(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中提出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Theory X和Theory Y,两者都基于对人性的可能理解和价值判断。

X理论假设:一般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工作越少越好,可能的话会逃避工作。大部分人对集体(公司,机构,单位或组织等)的目标不关心,因此管理者需要以强迫,威胁处罚,指导,金钱利益等诱因激发人们的工作源动力。一般人缺少进取心,只有在指导下才愿意接受工作,因此管理者需要对他们施加压力。

Y理论假设:人们在工作上体力和脑力的投入就跟在娱乐和休闲上的投入一样,工作是很自然的事-大部分人并不抗拒工作。即使没有外界的压力和处罚的威胁,他们一样会努力工作以期达到目的——人们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监督的能力。人们愿意为集体的目标而努力,在工作上会尽最大的努力,以发挥创造力,才智-人们希望在工作上获得认同感,会自觉遵守规定。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不仅愿意接受工作上的责任,并会寻求更大的责任。许多人具有相当高的创新能力去解决问题。在大多数的机构里面,人们的才智并没有充分发挥。

持X理论的管理者会趋向于设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减低员工对工作的消极性。持Y理论的管理者主张用人性激发的管理,使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一致,会趋向于对员工授予更大的权力,让员工有更大的发挥机会,以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

关于X理论和Y理论的讨论很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模拟战,大家都在问“谁是对的”,你会发现,孟子似乎是Y理论的支持者,他主张的人性本善很像是Y理论的假设,而荀子主张的人性本恶比较接近于X理论的假设,为此,人们争论了两千年,同样也没有定论。事实上就算两位大人把官司打到孔子那里也是没有定论的。事实上,哪怕是孔门弟子也很少听到孔子谈到这个问题,子贡说:“老师在文献与修养方面的成就,我们有机会可以听到;老师关于人性与天道的说法,我们就没有机会听到了。”(《论语.公冶长篇》5.12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虽然麦格雷戈本人坚持认为X理论和Y理论是探讨关于人之本性的理论,但德鲁克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对此他清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个人从未认同麦格雷戈的这一立场。我们是否能够对人之本性有足够的认识,并且能够提出任何有关人之本性的理论,这点尚待分晓。但迄今为止,不足以为鉴。”(《管理:使命篇》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5,第294页)

虽然被多次问到,但孔子同样没有告诉我们人有哪些相同中的本性,他的观点是:“从本性来看,人与是相近的;依习惯来看,人与人就有很大的差异了”(《论语.阳货篇》17.2 子曰:“形相近也,习相远也。”)看起来,似乎孟子和荀子都突破了孔子设定的边界,给人性下了定论。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倪培云先生从“功夫”的视角给了我们完全不同的解读:

“当我们以'功夫’的视角来看孟子的人性论的时候,会发现它其实是建议人们应当如何来看待自己,而不是纯客观的对人性的描述。好像母亲用'你是一个好孩子’来鼓励孩子,孟子性善论观点背后真实意图不是对人性好坏做出判断,而是鼓励人们看到自己向善的可能……从这一点上看,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其实并不矛盾。荀子通过提出'性恶’这种方式对人予以警告,提醒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克服弱点,因为开发潜力完善自己的过程必须也是一个转化提升自己的过程。孟子和荀子的目标是一致的:两位思想家都是在设法帮助人们成为真正的人,只是他们的'功法’不同。孟子是通过鼓励,荀子是通过警告”。(《倪培云《人能弘道》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1.1 第80页》)

X理论和Y理论之间的争论恐怕还会持续很久,不过对于德鲁克来说,他所关心的是管理者的取向、管理的实践和管理的处境而不是二者谁为正确。人性皆是平等和相似的,既是“人”,那么人都有相似的“本性”,无须归根到底询问人的本性差异和对错。所以德鲁克认为:“管理者需要的问题不是'哪一种人性理论是正确的?’,而是要问'我的处境如何?我如何能在现有的处境中实现我管理好员工和工作的任务?’”(《管理:使命篇》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5,第294页)

德鲁克穷毕生精力,写了那么多本书,讲了那么多的课,做了那么多的咨询,从未发生改变的,是在他的思想中,始终贯穿着同一个主题——自由和尊严。这就是人性的基本面。我们来想一想,是不是每个人都希望有所成就?都愿意活得更有尊严,并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是否都在尽可能地享受权力带来的欢愉?我们是不是都热爱自由和自主选择的权利?这些都是人性的基本面。管理就要想办法激发其中的光明和善意的一面,让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才是管理要研究的大问题。人能够把组织搞好,能够把绩效提上来,人一定能以向上的、积极的心态去追求使命与理想。德鲁克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不站在人性善恶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是从人性的基本点出发,来衡量管理者的能力。

因此,德鲁克指出,管理者必须深谙人性,深知何为人、人存在的意义;管理者应该知道他们自己的本性多于了解自己的工作;因为“大多数管理者行动有余而内省不足”;管理者与员工的工作关系应该建立在“互相尊重”的道德基础上。“心理的专制”是可怕的傲慢,这种假定基于一些不健康的理念,诸如:管理者是健康的而其他人都是有问题的;管理者是强者而其他人是弱者;管理者是正确的而其他人是愚蠢的;这些假定都是愚蠢的傲慢。若是如此,心理学也可以成为人的灾难。

彭信之
12个德鲁客 高级合伙人
原北京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 20年最佳合作讲师
合著有《当校长遇见德鲁克-冰山下的领导力》
课程咨询:传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