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法书新编”第四辑(陆柬之文赋评述)

 白水清风 2014-07-11

(发于“中国书法江湖”论坛)

 

文赋很有名,不仅因着陆柬之的来历、文章的本题、曾被人夸过的唐人晋风第一,因着那么多有名的题字、题跋,还有一件事几乎同样有名(尤其在我们书友圈中),那就是………………没什么好的印本。

准确地说,是没出过什么平价的好印本,要说台北故宫所藏墨迹本已被二玄印得七七八八,尤其是其中著名的一些长卷,反复印过看得人手软,可是有意无意地,总是落下这件文赋。数数近年二玄知名的套系:书迹名品丛刊、中国法书选、原色法帖选、故宫法书选…………都没有文赋的踪影,只有高高在上的复制品可一窥芳泽原貌(我看他们是成心的用饥饿疗法………… )。黑白的曾有数种海外版珂罗(包括故宫法书),但精制的也没什么,大多数朋友只好买来各种翻印的“二手货”勉强度日。做文赋的粉丝,怎一个苦字了得啊。

 

 

从今天开始,咱们翻身得解放啦。

新编的出版价值由此可见一斑,很多这样该做而一直未做的事终于看到了盼头。

这册文赋继承发扬了新编温润的优点和缺点(墨墨语…………抹过蛋清一般),和以往的印本有着本质上的风格区别。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法书新编”第四辑(陆柬之文赋评述)

先从著名的两个题字开始: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法书新编”第四辑(陆柬之文赋评述)

纸好墨好摄影好,大字精神,还是遗憾纸的微反光,显得没复制品那么古朴(不反光的话,就算不上蛋清了不是 ?………………)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法书新编”第四辑(陆柬之文赋评述)

说到本幅,之前的参考系基本就是复制品。

这么多年看文赋总觉得有点涩,而涩恰恰是行书的大敌,失去流动感,字就变成了衣裳架子。

新编的发力点就在这里,以丰润而带活墨色,说句玩笑话,连纸上的处处伤痕也显得更加鲜活。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法书新编”第四辑(陆柬之文赋评述)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法书新编”第四辑(陆柬之文赋评述)

 
再与复制品比,色彩是复制品完胜,尤其是印章的色彩,专色表现是四色无法企及的。从另一个角度说,复制品的印章如孤零零的模子悬与整幅之上,边界清晰而出离;新编为了保证字的墨色,对纸与印的表现都一定程度打了折扣,但印泥着笈却展现出晕开的自然效果,入纸感很强,可算塞翁失马。
 
有立体感的真实伤痕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法书新编”第四辑(陆柬之文赋评述)

对于这样纸色深的作品,新编的网点控制有些捉襟见肘,这点确是不如复制品。
这最下套着的双印也是很考校印本信息力的: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法书新编”第四辑(陆柬之文赋评述)

最淡处的局部,我要替新编叫个好。不够完美,但实在不易。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法书新编”第四辑(陆柬之文赋评述)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法书新编”第四辑(陆柬之文赋评述)

继续说这页的话题: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法书新编”第四辑(陆柬之文赋评述)

图中用亮色标出的区域有情况。继“书谱首行事件”之后,这是我发现的第二次局部错版现象。

和书谱的问题一样,这一区域出现了模糊、重影,只不过大部分在纸上而字所受影响较小而已。

两个例子放在一起,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发生的原因。我的猜想是由于拍摄国宝不能用强灯,因此采用极慢的快门长时间定影,而过程中某部分纸有小晃动,就造成了重影。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只是部分而非整页出状况,基本上制版和印刷的问题该可以排除。
 
文赋就聊到这里啦。

总体上看,制作有突破,风格独特。

纸张、色彩是复制品的强项,论信息量则新编胜之,性价比无需赘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