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综观晚清科考舞弊的主要方式

 LuXin4164 2014-07-13

舞弊作为科举考试的伴生物,到了清代更是泛滥成灾。从童试到朝考、从场内到场外、从考前到考后、从草野小民到高宫大员,无不有舞弊。综观晚清科考舞弊的主要方式,我们可以分为两大类六个方面:

科举考场

科举考场

【场内舞弊——夹带、枪替、传递】

夹带、枪替和传递是清代最常见、最普遍的作弊手段。

1、夹带

所谓夹带,就是将有关考试资料私藏衣物中,带入考场。为了躲避检查,有效地把夹带带入考场,考生们可以说是绞尽脑汁。有人将科考相关内容用蝇头小楷字抄在纸片上,然后做马褂一件,将抄袭文平铺熨贴胸前,胸前为《论语》、胸后为《孟子》、衣袖为《大学》。《申报》在《瓯江试事琐述》中记载:“永嘉正场考试,某童擅将文藏在裤裆、靴底以侥幸……被查出,驱逐出场,并揭牌示众。”

面对日益严重的夹带舞弊行为,政府防夹带的禁令也在不断增加新内容,如考生入场,要求穿拆缝衣服、单层鞋袜,只带篮筐、小凳、食物、笔砚等,甚至扒考生衣服来检查。然而防者自防,而夹带之风却愈演愈烈。顺天乡试时,乾隆派人到考场检查,头场搜出夹带者22人,二场又搜出21人,顺天贡院前的“枷号”爆满,连日观者如云。未敢夹带者则又有交白卷68人,未完卷者329人,文不对题者276人。二场点名不敢入场而弃考者2800多人。此外,在贡院外,“抛弃蝇头小卷,堆积于墙阴路隅者,更是不计其数”,甚至“有含于口颊,而搜检时口因入腹中者”。夹带之盛行可见一斑。

2、枪替

枪替就是出资找人代考。“枪”就是请人代做,“替”就是请人代考。受雇替考之人,就是“枪手”,又称“捉刀”。把代考称为“捉刀”比喻其风险。有从县试到道试、从初试到复试都雇同一个人顶冒代考,录取的时候本人再出面,这种枪替称“一炷香”。

枪替最常见的是在童试和生员岁、科两试者最多。有的将代考者高帽青衣,充作服务人员,埋伏于考场内,等到考生进场到隐蔽处,互换衣帽,令考生充作服务人员;有的是乘入场时混乱伺机进入。

请人代替不仅文举中有,武举中亦不可避免。在武举考试中往往是考步箭一人,测试硬弓又是一人;那些不能骑射者,在测试马箭时也往往请人代考,这种枪替往往本人先上堂点名,然后绕到演武厅后,将弓箭交与替考者。

枪替的出现为那些“胸无点墨,家有万金,不惜巨资以延枪替,冀以书香洗铜臭者”提供了入仕的可能。同时也形成了一个专为谋利的新职业——代考人群。他们不仅有分散的个人行为,更有专门的团体机构。这些机构往往在科考之年,招集能文之士,在隐僻之处租赁房屋,招徕生意,讲定酬金。

随着政府的检查越来越严,代考者的身价跟涨,以至于有人发出了“八股如鬼蜮,科场如贸易”的感叹。

3、传递

传递主要分为场内互相传递和内外相互传递两种。场内传递往往先贿赂考务人员,安排考生与代考者座号相连,几案与共,以便交头接耳,或用裹石子用力抛掷,考生俯拾,或把答案搓作纸团,暗塞墙隙之中。内外传递,就是场内把题目传到外面,外面把答案传递进来,俗称“地道”。这种传递或将题目大书特书张贴在高墙上,外面用望远镜获取信息;或在鼓点声中暗藏哑谜,第几本、第几页、第几行,自某字起至某字止,核计其数而获取信息;或把鸽子带进场,用鸽子把题目带出;或用火箭传书之法,将考题糊贴在火箭的尾部,点燃火箭,横射到场外。场外答案传进,或由服务人员(如:号军)传进来,或由水夫带进来。

还有两种传递方法,就是“割卷”和“飞卷”。割卷就是在场内互换试卷。飞卷就是拿到试卷后出考场,再请人做好,到交卷时,套入“马封”,充为公文,混入考场内,考场内有人接应,然后帮助交卷。

【场外舞弊——通关节、拜门生、买誊录官】

科考舞弊的行为不会因为考生走出考场而结束,它往往是新一轮舞弊的开始和继续。如果说夹带、枪替和传递属于科考进行中在场内舞弊的话,那么通关节、拜门生和买誊录官则属于场外舞弊。

1、通关节

所谓通关节就是考前与考官事先约定好,在试卷的第几行第几格必用某字。为了防止仅用一个字出现偶然相同的现象,往往约定用两个字。考生进场后,首先会先在试卷上将约定的两个字填好,以免忘记。通关节往往从私交关系的请托,发展到公开以金钱贿赂。买通考官,成为清代科场影响最为恶劣的舞弊手段。

2、拜门生

所谓拜门生,就是考生以“问业”的名义,贿拜阅卷官员。考生在揣摩哪些官员可能会被派去阅卷后,往往通过同乡、朋友、亲戚等与阅卷官搭上联系,用重金贿赂,然后把自己写的文章呈给这些官员,名义上是“问业”,其实不过是想让阅卷官熟悉自己的笔迹,假设此官被派阅卷,见到此字迹,自然会多加关照。由于这种拜门生不是发生在考试当时和考场中,而是在考试前就已经发生了,并持续到整个科考过程的始终,所以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不易察觉。

3、买誊录官

誊录简单地说,就是把考生的考卷重新再抄一遍,目的是防止阅卷官员通过笔迹来舞弊。它是科举考试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的制度,是科考规范的重要举措,是防止科场作弊的有效手段。誊录在北宋时全面确立和实施,但发展到后来,却也为新的舞弊开辟了途径。

由于誊录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考生的命运,不买誊录官,不但誊录的字画潦草,有的甚至不成点画。因而出现像“浙江士子买誊录者十之八九”这样猖獗的局面。买誊录官的费用也不等,“每人约费洋三四元,其甚丰者八元十元不等”。这种舞弊的行为不仅腐化了官员队伍,更可恨之处在于,它是通过损害其他士子的利益,来满足不法之徒的私利,直接冲击的是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的基石。

综观晚清科考舞弊的主要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