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举考场作弊手段层出不穷,状元都能内定,朝廷如何应对?

 思明居士 2017-08-10

科举制度是以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的制度,自隋带创立至清代灭亡,存在了13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既有说不尽的十年寒窗一举高中,也有道不清的不学无术科场舞弊。

科举考场作弊手段层出不穷,状元都能内定,朝廷如何应对?

科举考试

俗话说的好,有钱能使鬼推磨。在科场舞弊的种种手段中“通关节”是最普遍也是最难禁止的一种,所谓“通关节”就是现在所说的“走后门”,指考生通过贿赂考官或与考官拉关系,使自己的卷子能够得高分,以赢得“金榜题名”的机会。

在唐朝朝廷很看重考生的诗才,于是就有很多考生在考前“投卷”,意思就是把自己的诗词文赋提前献给当朝的名流,让他们给制造一些名气,从而在考试当中加分。考生直接向考官投金的也比比皆是,因此唐代科举常常在考试之前就已经内定名次了。唐代诗人杜牧曾经就把自己的《阿房宫赋》投给了当时的朝臣,受到很多大臣的一致好评,然后等到考试结果出来以后,只是名列第五,前几个名额早就被权贵子弟内定了,很显然普通人即使再有才华也会跟状元失之交臂的。

科举考场作弊手段层出不穷,状元都能内定,朝廷如何应对?

状元郎

到了宋代为了节制“走后门”的现象,朝廷试推了两项返作弊措施——“糊名”和“誊(teng)录”,糊名就是把考生的个人信息糊起来;誊录就是把考生的考卷重新抄录一遍,将抄本拿给考官审阅。有了这两项措施以后考官就无法辨认是哪位考生写的,只能一视同仁了。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糊名和誊录推行一年以后考生就想出现了新的对策,考生在考卷上做暗号,一般是在段末以“也矣”、“也哉”等等虚词标记,还有在考卷中写特定的生僻字,然后将安记写在条子上悄悄递给考官。如此一来作弊现象又开始泛滥。

科举考场作弊手段层出不穷,状元都能内定,朝廷如何应对?

走后门

除了“通关节”,考场作弊的方式还有“枪替”、“冒籍”、“夹带”、泄题、互相抄袭、互换考卷等十几种,可谓五花八门。

“枪替”就是找人替考,手雇替考的人被称为“枪手”,这种作弊现象多出现在考取秀才的初级考试,有时也发生在考取举人的乡试中。乾隆时期为了防止“枪替”事件的出现,做出了五名考生互结联保的规定,即同时考试的五名考生互相做担保,并找到一到两名廪生(相当于公务员)认保,一旦发现“枪替”现象,则五名考生连坐,认保的廪生被革职。

科举考场作弊手段层出不穷,状元都能内定,朝廷如何应对?

枪手

“冒籍”是指考生冒充其他地方的人然后参加考试,一是占用其他州、县的录取名额;二是在本州、县考完又去别的州、县考试,以增加录取机会。为了杜绝“冒籍”现象出现,清康熙年起推出了“审音”制度,核对考生的口音是不是本地人,另外五名考生联结互保也是防止“冒籍”的措施之一。

科举考场作弊手段层出不穷,状元都能内定,朝廷如何应对?

冒籍

“夹带”通俗点就是小纸条,考生将抄好的答案带进考场,以便抄袭。明清考生的“夹带”技术十分高明,往往以几毫米的蝇头小楷誊录整部论语,或抄在小纸卷上,或抄在衣服夹层,胳膊、大腿等等,令考官防不胜防。明清朝廷针对“夹带”手法推出的反作弊措施最多。PS:考生穿戴衣裤、鞋帽必须是单层的;砚台不能过厚、毛笔必须空心;考生带的食品必须切开;入考场是解开内衣内裤,接受严格搜检。

科举考场作弊手段层出不穷,状元都能内定,朝廷如何应对?

夹带

惩治科举作弊力度最大的朝代是清代,清代对于考生“通关节”、“枪替”以及考官徇私舞弊等行为,一经发现都要判处死刑。但在严惩不贷的反作弊举措下,作弊现象还是无法杜绝,为了飞黄腾达,考生与考官不惜铤而走险运用各种手段徇私舞弊,弊端越来越明显的科举制于清代光绪三十一年被彻底废除。

科举考场作弊手段层出不穷,状元都能内定,朝廷如何应对?

光绪帝

历史真的是一面明镜,古人所采用的一些手段其实现在有些地方也还在沿用,只是现在的手段更加的高明了,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在“走后门”现象都是无法禁止的,也是最令人头疼的,是人都会有感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