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避暑山庄珍藏—乾隆官窑粉彩瓷

 芝润斋 2014-07-14

[转载]避暑山庄珍藏—乾隆官窑粉彩瓷



 

粉彩是景德镇御窑厂的陶工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引进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玻璃白),并借鉴珐琅彩多色阶的配置技法创烧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粉彩的烧造过程相当复杂,需在预先烧制好的白瓷上经过设计画样、勾线、配色、研色、打底、填色、洗染、烧制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粉彩二次入窑的烧成温度一般在750℃左右。粉彩瓷创烧于康熙中晚期,当时精品很少。雍正时期,粉彩瓷在造型、绘画技法及装饰图案等方面已趋于成熟。由于粉彩改变了五彩平涂的绘画技法,给人“粉润柔和”之感,与康熙硬彩(五彩)相对,亦称“软彩”。《陶雅》云:“康熙彩硬,雍正彩软。软彩者粉彩也。彩之有粉者,红为淡红,绿为淡绿,故曰软也。”


乾隆帝统治清王朝长达60年,将“康乾盛世”的繁华局面推向了极致。景德镇的制瓷业亦盛极一时,集历代之大成者于一身。据《清档》记载,乾隆皇帝对瓷器有着特殊偏好,对粉彩瓷更是情有独钟,经常直接关注粉彩瓷的烧制。例如:制作前须呈送画样或木样,待皇帝亲自审核后才能送景德镇御窑厂烧制;有些器物的用途、造型、纹饰、款识以及配合纹饰的诗句等都须经过乾隆皇帝的审批;瓷器如果烧制不好,还要赔偿甚至受到严惩,如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下旨:“唐英呈进瓷器仍系旧样,为何不照所发新样烧造进呈,将这次呈进瓷器钱粮不准报销,着依赔偿。”这种大背景下,粉彩瓷达到了其发展的顶峰。


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宫苑,是清代第二政治中心,清代康熙、乾隆皇帝每年从5月至9月都要在此驻跸,这里收藏着大量乾隆官窑粉彩瓷器精品,现遴选精品与大家共同鉴赏。


[转载]避暑山庄珍藏—乾隆官窑粉彩瓷

清乾隆粉彩过墙八桃五蝠纹盘


“过墙枝”也称过枝纹,过墙花纹,流行于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多见于盘、碗、瓶等彩瓷上,过枝纹有“长治久安”的吉祥寓意。


此盘高4厘米,口径20.5厘米,底径13.3厘米。周身施白釉,釉色洁白莹润,一棵折枝桃树自盘的底沿沿着盘壁蜿蜒绕过盘口,在盘内舒展开来,树上挂着内五外三共计8个硕大饱满的桃实,内三外二5只红色蝙蝠在桃树周围展翅飞翔,微风吹过,桃枝轻轻颤动,桃叶翻卷,桃花随风摇曳,鲜嫩、熟透的桃子让人垂涎欲滴。此盘利用粉彩绘画中的渲染技法体现画面的立体感,构图疏密有致,色彩淡雅娇丽,很好地表现了桃花的不同形态和桃叶的阴阳向背。


仙桃图案在雍正、乾隆时期经常使用,成为装饰陶瓷器皿的主题纹饰,蝙桃纹寓意“福寿双全”。由于雍正时期多画8个仙桃,乾隆时期喜欢绘9个桃子,因此行内有“雍八乾九”之说。此盘无论造型、釉色还是装饰题材都继承了雍正朝遗风。


[转载]避暑山庄珍藏—乾隆官窑粉彩瓷

清乾隆绿地粉彩船形茶盘


茶盘高4厘米,长14.5厘米,最宽处宽8.3厘米。茶盘周身以松石绿釉为地,口沿及底足的边缘均描金,外壁四面均饰描金缠枝莲纹和一组蝙蝠衔玉磬纹,里沿饰描金连珠草叶纹,内壁四面均饰描金缠枝莲纹,盘心4只红色的蝙蝠围绕“卍”字上下翻飞,有“万福万寿”的吉祥寓意。器底施松石绿釉,留白书金彩“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利用金彩装饰瓷器起源于唐代,宋元以来一直没有间断。明清时期的景德镇御用官窑也经常使用金彩装饰瓷器,乾隆时期的粉彩瓷一改以往粘贴金箔的传统施彩方法,直接采用金粉装饰器物,具体做法是:将金粉调和到合适的黏度后直接用笔描绘在瓷釉表面,经700~800℃高温烘烤,漆金粉在釉表烧牢之后出炉,然后用玛瑙棒或光滑的石沙磨压,使之发光发亮。 


此盘为盛茶用具,是乾隆时期仿照当时的铜胎画珐琅制作,器形别致,做工精巧,纹饰繁缛,周身用金彩装饰图案,实为乾隆官窑瓷器的杰作。


[转载]避暑山庄珍藏—乾隆官窑粉彩瓷

清乾隆青花粉彩缠枝莲托八宝纹奔巴瓶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创立了金奔巴瓶制度,清政府通过金瓶掣签,收回了指定达赖、班禅、呼图克图、呼毕勒罕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密教因修法的内容不同,瓶的种类、色相也不同,因此有多种材质和形制,此瓶便是仿照当时的金奔巴瓶烧制而成。奔巴是藏语“瓶”的意思,奔巴瓶也称贡巴瓶,在密教礼仪中,瓷质奔巴瓶内常盛净水,上插藏草,以示淋漓之甘露,所以又称藏草瓶或甘露瓶。


此瓶高26厘米,口径3厘米,底径10厘米。采用青花粉彩装饰纹饰,此种装饰题材为乾隆时期首创,是借鉴斗彩的装饰工艺,以青花设定构图的内容,再用粉彩代替五彩进行第二次装饰。瓶口部描金点红彩,口沿为青花粉彩缠枝花卉纹,颈部用黄、蓝、红、粉四色装饰成变形的覆莲莲瓣纹,腹部为缠枝莲托八宝纹,腹部上下各饰一周如意云头纹,足墙饰变形蕉叶纹及金彩一周。


此瓶的主题纹饰是腹部的缠枝莲托八宝纹。八宝纹也称八吉祥纹,是瓷器佛教纹样,即以藏传佛教象征吉祥的八件宝物为题材的纹饰。八宝纹与莲花一起相配合在瓷器上绘画是乾隆朝较流行的装饰题材。


清乾隆绿地粉彩荸荠瓶


荸荠瓶是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康熙年首创,雍正、乾隆官窑多有烧造,且形制规范。此瓶高20厘米,口径5.5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7.5厘米,口沿描金,口沿下饰描金如意云头纹一周,颈、腹部以松石绿釉为地,自上而下饰4组描金缠枝莲、蝙蝠、双夔凤纹。胫部饰描金仰莲瓣纹一周,足墙露白釉,饰胭脂红彩回纹一周,足端露胎,胎质洁白细腻,器里、器底均施松石绿釉,底书金彩“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此瓶器形规整,做工精细,削足考究,绘画繁缛,色彩绚烂,各种色彩与金彩交相辉映,金光闪烁,富丽堂皇。这种直接用金粉施彩的方法由于工艺复杂,耗金量大,在乾隆朝也只限于在官窑御用精品上使用。


[转载]避暑山庄珍藏—乾隆官窑粉彩瓷

清乾隆红地粉彩开光婴戏纹轿瓶


轿瓶始称壁瓶或挂瓶,是专为悬挂于壁上而设计的一种瓶式,器形为半器造型,靠壁一面平坦,并设有凹槽,以便悬挂。始见于明宣德朝,明万历以后渐多,清乾隆时期非常流行,造型规整,器形多样。乾隆皇帝在位60年,一生中六下江南,四次东巡,每年秋天还要到木兰围场打猎,轿辇是他的主要出行工具,而乾隆皇帝又特别青睐轿瓶,命人专门生产了一批轿瓶悬挂于轿辇内,供其出行时赏玩,“轿瓶”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此轿瓶高7.7厘米,腹径12.5厘米,圈足最长处7.6厘米,颈部为三管式,颈肩部设一对夔凤耳,腹部似立起的扁圆形台式小鼓,后壁有一个用于悬挂的凹槽。此瓶的器里、器底均施松石绿釉,口沿、底沿、腹部及开光的边缘均有描金装饰。颈的上半部以黄釉为地,饰折枝花纹,下半部以矾红釉为地,饰焦叶、璎珞纹;腹部中央用金线勾出圆形白地开光,开光外以矾红釉为地,饰夔凤、朵花纹,开光内绘婴戏图,寓意五谷丰登、连年有鱼。童子眉清目秀、体态丰腴,整幅画面呈现出一派热闹祥和的场景。器底书青花“乾隆年制”四字一行篆书款。这种三管式瓶为雍正时初创,乾隆时期官窑生产较多,使用频率很高。


[转载]避暑山庄珍藏—乾隆官窑粉彩瓷

清乾隆红地粉彩轧道开光御制诗文轿瓶


高19.4厘米,口径5.3厘米,底径6.1厘米。瓶里和瓶底均施松石绿釉,外壁施胭脂红釉为地色,用轧道技法刻划出细密的卷草纹为背景纹饰,其上绘粉彩缠枝花卉纹。颈部用墨彩书“乾隆御题”四字一行篆书竖款。腹部开光内用墨彩行体书乾隆御题诗《咏挂瓶》:“官汝称名品,新瓶制更嘉。随行供啸咏,沿路撷芳华。挂处轻车称,簪来野卉斜。红尘安得近,香籁度帷纱。”下为朱文“乾隆宸翰”、白文“惟精惟一”篆体御印。器底书青花“乾隆年制”四字一行篆书款。这首《咏挂瓶》诗作于乾隆八年(1743年),是乾隆皇帝33岁时第一次东巡并演练部队时所作,从中可见他一路轻车骏马、意气风发的天子风范。


[转载]避暑山庄珍藏—乾隆官窑粉彩瓷

清乾隆绿地粉彩团花包袱式轿瓶


粉彩团花图案最早出现在清代康熙时期,雍正、乾隆时期十分流行,乾隆以后渐少。团花因其外观似皮球,又称“皮球花”,这种图案画法以多样化的花卉组合见长,也有团龙、团凤、团鹤、团蝶等。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团花的组合搭配自然、流畅、和谐、典雅,晚清时期的作品则显得呆滞、死板。


此轿瓶高18.3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4.3厘米。器内及器底均施白釉,外壁施松石绿釉为地,以轧道卷草纹作为背景纹饰,再饰以形态各异的团花图案,团花有单个的,有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的,排列疏密有致。轿瓶肩披红釉描金包袱皮,底书青花“乾隆年制”四字一行篆书款。


包袱皮施釉肥厚,釉彩艳丽,就像一条大丝巾从轿瓶的肩部围过来,在中间自然地打个结,褶皱起伏明显、自然,增添了轿瓶的雍容华贵之感。包袱皮作为瓷器上的装饰图案出现在清雍正时期,乾隆时期比较流行。


[转载]避暑山庄珍藏—乾隆官窑粉彩瓷

清乾隆粉地粉彩夔龙穿花纹盖碗


高8.5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3.5厘米。此碗为地包天式,碗内、盖内、盖钮内及碗足内均施松石绿釉,碗的口沿、底沿及盖钮沿均描金。碗身和碗盖外壁的主题纹饰相同,且遥相呼应,均以胭脂粉釉为地,用轧道卷草纹作为背景纹饰,再饰以粉彩夔龙穿花纹饰。盖钮及圈足内均书红彩“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龙穿花图案是清代宫廷程式化的纹样,繁缛的纹饰反映了乾隆时期官窑的传统风格。


[转载]避暑山庄珍藏—乾隆官窑粉彩瓷

清乾隆黄地粉彩红蝠碗


高8厘米,口径18.5厘米,底径7.5厘米。碗里绘制5只红色蝙蝠,蝙蝠上下翻飞,形态各异,碗外壁以米黄色釉为地,用粉彩和珐琅彩共同绘制宝相花、野菊花、虞美人等缠枝花卉纹,花朵姹紫嫣红,竞相开放,花叶肥硕翻卷,错落有致,极富动感。在绘图上采用渲染、点染等技法体现画面的立体感,以突出花朵的层次及花叶的不同形态。碗底足内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此碗用粉彩和珐琅彩共同装饰图案,使纹饰更具立体感,华而不乱,艳而不俗,既给人以清新亮丽之感,又显典雅娇艳之气。


清乾隆绿地粉彩站马香插


高5.1厘米,底径6.5厘米。香插的底部为一浅盘,盘心立一白马,白马周围贴饰杂宝纹饰:古老钱、双钱、银锭、单钱、犀角、方胜、金锭和珊瑚共八样。马背上驮一黑色地金彩朵花纹方盒,盒下彩绘马鞍搭披,搭披上饰“寿山福海”字样。盒顶饰红彩描金丝带,并设有一圆孔,可以插香。盘底施松石绿釉,留白书红彩“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官窑款。


[转载]避暑山庄珍藏—乾隆官窑粉彩瓷

清乾隆黄地粉彩缠枝花卉纹带钩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一般分为钩首、钩身和带扣三部分,带扣起固定作用,钩首用于钩连,避免了丝带打结带来的不便。带钩是身份的象征,所用材质、制作精细程度以及造型、纹饰和大小都是判断身份的标准。带钩起源于西周,到了清代,赏玩性已大大超过实用性。


此带钩长9厘米,宽2.9厘米,厚3.1厘米。螭首形钩首,釉彩丰富,有红、绿、蓝、白、黄等色,用以突显螭首的不同部位及表情。螭首上扬,作回顾状,嘴紧闭,鼻高耸,眼凸起,炯炯有神。器身施米黄色釉为地,饰缠枝花卉纹,器尾饰一红彩蝙蝠。此带钩造型小巧别致,线条流畅,纹饰繁缛艳丽,做工精致。


总结乾隆粉彩瓷的时代特征,归纳如下:


在用色和施彩方面:色地较雍正朝的色彩更加丰富,有白地、黄地、红地、蓝地、粉红地、绿地、金地、紫地等10余种。乾隆粉彩瓷器中大部分琢器的内壁和底足内均施松石绿釉,俗称“绿里绿底”。乾隆朝的“绿里绿底”极浅淡,由于是一种低温彩釉,迎光侧看釉面有极细小的皱纹,像微风吹过平静的湖面而形成的细波。有的乾隆粉彩器还搭配使用青花、斗彩、五彩、珐琅彩等彩料,甚至集多种彩绘工艺于一身,这种复杂的烧造工艺为乾隆时期首创,充分反映了乾隆朝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乾隆朝粉彩瓷在用彩方面的又一特色是利用粉彩粉润柔和的特点,烧造出一些象生瓷器,如瓜、果、荸荠、木器、漆器等,品种多达30余种。


在款识方面,主要用青花、红彩、金彩书写“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或“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


在装饰技法和装饰题材方面:乾隆朝首创了轧道粉彩装饰瓷器纹样,轧道粉彩是在黄、绿、红、粉、蓝等色地粉彩的基础上,增加色地彩的厚度,并在色地上用极细的尖锐器轧出缠枝忍冬或缠枝卷草等延绵不断的纹饰,使其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繁缛性。乾隆时期的《清宫档案》称此工艺为“锦上添花”,景德镇的陶工则称此工艺为“靶花”。这一工艺的出现,将粉彩推上了更加富丽繁缛的顶峰。


乾隆朝还经常使用“开光”技法装饰粉彩瓷,开光内的图案按照不同的节气和时令有严格规定,必须按照“大内”送来的图样和皇帝的旨意设计,不能随便改动。如在乾隆八年(1743年)十二月初九日,太监传旨,烧造“年节用三羊开泰、上元节用五谷丰登、端午节用艾叶灵符、七夕节用鹊桥仙渡、万寿节用万寿无疆、中秋节用丹桂飘香、九月九用重阳菊花之类、寻常赏花用万花献瑞,俱按时令花样烧造。”乾隆粉彩瓷的装饰图案极尽艳丽繁缛,装饰题材十分广泛,包括植物纹、动物纹、人物故事图案、婴戏图案、山水、诗词、歌赋等应有尽有,以表现吉祥喻意,形成了乾隆粉彩瓷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特色。


由于粉彩瓷比珐琅彩瓷更加实用,烧造成本低,加上乾隆皇帝对粉彩瓷的偏好,使粉彩瓷器的烧造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清宫珐琅彩瓷的生产随之逐渐衰落。乾隆粉彩瓷也改变了青花瓷在清宫的主导地位,成为乾隆朝瓷器的主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