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

 單褔 2014-07-14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译文】 北望扬州,青山隐约可见,流水悠悠远去。 江南的草木快要凋零,而扬州的人游兴不减,明月之夜,二十四桥处处可闻箫声,但不知那如花似玉的人儿今在何处教其吹箫呢? 【鉴赏】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杜牧于大和七年至九年间(833—835)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这首诗当作于他离开江南以后。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岂不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元稹《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句可证中晚唐有以玉人喻才子的用法。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妓女歌吹取乐。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感喟,从而使此诗平添了许多风韵。杜牧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爽的画面之中,所以虽写艳情却并不流于轻薄。这首诗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这种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见叶燮《原诗》),正是这首诗成功的奥秘。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十年一觉扬州梦”,小杜在扬州的那点事,许多扬州人都一清二楚。其实,杜牧在扬州只两年时间,他留下的绝不只是“青楼薄幸名”,更有众多的诗词佳句,还有《罪言》那样的名篇。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足以让扬州人永远感念它的作者,潇洒俊逸的杜郎。
这是一首谜一样的诗。是谜,当然就各有各的猜想。
“秋尽江南草未凋”,“未”一作“木”,历来两说并存。我宁可相信原文是“草未凋”,否则真是太平淡无奇了:秋尽了,江南的草木凋零了……哪里还像出自风流杜郎之手。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格外怀念远在热闹繁华之地的故人。何况一片秋气肃杀的寒冷夜晚,不管玉人是谁,冻得瑟瑟发抖地吹着洞箫,这样的明月夜还有什么诗意可言?小杜这首诗的情感表达是对朋友的思念与调侃,那就注定了诗情是温暖的而不是萧索的。可见,“未”与“木”,一笔之差,却足有千里之遥。
“二十四桥明月夜”,“二十四桥”在哪里?是一座还是二十四座?忽忽千年,没有定论。我宁可相信这也只是诗人的虚指。设若桥是一座,则末句何来“何处”?既问“何处”,地点就有着明白的不确定性。当然,如果此时杜牧是站在一座名叫二十四桥的桥上,那就另当别论了:我站在月色如此之好的二十四桥上,朋友韩绰你在哪里呢?可是事实上杜牧远在异乡,所作的是寄赠诗。按照一般情理,诗人此时遥念扬州,遥念扬州的朋友,思绪自会牵绕于自己曾经生活于斯、歌哭于斯的扬州城,而不是只局限于扬州城的某一座桥上,更不会同时又作出“朋友你在何处”的发问。当然也可以是二十四座桥,但扬州城里似乎不会有这么多可资赏月吹箫的桥罢。杜牧是唐代诗人中有名的“算博士”,常常以数字入诗,诸如“南朝四百八十寺”,“汉官一百四十五”,“三十六宫秋夜深”等等,根本不能去深究细察。我总觉得宋代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二十四桥”的考证失之迂腐与牵强,不但将杜诗的意趣考证得所剩无几,而且考证本身的数字也并不对。扬州城以桥多著称,“入郭登桥出郭船”,“车马少于船”,杜牧当是以“二十四桥”虚指扬州诸桥,更是代指桥桥相连的扬州城。
“玉人何处教吹箫?”“玉人”指美丽洁白之女子,这是压倒多数的说法。不过,我宁可相信玉人是指朋友韩绰。因为玉人也用于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与杜牧同时代的元稹《莺莺传》中有“疑是玉人来”句,即是以玉人喻才子的用法,可作证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来看,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妓女吹箫取乐。
因此,我对这首诗的理解是:“青山隐约,流水悠长;时令已过深秋,江南却草木葱茏,风光依旧;桥桥相连的扬州城,笼罩于美好月色之中,韩绰先生:你在哪里教着美人吹箫取乐呀?”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诗人与朋友亲昵深厚的友情也跃然纸上。诗中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见叶燮《原诗》),正是这首诗成功的缘由。
一首短诗有这么谜一般的朦胧,怎么会不千古流传。谜是诱人的,常常不能硬解。谜又常常不止一解,那就让大家按照各自的喜好、阅历与审美情趣去见仁见智吧。
谜是虚幻的,假若能有美丽的物体承载,谜虽依旧是谜,但至少能让人有所把玩与寄托。如今瘦西湖上的白玉小桥,就是一座谜的载体了。新建的二十四桥旁原来立有说明标牌,称新桥长24米,有栏杆24根,台阶24级等。于是,我不止一次听见游人们说:哦,怪不得叫二十四桥,原来有这么多二十四在里面……真叫人无言以对了。最近忽然发现那块说明标牌取消了。也罢,这不是几句话能说清的事,还是任其朦胧着为妙。
我们或许应该远远地观赏秀气精巧的新二十四桥。远远地看,远远地吟哦小杜的诗句。如若有暇,不妨坐在树阴下,闭上眼睛,边吟诵边想象我们心中的二十四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