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中老年声乐教学及社区普及

 qinhuimaner 2014-07-14

浅谈中老年声乐教学及社区普及

 (2012-05-14 10:45:58)
标签: 

杂谈

浅谈中老年声乐教学及社区普及

周咏梅

【摘要】
本文对中老年声乐教学所具有的社会意义进行的探讨,阐述中老年声乐教学中实际遇见的问题、难点,以及在中老年人声乐教学上的方法尝试。
【关键词】中老年歌唱、科学发声、服务社区

一、中老年声乐教学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中老年队伍越来越壮大,中老年朋友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后,最担心的就是孤寂和冷落,他们迫切需要一种精神寄托。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已蔚然成风。
有许多中老年朋友走出家门,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其中,歌唱更成为老年朋友最为喜爱的艺术门类之一,学声乐、学唱歌的中老年朋友日益增多,引发了所谓“唱歌热”的现象,重视和发展中老年声乐教学就越发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第一,发展中老年声乐活动可以有效地活跃社区的文化生活。
许多中老年学员学习声乐,是希望通过学习很快能够加入到歌唱的队伍中,体会唱歌的过程,体验音乐和内心、音乐与情感之间的交流。因此在中老年的声乐教学内容和曲目上都与传统声乐教学有很大不同。
第二,中老年从事声乐活动可以展示老年人的风采。
一个国家老年人的生活状况直接反映出整个社会的风气与文明程度。许多中老年学员在参加学习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唱歌成为他们的生活内容和追求,合唱团训练等活动也让他们找到了自己新的社会位置,这让他们每天都那么乐观、开朗、自信,他们的生活热情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着笔者,感染着他们身边的人。
比如:2011年一个来自乌鲁木齐的普通中老年合唱团参加了在奥地利举办的“2011年国际中老年合唱艺术节”。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她们放声高歌,最终她们凭借美妙的歌声,赢得“国际中老年合唱艺术节”金奖。
第三,唱歌可以促进中老年的身心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音乐的速度、旋律、节奏可起到调节生命节律的作用,由于音乐能影响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二、如何进行中老年的声乐教学
(一)中老年声乐教学难点和常见问题
中老年声乐教学有社会意义,有市场需求,学员的热情和积极性也非常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工作会一帆风顺地进行下去。
笔者刚开始从事中老年声乐教学时,课堂上出现的状况确实让笔者手足无措了一下——毫无培训基础的学员们在一起的歌声简直让人无法忍受:音高不统一,节奏不统一,音调不统一,大多都扯着大白嗓在那里大吼大叫,还有的干脆音跑得找不到北,有的则在该用高音恰用低八度唱,有的气口掌握不好等等。
作为一名群众文艺工作者,笔者反复揣摩教学方法,思考教学上的难点,再逐一对症解决。经过几年的经验积累和总结,笔者认为中老年声乐教学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老年人的身体条件发生变化。
通常,人进入中老年,与歌唱相关的器官组织的机能状态都有所改变:喉肌略有萎缩,女性声带增厚,真假声音域变窄。男性声带萎缩变薄,致使其真声音域变窄,假声音域变宽,声门闭合不全,开放速度减慢,肺活量减小,口腔肌肉活动迟缓,大脑反应灵敏度减弱,身体耐力下降,整体协调性略不平衡。
第二,学员们学习声乐的目的不同。
学员们学习的目的有很大差异,但不管是什么,都是为了在群体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根据这一特点,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着根据当前热点选择教学歌曲。例如根据“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选择教唱《八荣八耻歌》(杜兴成曲)等曲目。为弘扬和践行“北京精神”,便选择教唱《北京精神》(鹏来曲)。带领着市民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让学员们为社区的文化建设注入活力,也让学员们感觉他们的生命在晚霞中绽放着光华,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很多学员在学习之后,就将他们所学内容在社区的歌唱队普及起来,他们把学来的新歌及时地在社区教唱,接着在各个社区遍地开花,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第三,学员的平均年龄跨度较大。
一般来说,一个中老年合唱团的学员年龄跨度从四十多岁到七十多岁,从学员声带、口腔、气息等条件来看,其中的差距非常大,必须因材施教。
第四,学员的声乐基础有差异。
了解他们的声乐基础是关键的一步,学员中有的乐感好、音质好、模仿能力也强,但不识简谱;有的只是喜欢唱歌,一点音乐知识也没有;有的文化基础好,能识简谱。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培训的难度。标准定得太高不行,太低,有部分学员也会觉得乏味。于是选择训练的起点很重要。
除了这些难点之外,在教学中,我还总结出了中老年学员学习中常见的问题:
喉音
喉音是由于气流受阻于声带所发出的辅音。可依发音方法不同而分为两种:喉塞音和喉擦音。喉音是歌唱中常见的一种毛病。歌唱中有喉音,会让歌曲听起来很不自然,歌唱时好像口里含着什么东西,因而造成吐字不清。声音发闷,缺乏色彩。
喉音常常是歌者片面地追求声音的宽厚、宏亮,歌唱时失去呼吸的支持,造成喉部紧缩,肌肉紧张,是用力挤压舌根造成的。喉音对歌唱极为有害,喉音生硬、沉重,缺乏音色的变化,声音的表现力贫弱。
鼻音
鼻音是歌唱中常见的毛病之一。鼻音音色灰暗,没有光彩,声音好像闷在鼻子里面一样,很不悦耳,如不及时纠正,声音会越来越暗,甚至唱不成声。
鼻音的形成原因有多种。
其一,歌唱者从声音概念和听觉上,把鼻音误认为是鼻腔共鸣或声音的高位置,歌唱者觉得“有共鸣、有位置”,结果掉进了鼻音的陷阱。
其二,歌唱者发声时,软口盖缺乏积极上提的兴奋状态,使小舌头(悬雍垂)及软口盖无力下塌与舌头的后部相触,堵塞了通向口咽腔的通道,结果气流全灌进了鼻腔,使共鸣局限在鼻腔内,失去了口咽腔的共鸣,导致鼻音。
其三,歌唱者在语言发音或平时的讲话习惯中,带有明显的鼻音,因而在歌唱时就不自觉地带上鼻音。
白声
声乐中的“白声”多指那些声音音质疏散浮泛而无焦点的声音。声音主要在口腔里,与头腔、胸腔的共鸣完全脱节。这种声音干涩,而缺乏泛音光泽,变得浅薄、粗超、生硬,甚至而发生嘶哑,是一种苍白而又无共鸣色彩的没有表现力的声音,所以称为“白声”。
这种声音的形成主要是在没有呼吸基础支持下,盲目追求宏大的音量所致,或是由于拉直嗓子喊唱的结果。因而使下颚、舌根紧张,喉头上提,舌中部抬高而发出扁白的声音。
羊声
羊声是指发出的声音像羊的叫声,发声时声道细而短,喉头与咽壁都缺乏应有的控制,咽部共鸣管空间狭小,因而声音尖细刺耳、苍白单薄,同时还带有许多不自然的细碎的抖动,类似羊鸣,所以根本谈不上声音的美感。
产生羊声的原因是由于不懂得打开喉咙唱歌,没有正确的有支持的呼吸,造成上下的共鸣不能贯通,靠口腔和挤压声带发出声音,故而产生难听的“羊声”。
中老年学员基本上均为初学声乐的学员。由于对声乐的理解不足,缺乏对声乐的鉴赏能力,分不清什么是正确美好的声音和错误的声音,甚至将错误的声音认为是正确的、而依此方法练习,会将错误的方法不断加强而成为下意识的习惯,这就成为声音学习中极大的障碍,必须费很大的功夫去矫正,而且很难在短时间内改正。
(二)一些教学方法在中老年声乐教学中的实践
针对以上在中老年声乐教学中出现的难点和常见问题,笔者进行了长时间的教学研究和揣摩,得到了以下实践经验:
第一,挑选适合中老年人的教材。
笔者对参加声乐学习的学员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学员的学习目的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服务社会型。
这些人多数来自于退休的文艺骨干或文艺工作者,退休后依然希望发挥余热,还想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奔忙着,现学现用。
第二类:自娱自乐型。
这些人多数喜欢享受现在的生活,丰富老年生活。他们想通过学习提高水平,可以在家人面前或歌厅里唱唱歌,让亲戚朋友赞赏,提高个人声望,得到自我心理满足。
第三类:自得其乐型。
这种学员只是为了丰富业余爱好,就想在唱歌中抒发情感,找点乐趣,搞点大家唱,欢喜就好(这是部分学员的目的)。
学习目的不同,对于教材的选择就不能拘泥于形式。笔者根据他们的学习目的,主要选了三大类的歌曲: 即练声和怀旧曲,这类歌曲基本属于经典歌曲;时尚和实用曲,这类歌曲基本是新创作的优秀时代歌曲;易学和传诵曲,这类歌曲是经典的中外民歌。
第二,在教学模式上的改进。
传统的声乐教学以一对一形式为主,笔者做了改变,用大班教唱和小班合唱的方式进行训练。比如说笔者曾经辅导过中老年合唱团参加歌咏比赛。这种团体往往有一两百人,于是笔者选择用大班教学来打基础,让学员们先学会区别一个随便发的音和一个规范化的发音哪个美?有什么区别?参与歌唱的器官都有哪些?然后指导他们进行练声,让他们在歌唱时养成良好、规范发音的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会不停的向学员们灌输一些人体发声器官在各个音区的作用和乐理知识,让学员对科学发声的重要性有了感性认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员们慢慢学会了怎样发声并控制声音和气息,懂得了什么是歌唱的美好的声音……他们的声音提高很快,不和谐的声音在不断减少,声音逐渐变得悦耳多了。
选择大班授课的好处还在于,学员们之间会彼此分享学习知识,互相纠正校对。对于教学来说,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而小班授课或者一对一形式授课,笔者会针对一些相对唱得比较好的学员,专门对他们进行分声部的和声训练,学唱一些简单的二部合唱歌曲,让他们在合唱中感知声音的个性和共性,训练互相配合,团结合作,唱出不同色彩的和谐音程,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他们的演唱水平提高很快,而且积极性也很高,利用空余时间经常自发地自己训练。  
第三,教材范唱。
传统的声乐教学法十分强调声音概念和歌唱感觉的作用。所以声乐界历来认为“声乐”是不可以自学的。因为歌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东西。传统的声乐教学的过程是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示范演唱,然后启发学生体验正确的歌唱感觉,要求学生记住这种感觉,并能够在演唱时重复这种感觉,进而能够熟练地、准确地运用到歌曲的演唱之中去。这种方式晦涩难懂,很难普及。即使在有老师示范、讲解、启发、指导的情况下,尚且难以领会,更不用说为业余的声乐爱好者学会。这种复杂的方式也容易打击学员信心。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授办法。虽然歌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东西,但歌唱时状态是可以看得见的,尤其是形成歌唱状态的动作,更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把歌唱中的歌唱动作、状态描述出来,并在生活中找到可以直观联系上的感觉和动作,以便学员找到唱歌的感觉。比方说:打哈欠时的口型。
为了便于学员们学习,笔者还将教材所选歌曲录制成DVD,让学员视听、模唱,让他们感受不是卡拉OK音乐的感觉。通过老师课堂的范唱,特别是口型的示范,使学员有较直观的认知。又通过播放一些著名声乐教授的上课光盘,如周小燕教授、邹文琴教授、金铁霖教授等,让学员跟着练习。
第四,不拘泥于固定教学形式,更多与学员产生互动。
针对学员们的年龄层次有差异、乐理知识有差异、声乐基础有差异的情况,笔者在教学方法上尽量因人而宜、穿插进行,练习曲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尽量不让他们感到枯燥,又能立竿见影感到成功的快乐。经过双方努力,笔者的工作已初见成效,教学效果也很明显,学员做到了身体有形、脸上有戏、眼中有神、心中有情,能够感受到科学的发声带来的美好的声音,能够去享受这种声音,享受歌唱。
第五,用科学练声能发掘中老年人的声乐潜能。
人本来就有一种天赋的能力,对于一个初生婴儿来说,根本没有经过任何的发声训练,但当他哭的时候,哭得很伤心;他笑时,又会发出悦耳的音调。人天生就能够自由地并带有表情地使用我们的嗓音。针对我们在前文中讨论过中老年学员在歌唱中常见的几个问题,笔者在教学中也有针对性地想到一些解决办法:
学员们歌唱中种种不良毛病往往是由于错误的呼吸方法及发声器官不协调、失去平衡和局部活动而形成的。纠正错误的声音全靠具体的发声过程中仔细分析和观察,针对具体的情况予以处理,于是,笔者在教学中加入了很多的发声练习。
纠正喉音
有喉音的人往往觉得自己发出的声音是美的,因此必须在教师指导下了解正确的发声状态和声音,同时抓住正确发声是发声器官动作的自我感觉,并加以强化,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的发声概念,从而达到彻底解决喉音毛病。
为了让学员正确掌握与运营发声器官,要有支持点的气息支持与控制声音。笔者教导学员运用“微笑状态咪嘛法”练声。
纠正鼻音
有鼻音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有鼻音。笔者首先让学员们从声音概念上分清鼻音与鼻腔共鸣的界定。从听觉上辩清鼻音与鼻腔共鸣、鼻音与高位置的区别。
接着笔者在发声训练中,重点在调整发声状态和声音走向,让学员们反复训练打呵欠的状态,让声音直接从口咽腔的通道发出来,而不要往鼻腔里推。
克服“白声”
首先在教学上必须让学员明确嗓音训练必须“对号入座”。每位歌唱者都应在自己嗓音的有限范围内循序渐进地去增加多种发声能力,切不可以用加大声带振幅(“撑大嗓门”)作为代价来换取大音量、宽号头。
其次是尽量将声音唱得柔和动听,音量不宜过强,用“o”和“u”元音在中声区范围练习。
再次是采用哼唱练习,将三个声区连接统一起来,练习时必须注意要建立有支点的呼吸,使呼吸、喉头声带和共鸣三个方面协调动作,用较缓慢的音阶练习最好。
解决羊声
笔者多采用短音练习,如苗、埋等,打开喉咙歌唱,加强用吸气状态发声的欲望,使咽腔共鸣空间扩大,形成良好的咽腔共鸣;建立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让浅胸式呼吸变为胸腹式联合呼吸。有了呼吸支持,就可以解除肌肉的过分紧张,使发声器官能协调动作,以适应歌唱的需要。
这些发生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初学者对声乐的识别能力不强,由经验丰富的老师给予指导,这样才不至于误入歧途,必须耐心地按老师的指导去练,不能急于求成。

 

【参考文献】
《中老年声乐教程》 王德安 王凡音编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1
《中老年学唱歌速成》 郭爱民 编著 中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8-1
《音乐概论》 俞人豪  编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