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一力:民营银行还有戏么?

 昵称535749 2014-07-14
2014-07-14 07:47

        转眼间,从民营银行的概念提出,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到牌照落实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

大家都等得着急了,去年概念刚刚提出,媒体言之凿凿的将开业时间指在年底。等到了9月份,时间则进一步推到了今年3月,后来更是直接拖到了下半年。

很显然,目前从银监会推出的一些政策和试验来看,民营银行的步子基本上没有脱离“雷声大,雨点小”的范畴。以目前的5家民营银行试点来说,年底前落实,实际上难度并不大,但至于再往后推第二批是什么时候,那或许很遥远了。

监管层的这种慢速还是值得理解的。

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在全世界好多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改革中都经历过,有成功也有太多失败,失败的几乎都演变成了金融危机。今天轮到我们开始弄民营银行了,是不是也得去参考参考这种实例呢?

一、完全失败的实例:最为坑爹的俄罗斯模式。

墨西哥、捷克、俄罗斯都是尝试发展民营银行而以失败告终的国家,俄罗斯模式值得我们思考。

俄罗斯民营银行的发展,就是典型的“休克疗法”。1991年前后全面放开金融。政府对于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基本是放任自流,只要达到了最低资本要求就可设立银行。所以,银行体系的民营化进展非常快。在俄罗斯经济改革初期,原来由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银行业很快被大量民营银行所占据:1991年,俄罗斯境内民营银行已超过两万家;到1997年,俄罗斯的银行中,国有银行只有三成,民营银行接近七成。俄罗斯的商业银行,其中半数其资产总额在20万美元以下。这么多的商业银行,这么低的金融资产总额,几乎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岁这些商业银行几乎清一色从事高息揽存和投机活动,导致俄罗斯的商业银行呆帐约占资产总额的50%。

当时俄罗斯的银行多数是投机分子开办,到处坑蒙拐骗。这使得,俄罗斯企业和居民对本国金融机构和本币不信任。俄罗斯吸引外资不如同期企业和居民流出国内的资金,资本完全外流;据说俄罗斯居民手持外汇的资金也根本不往本国银行里存。也难怪俄罗斯的金融体制很快就被破坏,并最终导致金融危机。

二、出过大问题但相对还算成功的实例:台湾地区模式。

在银行对民营开放后,相对成功的例子不少,但也遇到过不少的问题。台湾、韩国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我国台湾地区设立民营银行的基本路径是“新设民营银行在先,公营银行民营化在后”。1989年允许民营资本设立商业银行。1990年,受理民营银行的设立申请,至1992年,发起设立的民营银行己达16家。同年,公有银行民营化工作;2000年,台湾地区进行了金融机构混业经营和银行集团转制为金融控股公司的改革(即通常所说的“一次金改”和“二次金改”)。纵观来看,台湾地区银行的民营化采取的是渐进式模式,循序渐进逐步放开金融管制。

但它也遇到过大问题:由于民营银行准入法规的一些制度性缺陷,台湾在放开民营银行时设立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为了达到金融当局设定的标准,筹建民营银行的发起者不得不求助于大企业,结果造成银行与大企业之间的不正常关系。尽管监管部门对限制关联交易进行了规定,但仍然多次爆发了财团企业利用银行业务进行利益输送的案例。另外,在开放之初,有强烈投资意愿的企业财团通过联合集资等方式规避了准入门槛,导致新设民营银行过多,竞争加剧;

最后,由于银行和它背后的关联企业牵连过度,大企业财团银行大量贷款,在经营上出现财务危机后,最后竟连带着出现整个银行系统的挤兑风险。这是导致1998年台湾金融震荡的根源。韩国也爆发过金融危机,当时也是银企之间的不正当资金关系,大企业的坏账迅速拖垮了韩国的金融体系。印度尼西亚也是,80年代初印尼开始放开民营银行,但由于特权集团的介入,许多民营银行大规模举债扩张,在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上大发横财。他们成为印尼泡沫经济的罪魁祸首。

三、比较成功的实例:美国模式。

美国选择了与其银行体系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法律监管环境等相适应的民营银行发展模式,并获得了成功。

以美国经验看,其本土7000余家银行中大部分都是社区银行。这些规模不大的社区银行资产一般都不到10亿美元,总共总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低于11%,但其向小企业发放的贷款却占到全行业的近40%。

美国的这些小银行,能活下来的诀窍,就在于市场定位,它们走的是异质化发展之路。美国的这些小银行早就想好了,大银行有大的坏处,小有小的好处。

先来看贷款层面,大银行没有办法去识别借贷企业将来有无可能归还贷款,而且小企业贷款金额少,还不够大行的审贷成本。而草根性的民营银行,是和民营企业在一起生长出来的民营金融家来参与组建的,他们是本乡本土的,信息对称,他们的本事比那些中小企业更大,他们能够识别谁讲的是真话、谁讲的是假话,从而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放贷。

所以美国绝大多数的民营银行将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视为主要的服务对象。这些小银行做什么?主要从事关系型信贷业务。所谓关系型信贷,是指这些银行主要凭借与中小企业以及社区成员长时期交往中所获取的定性“软”信息来发放贷款。这些“软”信息包括:银行信贷员与中小企业所有者常年直接交往形成的对其人品、可信度的评价;与中小企业供货商、顾客、邻近商家交流形成的对该中小企业发展前景的预测等,这些信息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获取,难以在一个机构庞大、层级繁多的大银行内部有效传递。相比之下,大行都是依靠财务报表分析、抵押物借贷等“硬数据”。

至于存款方面,一直担心民营银行吸收不到存款,国有大银行都有国家保证,他们如果也出高存款利率,谁还存到民营银行去?这个想法是多余的。美国也曾有过这样的担心,但重要的是,美国推出了存款保险制度,在这个制度之上,美国的这些小银行照样能够获得大量稳定的核心存款。从这些社区银行来看,存款客户主要是社区内的企业和居民,他们的存款利率敏感性低,短期内存款余额可能有所波动,但长期看是相对稳定的。这部分存款为社区银行提供了廉价且稳定的资金来源,是社区银行保持流动性的“核心”。在有既定的核心存款来源的情况下,社区银行对存款服务收取的手续费通常会低于大银行。

以上花这么大篇幅来比较其它国家或地区的民营银行,意义在于,银行民营化不可过急:银行是一个高利润行业,因而人们投资办银行的积极性很高。但银行又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其负债经营的特性决定了银行必须将“安全性”放在首要位置。如果冒然跟进而失去了安全性,那还不如不要。

(一)分析这些国家或地区,俄罗斯当时为什么彻底失败?

两个关键点没做好。

一个是没处理好股东贷款,这是民营银行最大的问题。那些失败的民营银行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股东一开始就企图用银行来圈钱。民营企业办银行一个很重要的动机就是希望为企业搭建一个资金平台,不仅俄罗斯,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情况证明了这一点。它们民营化过程中都有特权集团介入,很多大企业或利益集团利用特权开办银行,从而产生一批家族式银行,由于审批权掌握在某个部门手中,这往往会导致寻租现象,权钱交易不可避免,这就使很多不具备开办条件的银行产生,从而埋下金融隐患。这两种情况的最终结果都将是民营银行的失败,甚至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

其次是监管没跟上。就像俄罗斯,发展民营银行之前,压根就没做好制度和操作上的安排。特别是在法规建设、审慎性行为和会计框架方面,俄罗斯均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国内的资金不能按照正常的市场规律进行有效配置,大量的资金被用于投机性非法经营,巨额财富流向国外,使国家经济的发展因严重缺乏资金投入而大伤元气。

(二)台湾地区跟俄罗斯比为什么稍好一点?

就在平稳渐进这四个字上。

台湾的经验告诉我们,平稳渐进的放开才是较为合理的方式,也是化解风险而非积累风险的唯一途径。纵观全球对民营银行设立一次性放开的国家,如俄罗斯和匈牙利,其结果则往往不尽如人意。

其实台湾地区也遇到过问题,但因为平稳渐进,它在民营化过程中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所以,虽然台湾地区在开放民营银行后发生过 83 起挤兑事件,但未能及时平息而向其他机构蔓延的仅有3起,充分显示了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作用。这种事要放在俄罗斯、匈牙利这样的地方,早出事了。

(三)美国民营银行为什么比前面的这些地区都要成功?

监管做好了!也循序渐进了!在此基础上,美国搞了差异化经营。

有了以上国外这么多的先例,足够可以理解,中国金融监管层对于民营银行寄予了厚望的同时,又不敢报以太大的希望。试点开放五家,还规定了你要干嘛他要干嘛。这种情况与最初资本的预期可谓是大相径庭。摆明了银监会就说了一件事儿——你们去实验吧,你们每个人负责一个领域的实验,筹建完,试验看结果如何,我们再来考虑下一步是不是要继续开放该领域的申请。

银监会缓步向前所考虑的,其实正是民营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事实上,即便没有类似的困境,当前背景下大幅放行民营银行也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理论上,所谓的民营银行除了民资主导外,应该同时是严格按照市场机制来运作的银行,也就是说银行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通过价格竞争或者服务竞争来从事经营业务。因而这种银行存在的前提是有一个高度市场化和相对自由的金融环境。

但中国的金融市场显然还不够“高度市场化”、“自由”等形容词。于是,想要玩转民营银行,政策上的配合必不可少。比如利率市场化,特别是存款利率市场化,若非如此,民营银行将失去自主经营得动力和支撑。除此之外,近年来胎动的存款保险制度也必须加紧推送。因为如果说利率市场化是民营银行的进攻之矛,那存款保险制度就是防守之盾,没有这一政策的支撑,民营银行很难真正意义上的获取舆论的信任。并且对于整个宏观经济来说,也很可能成为定时炸弹。

民营银行对经济会不会产生正面积极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那这五家民营银行能否产生正面积极作用?恐怕答案只能是“呵呵”。

即便年底前,五家首批民营银行能够真的落地,无论是从体量,还是从开放程度,都无力于扭转现有大型商业银行主导下的中国金融秩序。甚至可以说,以目前银监会的谨小慎微而言,五家之后的再放行,估计又会是漫长的考察期之后的事情。

其实,即便没有这5家民资银行,中国仍然不缺乏中小型银行,市场主体并不稀缺,但是却无法改变现有的格局。客观的说,中国银行业缺的不是民资,而是游戏规则和开放政策。以银监会此轮实验性质的放行来说,后续的第二批恐怕也将会是在反复考量之后很久的事情了。

这么看来,民营银行对于目前的中国金融市场,只是一个象征多余实际的吉祥物。其落地,只能意味着未来金融领域进一步开放的预期趋于强烈。这会给市场带来正面积极的心理影响,然而对于市场规则本身而言,并不会有更加直接的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