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2

 RK588 2014-07-15
2011年十大考古发现
  经过一天半的演示汇报和评委的认真评议投票,公众关注持续月余的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于4月13日揭晓。河南郑州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等十个项目被评为2011年度最为重要的十项考古发现。

6、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

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
发掘领队:黄凤春

简介:

  叶家山墓地已揭露出65座墓葬和1座马坑,共出土陶、铜、瓷、漆木、玉石等各类质地的文物739件套。其中,青铜器325件,器类主要有圆鼎、方鼎、簋、鬲、甗、觚、觯、斝、爵、卣、觥、弓形器等。大量西周有铭青铜器和原始瓷器的出土,是本次发掘的一个亮点。
  根据遗物初步判定这批墓葬的年代应在西周早期。部分青铜器有铭文,其中,在M2、M3、M26、M27和M65共5座墓葬中见有“曾”“侯”“曾侯”和“曾侯谏”的铭文。根据墓葬的规模和铭文可确认M65和M2为西周早期曾侯谏及夫人媿氏墓,其他墓葬和铜器铭文也显示出叶家山墓地应是西周早期的一处曾侯家族墓地。
  叶家山墓地是湖北西周考古的一次空前发现,不仅将曾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500余年,更为重要的是,对诸多昭王南征铜器铭文中的“在曾”、“在曾、鄂师次”等系列铭文都可以重新得到诠释,对曾国史的研究是一个重大突破。同时对汉水以东区域西周早期曾、鄂的关系以及曾楚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专家点评:

  陈冰白: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基本未被盗扰,墓葬中各类随葬物品丰富多样,且保存情况良好,其中有铭文的青铜器是难得的珍贵史料。一处完整墓地的高质量的全面发掘,对西周时期的考古以及历史研究将产生重大影响。
  孟华平: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是继曾侯乙墓之后的又一重要考古发现,将曾侯乙家族史前溯了500年。墓地附近与之关联的城址的发现为探索其他西周墓地的存在背景准备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刘绪:叶家山墓地是研究西周早期墓葬制度最重要的材料。而曾侯铭文铜器的发现,证明这里是西周早期曾国封地,进一步确定了周王朝在西周初年的南土疆域,也纠正了学术界曾代鄂之错误看法。
  宋建忠:仅65座墓即出土质地精美的青铜器达325件,“曾侯”和“曾侯谏”等铭文更多达400余字,叶家山这样高规格的诸侯墓地是让人不可思议的。同时,精美青铜器和原始瓷的大量发现对探讨其产地、原料、工艺、贸易等学术问题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郭伟民:西周立国,封诸侯而治天下。南方荆楚,由商人侵略之后,才逐渐纳入中原的视野。周初在江汉一带分封“汉阳诸姬”,表明周统治者经营南方的决心。但荆蛮夷越之地,民生杂处,情势复杂,故江汉间小国林立。汉东曾、随之谜长期困扰学术界。叶家山的发掘,从此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7、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

发掘单位: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葫芦岛市博物馆、建昌县文物管理所
发掘领队:华玉冰

简介:

    墓地位于建昌县碱厂乡东大杖子村东大杖子屯内。在村落空地中共发现墓葬137座,推测总数不低于200座,已发掘43座,出土各类遗物近千件。
    墓地中的墓葬分为两类:一类为封石墓,多为中、小型墓。这类墓葬随葬品均较丰富:以铜器为主,包括具有土著特点的曲刃青铜短剑(个别有金套柄)等兵器,具有燕文化特点的铜礼器(个别有金属镶嵌)、车马器等。有少量的陶器,多具有土著文化特色,如盉、大口尊等;另一类为封土墓(填土中不羼杂河卵石),可分大、中、小三种。这类墓随葬品相对较少,以燕式陶器为主。其中M40为一座带有墓道的大型封土墓,墓圹长9米、宽8米,二椁一棺,出土了大量燕式仿铜陶礼器。
    从已发掘的墓葬分析,墓地年代上限为战国早中期,下限为战国晚期。
    从北依大山南临开阔平川的地理形势,推测200座墓以上的墓地规模,见有长宽近10米大型墓葬的等级,置木棺椁和卵石封填的墓葬结构,随葬有错金镶嵌的成套大型精美燕文化铜礼器、车马器、兵器,特别是出土了具有辽宁乃至东北土著文化特色的3柄配以金柄套的曲刃青铜短剑以及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铜戈祖型的双胡铜戈等,都说明:这是一处在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前所未见的等级很高且完整保存下来的战国墓地,对研究公元前三至五世纪前后东北以至北方地区有关民族的活动、燕文化与东北以及东北亚古代民族的融合过程、燕秦汉统辖东北地区的历史背景等,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专家点评:

    乔梁:建昌东大杖子墓地是近年来东北地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该墓地的清理发掘,揭示了战国燕文化向东北地区的扩张,以及与东北土著文化相互影响的结果。这批高等级的墓葬很可能与文献中“秦开驱东胡”的事件有关,也为东北地区逐步被纳入中原王朝体系的历史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8、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

发掘单位:南京博物院
发掘领队:李则斌

简介:

    2009年至2011年间,南京博物院对江苏省盱眙县大云山汉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出一处比较完整的西汉诸侯王陵园,陵园内共发现主墓3座、陪葬墓11座、车马陪葬坑2座、兵器陪葬坑2座、陵园建筑设施等遗迹。陵园外发现了东司马道及陵园外陪葬墓1座。结合文献和出土资料证实一号墓墓主人为西汉第一代江都王刘非,大云山汉墓区为西汉第一代江都王陵园。
    目前已基本明确了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园的基本结构和平面布局。尽管受到早期盗墓影响,但一二号墓仍出土陶器、铜器、金银器、玉器、漆木器等大量精美文物1万余件(套)。其中鎏金铜象、鎏金铜犀牛与象奴、犀奴均为首次发现,对研究中外物质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编钟、编磬、玉棺、金缕玉衣等都极为罕见,学术研究意义重大。
    对陪葬墓资料进行整体分析表明,陵园内的陪葬墓区经过精心设计与规划,所有陪葬墓布局整齐划一,墓葬营建规模、棺椁结构、随葬品种类与数量等皆以该墓距离主墓的远近逐次降低或减少,统一的营造模式下显示出墓主人之间浓厚的身份与等级差异,对汉代诸侯王陵陪葬制度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号墓墓主人明确为西汉第一代江都王刘非,这改变了以往关于西汉荆国、吴国、江都国、广陵国诸侯王葬地的认识,为重新考虑诸如仪征庙山墓地的性质(以往一直认为庙山墓地为江都王墓地)等课题提供了新的资料。

专家点评:

    焦南峰:大云山江都王陵可以认为是在整体布局和结构方面掌握的最为清楚的西汉诸侯王陵。之前发掘过的广州南越王陵、河北满城中山王陵等等,其陵园的布局都不清楚。
    大云山江都王陵的考古发现,不仅对西汉诸侯王陵制度的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西汉帝陵制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对帝陵的陪葬墓制度研究得出一些新的、结论性的东西。
    白云翔:大云山江都王陵的发掘体现了当今我国田野考古的新水平,在有限的条件下基本搞清了陵园的布局结构和陵园内的主墓、陪葬墓、陪葬坑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汉代诸侯王陵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出土的大量带有铭文的器物以及有关中外交流的遗物,对于汉代历史和文化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于志勇:大云山江都王陵的发掘,对全面深化汉代考古研究价值巨大。江都王系族人曾“和亲“远嫁乌孙,乃历史上一段佳话史实。

 

 

 

9、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窟顶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云冈石窟研究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张庆捷

简介:

    在云冈窟顶一区和二区连续两年的发掘,发现两处北魏至辽金的佛教寺院遗址。
    西部寺院遗址位于一区,是一处较完整的寺庙遗址,包含北廊房、东廊房、西廊房、南廊房、塔基和砖瓦窑等遗迹。
    北廊房遗迹全长61.5米,由15间房组成,房前现存12个柱础。西廊房遗迹长13.5米,有房2间;东廊房遗迹约18米,有房3间;方形塔基边长约14米。砖瓦窑遗迹共有2处。遗址时代为北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教寺院遗迹。
    东部寺院位于二区,发掘于2011年,是一处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包含塔基、石柱础、铸造井台、熔铁炉、水井遗迹等遗迹。塔基中部的方形夯土塔心是北魏遗迹,外围八角形边框当为辽金扩充补建。铸造工场遗迹现存地穴式铸造井台和30座熔铁炉遗迹。熔铁炉环绕于铸造井台周围,一头有鼓风口和安装固定风箱的遗迹,炉内有铁渣,坩埚碎片等,是我国最早的地穴式铸造井台。
    该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和器物时代属北魏至辽金。两处寺院遗址的发现,有助于了解北魏云冈寺院的结构、布局和规模,印证了《水经注》描写云冈石窟当年“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的雄宏气象。

专家点评:

    张建林:塔院式佛寺是汉魏至南北朝时期佛寺的主要建筑形式。此次发掘的寺庙遗址,不仅是了解北魏都城寺院建筑布局和结构的珍贵资料,也有助于对中国早期佛寺建筑形制发展演变的研究。
    塔拉:遗址的发现,有助于了解云冈寺院在北魏和辽金不同时代的布局、范围与繁盛程度。塔基是该遗址最重要遗迹,成为北魏至辽金寺院佛塔演变的物证。30个熔铁炉环绕铸造井台的布局,是至今发现与《天工开物》记载最接近的宋辽金时代的铸造遗址。
    徐光冀:石窟寺考古不仅限于石窟寺本身,而要寻求窟外的寺院建筑遗迹。石窟寺仅是寺院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项发掘为提高石窟寺考古的学术水平具有借鉴意义。
    杭侃:过去的调查和研究都集中于洞窟本身,云冈窟顶北魏辽金时期佛教寺院通过几年来连续的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学术命题,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石窟寺”作为古代僧众修行观瞻场所的完整含义;对于认识辽金时期云冈寺院的实际状况,认识其他的大型石窟群都有重要的启发。

 

 

10、山东京杭大运河七级码头、土桥闸与南旺分水枢纽遗址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李振光

简介:

    山东段京杭大运河的调查,对运河保存状况、工程设施、运河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
    七级码头遗址的发掘,发现一座台阶式大码头,与古街、商铺相结合,再现运河繁华风貌。
土桥闸遗址发掘了明清时期船闸一座、大王庙一座,勘探确定月河、减水闸,调查发现穿运涵洞。对运河船闸的构筑方式、结构布局、功能和营运状况有了深入了解。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考古,运用遥感分析、雷达探测、精密GPS测量等空间信息技术,与地面访查相结合,对南旺段运河河道、闸,蜀山湖、马踏湖、南旺湖的范围、残存湖堤及水柜的水工设施(闸8、斗门13、坝1),小汶河、戴村坝以及泉源,济宁分水枢纽的堽城坝、金口坝、会源闸等进行调查测绘。清理发掘了石驳岸、小汶河入运河的石砌分水口设施、海漫石、邢通斗门、砖石堤岸、石砌台阶码头,在河道内清理发现线状分布的木桩挡板遗迹,确定运河南岸大堤的位置与结构。对南旺段运河河道设施、引汶济运工程设施的结构、布局以及大运河河水的平衡调节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明确了通过戴村坝截引小汶河水源和利用石驳岸顶冲与分水口的形状结构相结合实现南北分流济运的水工技术成就。

专家点评:

    刘庆柱:南旺分水枢纽是大运河沿线技术难度最高的水利设施。大运河申遗实际是工程申遗、科学技术 申遗,而且申遗需要通过考古工作做支撑,这是这些发现的价值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