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栅栏的栅栏哪儿去了?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7-16

 大栅栏的栅栏哪儿去了?

 

大栅栏的栅栏哪儿去了?

 

说起大栅栏那可是地球人都知道地界儿。从东到西275米,宽不足五米的狭短的街道,在清末全盛的时候,足有店铺80家,而且是家家有名。您象同仁堂的乐家药铺、瑞蚨祥的孟记绸布店、长盛魁的干果店、东兆魁的帽店、一品斋的鞋店、东鸿记和张一元文记茶庄、厚德福饭庄、聚庆斋饽饽铺、天蕙斋鼻烟铺、豫丰烟店及广德、三庆、庆乐、大观楼等戏园、电影院,流传至今,是久负盛名。

 

大栅栏的栅栏哪儿去了? 大栅栏的栅栏哪儿去了? 大栅栏的栅栏哪儿去了?

 

平时的大栅栏原本就摩肩接踵的热闹,一到正月十五,大栅栏逛花灯可就是轰动京城。按照《帝京岁时纪胜》上记载:“十四至十六日,朝服三天,庆贺上元佳节”。当年有人编了首大栅栏的逛灯歌:“正月十五闹花灯,大栅栏里好热闹,全城男女老少都来把花灯瞧。长盛魁的冰灯明又亮,玉兔像卧又像跑,聚庆斋的《聊斋演义》画得好,祥义绸缎店铁门上全是灯,瑞蚨祥要同祥义比高低。云香阁的大蜡有三尺,广盛祥门前挂的是旋转不停的走马灯,从东口直逛到西口处,逛灯逛得我丢鞋又撕袄”。直到现而今,外地人来到咱京城,不逛回大栅栏,那简直就是没到过北京,回家瞎忽悠的事。 

说到这儿有人回问,大栅栏、大栅栏,怎么没见着栅栏啊,甭着急,您听我往下说。

    在明中叶,有“夜禁”的规矩,就象现在国外“宵禁”一样。一到晚上,上千条胡同、街巷就用铁栅栏关起来。派兵把守,行人不能再随便出入。但由于京城的文武大员五更早朝,栅栏需要天天“专启”,颇为麻烦;经商、夜间娱乐、交通运输,过一道道栅栏,也挺费事;特别是街巷里开茶馆、戏院、妓院的,常常闹腾到半夜,栅栏的存在就更显得多余,因此这些栅栏到清同治年间便名存实亡了。 

http://image76.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7/1615/43465384_5.jpg

    再往前捣。在明朝初年,新成立了特务机关锦衣卫,以监视其臣民的言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对他的大臣、国子监祭酒宋讷很不放心,就派一个会画画的锦衣卫特务去监视他。这个锦衣卫特务在暗地里画下了一次宋讷发怒的形态。次日,宋讷进宫朝见朱元璋时,朱元璋问他,昨天你为什么发怒,宋讷惊说,只因为一个仆人打碎了一只我很喜欢的茶碗,故此臣下不乐,没有别的事。由此说明朱元璋对臣下疑心太大。明永乐十八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很快在东安门北设置了特务机关“东厂“,东厂的特务专门刺探臣民“谋逆妖言,大奸大恶”的不轨言行,锦衣卫和东厂的特务,经常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里巡逻,发现他们认为可疑之人,立即逮捕送交锦衣卫或东厂去审问。

  由于北京流民的增多,为了便于“东厂、锦衣卫”的特务监视百姓和盗贼,在1488年,也就是明孝宗弘治元年下令在北京城内大街曲巷设立栅栏,并派兵卒把守,以防盗贼。

  1644年清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中央政权,命令北京外城各街巷、胡同口建立栅栏。《乾隆大清会典》就这样说过:“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准奏外城各街道胡同设有栅栏至为严密,交五城不时稽查,务令以时启闭,栅顶仍钉木板,书写街道胡同各名。并下令京师内外大小街巷,建护门建栅栏,有作践损坏者交刑部治罪。据统计,当时北京内城外共建栅栏一千七百四十六外。每处栅栏入夜关闭,“自王以下官民人等,概禁行走,步军校等分街道,轮班值宿,步军小尉仍行巡逻”。

 

大栅栏的栅栏哪儿去了? 

 

  要说起建栅栏的“投资”,也不光是官府掏钱,而是采取“官助民办”法子,各街巷胡同各自筹资,购置材料,雇用工匠修建栅栏。廊房四条胡同各店铺,为了保护各自的生命财产,在胡同的东口和西口建立起两座既坚固又高大、与众不同的大栅栏,后来人们都叫这条胡同为“大栅栏”,原名廊房四条胡同却被人忘了。

据老人们说,大栅栏街的栅栏直到1922年还安然健在。当时虽然官兵不管了,但在大栅栏经营的商家们为保护自己个儿的利益,自己出钱雇镖局镇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花钱买安全”了。

我的更多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