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第七十五条规定,小企业应当选择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小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报的财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财务报表。 小企业记账本位币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但小企业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除外。小企业因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确需变更记账本位币的,应当采用变更当日的即期汇率将所有项目金额折算为变更后的记账本位币。 用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折算外币投资 《小企业会计准则》第七十六条作出规定:小企业对于发生的外币交易,应当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外币交易在初始确认时,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当汇率变动不大时,为简化核算,也可以采用交易当期平均汇率折算。因此,小企业收到投资者以外币投入的资本时应当采用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折算,不得采用合同约定汇率和交易当期平均汇率折算。 例一:国内小企业甲公司的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2013年11月15日,向国外乙公司出口一批商品,货款共计1万美元。款项尚未收到。当日即期汇率为1美元兑换6.6元人民币。不考虑增值税等相关税费。 会计处理如下(单位:万元,下同)。 借:应收账款—— —美元 6.6(USD$1×6.6) 贷:主营业务收入6.6例二:国内小企业乙公司的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2013年11月20日,按照与某外商的投资合同,收到外商投入资本2万 美元。当日即期汇率为1美元兑换6.5元人民币。假定投资合同约定汇率为1美元兑换7.2元人民币。 收到投资者以外币投入的资本,无论是否有合同约定汇率,均不得采用合同约定汇率和交易当期平均汇率折算,应当采用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折算。这样外币投入资本与相应的货币性项目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之间不产生外币资本折算差额。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美元13 (2×6.5) 贷:实收资本13在会计期末或结算日对外币交易金额进行会计处理,要依据《小企业会计准则》第七十七条规定,即小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对外币货币性项目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进行会计处理。 外币货币性项目汇兑差额入账的两种方法 所谓外币货币性项目,是指小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或者偿付的负债。企业发生的外币兑换业务及外币兑换的交易事项,应当以交易实际采用的汇率,即银行买入价或卖出价折算。由于汇率变动产生的折算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其中,汇兑差额是指对同样数量的外币金额采用不同的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所产生的差额。因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与初始确认时的即期汇率或交易当期平均汇率,或者前一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不同而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属于汇兑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属于汇兑损失,计入财务费用。外币货币性项目在资产负债表日可能产生的汇兑差额,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外币交易发生当年。 由于外币交易的交易发生日与 资产负债表日通常不是同一天,汇率就可能不同。因此,在资产负债表日对货币性项目的余额进行折算时,就可能产生汇兑差额。 例三:国内甲小企业的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2013年12月5日,向国外乙公司出口一批商品,货款共计10.1万美元。 款项尚未收到。当日即期汇率为1美元兑换6.6元人民币。 2013年12月31日的即期汇率1美元兑换6.8元人民币。 期末会计处理如下。 借:应收账款0.2贷:营业外收入—— —汇兑收益 0.2其中,应收账款数额折算为人民币:USD$1×(6.8-6.6)= ¥0.2 二是在外币交易发生后的各个年度,由于外币交易所产生的货币性项目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与前一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不同而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例四:国内甲小企业的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2013年12月5日,向国外乙公司出口一批商品,货款共计10.1万美元。款项尚未收到。当日即期汇率为1美元兑换6.6元人民币。2013年 12月31日的即期汇率1美元兑换6.8元人民币。2014年1月21日收到上述货款时即结算日,当日即期汇率为1美元兑换6.5元人民币,收到货款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6.5(1×6.5)财务费用—— —汇兑损失 0.3(6.5-6.8) 贷:应收账款6.8(1× 6.8) 外币非货币性项目采用历史汇率折算 非货币性项目是指货币性项目以外的项目,包括存货、长期股权投资等。 小企业准则规定,对于外币非货币性项目,仍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即采用历史汇率进行折算。 例五:国内甲小企业的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2013年3月1日进口机器1台,价款为100万美元已经支付。当日的即期汇率为:1美元兑换6.30元人民币。 假定不考虑相关税费,该机器属于小企业的固定资产,在购入时已按当日即期汇率折算为人民币630万元。2013年3月31日的即期汇率为:1美元兑换6.25元人民币。 由于固定资产属于非货币性项目,在取得时已按取得时的汇率进行了折算,即630万元(100×6.30)构成了这些项目的历史成本。因此,2013年3月31日,不需要按当日的即期汇率6.25进行调整,不会产生汇兑差额。 需要注意的是,小企业资产要求按照成本计量,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规定则刚好相反: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如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确定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折算后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原记账本位币金额的差额,作为公允价值变动处理,计入当期损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