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辉说拳(36)

 隐士的书屋 2014-07-17

智辉说拳(36)

 智辉说拳(36)

目录    请直接点击

 

第三编  专门论说(三)

 

四、也谈太极推手中的“四两拨千斤”

 

太极拳《打手歌》云:“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我们知道太极拳是“以柔克刚”的拳,是省力的拳,且这种省力明显地体现在与人推手与交手过程中。但是,太极拳为何能够省力,为何能够以小力胜大力,甚至能够达到“四两拔千斤”的程度,这个问题则不一定为所有人所知晓。笔者想就这个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谈谈粗浅认识。

太极拳运动是符合物理学中运动力学原理的运动。既符合力的分解原理,又符合杠杆原理。搬运工人要吊起重物,通常采用定滑轮或动滑轮。力学原理告诉我们:定滑轮省功不省力,动滑轮省力不省功。太极拳运动是多种三维圆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身体内部在作内圈运动。人体的每一个关节犹如安装了一个动滑轮,这种动滑轮促成了这些运动的顺利进行。人体内有无数个动滑轮,人的肢体是随着这些动滑轮的运动作外圈运动的。作外圈运动就是做功。太极拳运动者在运动过程中画了许多圈,做了许多功,却省了许多力。一个动滑轮在运动中能省去一半力,许多动滑轮就能省去许多力,这完全可以通过力学公式计算出来。赵堡(承架)太极拳正是凭借其中、正、平、圆、轻、灵、柔、活的肢体运动,充分发挥肢体内部所有动滑轮的作用,在推手与人交手过程中显示出独特的省力效果。

那么,太极拳是如何在推手与交手过程中充分利用肢体内部的动滑轮,显示其独特的省力效果的呢?

我们知道,太极拳在推手与交手时,在与对方相融的前提下,不管对方来力有多大,都应做到也完全能够做到不承受对方的来力,而这种不承受,就是内圈(动滑轮)带动外圈(肢体)沿切线方向运动的结果。例如,当对方用“白鹤亮翅”发我左手臂或右手臂时,我松肩活肘,顺着对方来力的方向,转动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等多个动滑轮,臂让身进,就能巧妙化去对方来力。这种运动无疑是省力的运动。但是,如果内圈(动滑轮)不活,外圈转动不灵,那么,势必会承受对方来力,内圈与外圈运行时发生重叠行成滞点而被对方打出。承受对方来力而被对方打出,就谈不上省力。这是运用肢体内的“动滑轮”化解对方来力,“四两拨千斤”的具体表现。

太极拳推手与交手中的化与打是紧密联系的,化即是打。同样,我们也可将“动滑轮”省力的原理运用于发人的技击运动中。不过,所不同的是,发人时不仅我肢体内的“动滑轮”要灵活多变,还要设法通过我体内的“动滑轮”带动肢体的运动,锁定住对方相关部位的“动滑轮”或让对方相关部位的“动滑轮”失去作用,从而制服对方。仍以“白鹤亮翅”为例,双方推手,当对方右手背与我右手背相触,我左手抚摸对方右肘尖,顺时针由上往下转圆,右手即可顺势逐个锁定住对方右手腕“动滑轮”、右肘“动滑轮”和右肩“动滑轮”,同时,左手朝对方中心轴方向推按其右肘,就会非常省力地制服对方。

这样的例子在太极拳中举不胜举(如单鞕、云手、外采手、高探马、野马分鬃等等),因为太极拳在与人推手和交手的过程中,拿与发的结合非常紧密。“拿”即是拿人关节;拿人关节,只要拿得巧妙,往往是拿住了一个关节,牵连到好几个关节;拿关节实际上就是锁定关节。锁定住对方的关节,就是为了让我的“动滑轮”发挥作用,使对方的“动滑轮”失去作用,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目的。

其实,太极拳中省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动滑轮”之说,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认为,在太极拳运动的实践中,认真探讨其省力的原因,不断追求巧妙省力的效果,对增强我们的体质,激发我们的兴趣,提高我们太极拳整体运动的水平和技艺会有一定的帮助。

                                                    (2004年6月22日(端午节)于南陵)

 

五、弹簧劲在太极拳中的形成与体用

 

武禹襄在其所著《十三总势说略》中指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武老先生这里所说的“根”实为“劲根”,即太极劲产生的根源。有人形象地称太极劲为弹簧劲。所谓弹簧劲,就是像弹簧那样反弹出来的劲。太极拳反对使用拙力,但不能没有太极劲,亦即不能没有弹簧劲。弹簧劲是如何形成的?在太极运动中又有何作用呢?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粗浅阐述。

弹簧劲的形成是多方面的。我们知道,人体有许多关节,其中的八大关节至关重要,这就是肩关节、肘关节、胯关节、膝关节。这八大关节又称之为“八窝”。在运动过程中,这八窝弹性较大,如同放入八个弹簧一样,按之则落,抬之则起,随高则高,随低则低,随屈就伸。其实,人体中的每一个关节,甚至每个部分,都是一个弹簧,都有弹簧劲,只不过是这种弹簧劲的大小方向不同而已。这是弹簧劲的第一个来源。

阴阳颠倒颠,是弹簧劲的又一个来源。严格地说,阴阳颠倒颠应贯穿于太极拳行架与打手的全过程中。它的具体表现是:手往上身往下,身往上手往下;手往左身往右,身往左手往右;手往前身往后,身往前手往后。包括腹部内气的鼓荡、内外圈的运行、局部骨肉皮的分离,等等,都属于阴阳颠倒颠的范畴。弹簧劲就是在种这阴阳颠倒颠的运动中不断产生的。

莲花步是太极拳中特有的一种步伐。从表面上看,莲花步是过去的小脚女人步,摆步前行,一起一伏,步伐优美。实际上这种莲花步内含弹簧劲,实用价值很大,不可小视。

综上所述,弹簧劲产生于“八窝”、莲花步和阴阳颠倒颠的运动过程中,虽然我们并不排除身体的其它部位或通过身体其它途径也有可能产生弹簧劲,但是,弹簧劲的来源和产生途径主要有这些。

应当指出,运动中身体各部分都有可能产生弹簧劲,但弹簧劲的总根源在脚底,是脚底(可以是满脚,也可以是前脚掌,也可以是脚后跟)踩地、地面对脚底乃至身体各部位反弹(即反作用力)的结果,有了这一弹簧劲的总根源,其它关节与其它部位的弹簧劲才有了依靠,有了支撑。

无论是太极拳的行架,还是太极拳的推手与交手,弹簧劲的作用都很大,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知道了弹簧劲产生的途径与根源,并不等于就懂得了弹簧劲的实际作用。那么,弹簧劲在太极拳架与推手交手中有哪些作用呢?

概括起来说,弹簧劲在太极拳架中不外起起、承、转、合的作用。具体地说,就是帮助招式的过渡、动作的转换与重心的转移。例如,由预备式过渡到金刚三大对就是通过左腿的弹簧劲来实现的;由赖插衣转换成右白鹤亮翅就是通过右腿的弹簧劲来实现的;由低探马转入斜形就是由莲花步的弹簧劲来实现的;云手中就是通过左腿与右腿的弹簧劲来转移重心的,如此等等。

拳架是为锻练身体和推手交手服务的。弹簧劲在拳架中练出,在推手与交手中得到实际运用,推手与交手中弹簧劲的作用不外化、引、拿、发四种。主要体现在拿与发上,因为化与引是为了更好地拿与发。例如,我用右白鹤亮翅拿发对方,对方如沉左肘,不让我拿发。我可用左手控制住对方左手,右手听住对方左肘,先身下行、腿弯曲,再阴阳颠倒颠用右脚踩地的弹簧劲,直弹至对方左肘,仍用右白鹤亮翅将对方打出。又如,我用高探马拿发对方,对方向后退却。我沾住对方左手肘,用莲花步劈逼对方,利用右后脚踩地的弹簧劲,双手拿住对方左手肘,左脚钩住对方右腿脚,用整力合力将对方打出。

要在推手与交手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弹簧劲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弹簧劲是整劲,一经弹出就应到位,直达掌指、腿脚、膝肘、头肩、臀胯等处,直达对方的相关部位,不应有丝毫间隙与停留。做到 “蹬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活泼于腰,灵通于背,神通于顶”,一气贯串。(二)弹簧劲在不发动时,如棉裹铁,含而不露,但软中有硬;在发动时,立即反射,迅速有力,叫对方难以还手。(三)弹簧劲的方向:可上,可下,可前,可后,可左,可右;能直上,也可斜行,更可曲使。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机动把握。(四)为使弹簧劲在推手与交手中更为有效,应在自身中正、身体各部分的协调与照应、对对方的有效控制上狠下功夫。只有自身中正、身体各部分做到协调照应,才能保持身体整合,防止散乱;只有有效地控制住对方,才能有效地化引拿发对方。

弄清了弹簧劲的来源,懂得了弹簧劲的作用与运用以后,我们就应该在练习与获取弹簧劲上狠下苦功。要在“手八法”和“身八法”中把八窝、阴阳颠倒颠的弹簧劲充分练出来;在“腿八法”中认真体会脚踩莲花的感觉,把莲花步中的弹簧劲充分练出来。以提高我们强身健体的效果和太极运动的技艺。

                                                             (2004年10月31日于南陵)

 

六、三角形四边形原理在太极拳运动中的体现与运用

 

为了保持太极运动中身体的中正,保证在太极运动的过程中动而不乱,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提高攻防技艺,笔者引进了数学中的三角形、平面四边形原理,对太极拳运动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具体阐述,相信能让太极拳爱好者从中受益。

如右下图,我们可以将人体看成一个圆柱体,它的剖面是四边形A1A2C1C2,A1-A2可以看作人的两肩,B1-B2可以看作人的两胯,C1-C2可以看作人的两脚。太极拳的行架与推手都强调要做到外三合与内三合。外三合中就有肩与胯合。也就是说,两肩A1-A2与两胯B1-B2必须处在一个平面上,不偏不倚,胯动肩随,肩动胯随,

丝毫不能差。如果两肩A1-A2旋转至A'1-A'1的位置上,那么,两胯B1-B2就应随之旋转至B'1-B'2 的位置上,A'1A'2B'1B'2 仍是一个平面四边形。斜肩扭胯,就不在一个平面上。不在一个平面上的行架就不符合太极拳运动的规范要求,推手就会给对方以可乘之机,化解便难以自然顺畅,发人也不可能坚强有力。如果对方劲力直指向我的左肩或右肩,企图锁住我的左肩或右肩,那么,我必须松开左肩或右肩,在左手或右手的引导下,让肩关节上下左右前后活动,以化去对方的劲力,绝不能让两肩偏离那条直线乃至偏离那个平面。如果为情势所逼,肩膀必须位移时,那么,两肩也必须仍然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两胯随两肩同时位移,两脚适当调整使两肩与两胯仍然处于一个平面上,形成如同A1A2B1B2一样的四边形平A'1A'2B'1B'2 。正面开步站立时,两脚C1-C2 跟两肩A1-A2 跟两胯B1-B2同处于一个平面上,但是,无论是行架,还是推手,两脚的运行灵活性很大,有时是弓步,有  时是盖步,有时是摇步,有时是虚步,有时是半马步,有时是弓箭步,有时是独立步,等等。步型的多变性,决定了在更多的情况下,两脚无法跟两肩两胯同处于一个平面。可是, 无论步型怎样变化,两腿脚都必须以调整稳定身体的重心、全面支持两肩与两胯同处于一个平面为前提,这是我们在行架与推手时应特别注意的。

总之,除了上节下节的运动另有自己的特点外,中节的运动,实际上就是两胯与两肩组成的四边形在作整体运动或旋转运动。

在太极运动中,一般来说,人的重心可前可后,可左可右,也可中间,但行架与推手是紧密联系的,怎么行架就怎么推手。严格说来,在行架与推手中,尤其是推手与散手中,人的重心总是偏前偏下的。我们知道,人的重心是依靠两胯调节的,重心偏前就是胯偏前,重心偏下就是胯偏下。胯偏前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身前垂直线,也就是剖面四边形的垂直线A1-C2或A2-C2 ,两胯B1或B2 不能超出这两条垂直线。可是,如果胯的一边未达身前垂直线,说明人的重心偏中间或者偏后,推手或散手时都有可能被对方填按走;如果胯的一边超过身前垂直线,推手或散手时就有可能被对方牵采。就是说,胯的过与不及都是病。因此,我们在行架时必须保持身体的中正,注意重心的位置;在跟对方推手或散手时,为了保持自己重心的稳定,在无过与不及的前提下,无论是与对方正面相对站立,还是与对方侧面相对站立,都应将自己的重心置于身前垂直线上,这是十分重要的。

当我们将重心移至身前垂直线时,前腿脚或同处或偏于这条垂直线上,它相当于图中的A'1-C'1 与后腿脚就形成了一条无形的斜直线,这条斜直线藏在身体内部,它相当于图中的A'1-C'2 ,两脚之间的连线,相当于 C'1-C'2 ,这就形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A'1C'1C'2 。

数学与物理的有关知识告诉我们,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在太极推手中,这种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经常得到体现与运用。例如,当对方的劲力作用于我右肩A1 时,我一方面在保持A1-A2 这条直线不变的前提下,活动肩关节,化解对方的劲力,使对方劲力落空。另一方面,又通过右肩A1 与C2 的连成的斜线,将对方的劲力卸至左脚脚底。同时,利用大地对脚底的反弹力,仍通过C2-A1 这条斜线将对方弹出。当对方的劲力作用于我的右腰B1 处时,我一方面利用B1处柔化吸进对方劲力,保持两胯B1-B2 这条直线不变,另一方面通过B1-C2这条斜线,将对方的劲力卸至左脚脚底,同时利用大地对脚底的反弹力,仍通过C2-B1这条斜线将对方弹出。应该指出的是,图形中的直角三角形的垂线可以在两边,也可以在中间,其决定权掌握在前腿,可以是左腿,也可以是右腿,由前脚尖定位。身后斜线由对方着力点与我后脚定位。不过,身前垂线不管处于何处,都应对准对方的中轴线,这样的三角形,稳定性好,能化能攻,能对对方形成较大的威慑力。

以上,我们通过图形与举例,阐述了三角形、平面四边形原理在太极拳运动中的体现与实际运用。太极运动是复杂的,相对静止的理论很难解说千变万化的运动状况。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感悟,才能真正掌握太极运动的规律,不断提高太极运动的水平。

                                                            (2005年11月28日于南陵)

                    下期预告:智辉说拳 第三编  专门论〈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