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道德经》微学精讲【27】
《道德经》第四讲:善德篇 第49章——[圣人常无心] 【题记】 圣人知道百姓有善与不善、信与不信,但是圣人皆善之、信之,自然德化众生,恢复如孩子一样的天真。这是因为圣人已经进入深度的混沌,到达无为无不为的境界。 【正文】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 德①善 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德信 圣人在天下 歙②歙焉 为天下浑③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 圣人皆孩之 【注释】 ①德:通得。 ②歙:[xī],收敛。 ③浑:混沌。 【直译】 圣人是没有自己恒定的想法的 以百姓的想法,作为自己的想法 善者,我善待他 不善者,我也善待他 这就得到了善,人人都能向善 有诚信的人,我信任他 没有诚信的人,我也信任他 这就得到了信,人人都有诚信 圣人治理天下 收敛自己的想法 为了天下人,将自己的心复归于混沌 老百姓都是关注耳朵能听到、眼睛能看到的东西 圣人都让他们象孩子一样 【绎读】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是没有自己恒定的想法的,以百姓的想法,作为自己的想法。 圣人的心,跟随老百姓的想法而走,想老百姓之所想,看看他们的想法是否合理。就好像是一个公司的领导人,他要照顾、尊重大家的想法,大家才能服氣,心氣才齐,公司自然能运转得好。这有点象过去说的,他心里装的是人民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 这样才能理解圣人级别的无为无不为,理解修之于天下。 善者吾善之:善者,我善待他。 不善者吾亦善之:不善者,我也善待他。 圣人知道人人不同,自然分出差别,如: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堕。但是,天道无亲,一视同仁,皆善待之。这是圣人的修为,也可说是平常心,非常人所能企及,不可妄学。 德善:这就得到了善,人人都能向善。 信者吾信之:有诚信的人,我信任他。 不信者吾亦信之:没有诚信的人,我也信任他。 德信:这就得到了信,人人都有诚信。 圣人就是这样伟大的德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自然感化百姓,都能向善,都能守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圣人治理天下,收敛自己的想法,为了天下人,将自己的心复归于混沌。 解读这句的关键是,浑其心,是谁的心? 联想: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复归于樸;可知,圣人始终是在修自己。所以,浑其心,是将圣人自己的心进入深度混沌,在这个级别上才能做到无为无不为,做到后文所言的:圣人皆孩之。 百姓皆注其耳目:老百姓都是关注耳朵能听到、眼睛能看到的东西。 百姓只关心他听到的、看到的,关注有形物质享受;注其耳目,也指用其聪明,耳聪目明。但是关注物质享受和用其聪明,自然会引起各种纷争,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做出不好的事情。 圣人皆孩之:圣人都让他们象孩子一样。 孩子是没有什么过多的欲望的,这样,自然就没有争端,百姓安居乐业。联想:非以明之,将以愚之;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本篇总结】 本篇整合十一章,阐述何为善人?何为玄德?荀子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将善与德联系在一起。 首先,善,是善于;人,有天地之心方为人。 其次,上善若水。水有7善,需要向水学习。 再者,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以和为贵,方为善于管理天地氣化。 然后对玄德进行定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高尚品德,就是大道的玄德。 而如何做人才具备德呢? 要象赤子一样,保持天真淳朴,精气饱满。 要取法于自然的道德,抛弃人文的仁义礼。 要善于节约、存储,重积德则无不克,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要为人、与人,自然大道给与加持,源源不断,空灵境界。 而圣人治理国家,是让百姓复归于淳朴、无知、无欲,才是真正的治国法则,才具备玄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