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坐静修历练篇5

 雪地情缘 2014-07-18

(天眼看世界179

  脊椎直挺挺地胀痛,并且力度很大的往腰椎内脏挤,很难熬。
  我以为打坐出了偏,师傅说这种现象很正常,是气冲病灶的反应,是我脊柱有问题、经络不通的表现。
  忍无可忍仍然要忍,只能坚持,要珍惜体内出现的任何一次胀感,因为每胀一次,经络就多一次通的机会,就多一次通的可能。
  是在量变,只要经过千万次冲挤之后,再难通的经络也一定会被真气打通,当然这个过程是毅力、决心和恒心极限的考验和挑战!
  只有经受得住各类身体反应考验和挑战才能够最终达到好的修炼效果。
  我日复一日地按师傅的要求打坐、静心、调整……

  疼痛的症状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有所增强,有一天入静的体验还不错,迷迷糊糊之际,感觉左腿从环跳穴一直到脚部,似乎有一根神经或者说是经络在发热,我体会了一下,是胆经附近的位置。
  后来整个左腿的大部分都热了起来,热气蔓延到了腰际,似乎感觉到双肾在发热。
  慢慢地,整个后背也热了起来,全身微微出汗。很奇妙很舒服!
  但是,好景不长,当我收功的时候,发现左边腹股沟、髋关节很痛!
  左腿发热,右腿也开始发热!我体验着这种状态。慢慢活动着双腿,疼痛没有减轻,半个多小时后,竞疼得站不起来!
   身体内部,热浪来回不停地一上一下的冲刷,胸椎左侧强烈胀痛,强大内力直冲到脑,头上的汗也不停地流下来,百会穴处的头骨像一个被蒸汽顶起的锅盖,国周向外冒着热气。
   全身的骨骼和关节出现了灼热感,象有火在里面烤着一样,浑身很热,有时还发出哒、哒、哒的响声,响声短小而有力,节奏感强,响声与响声之间没有连续性。
   鼻涕多了不少,由无色的清鼻涕到黄黑浓而且有异味,脸很疼,讲话时鼻音很重,乏力感也更加明显,同时感到鼻子、喉咙和眼睛内往外冒热气,像得了重感冒或者鼻窦炎。很不舒服。
  从那天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不管是否打坐,身体都处在灼热和胀痛的状态,以整个脊椎胀满为主,其它部位也疼痛难忍,实在难以坚持,数次想放弃,以为自己的身体素质太差,先天基础不行,才会有这样痛苦的历程。
  师傅说:这些现象很正常,每个人都会经历,只是轻重不同。
  不是说身体好的练的快,受的痛苦少,体质虚弱的进展慢,承受的折磨多,每个人的经络都不是完全通畅的,即使是最健康的人,都会经历这个痛苦的过程。
  健康的人相对好一些,身体越强或者越弱都会很容易产生感应,也更容易通经脉。

(天眼看世界180

身体强壮的人经脉阻塞的地方少,真气浪费少,体弱多病的人针对性强,反应敏感,效率高。
  孩子和老人的感应都很明显。孩子凝聚精气神容易,老人的阳气差,只要吸入身体,就会有明显的反应。
  身体有不舒服的地方,与低洼的地面相似。修炼出的精气神好比积水。所以身体不好的部位,反而最容易有反应。
  心脏病人修炼,方法得当,身体恢复会比较快,之后很容易出现胎息,耳朵有病的人容易出现天耳通,低洼的地方首先会被填平,所用的材料与与生俱来的有本质的不同。
  病是先天修炼不足的结果,修炼是一种良性的习惯。病是不良修炼习惯的结果。
  身体不好的人,大部分修炼好了以后,比健康的人有更多功能和感应。
  修行的目的是走健康的路而不是以治病为主,需要坚持、坚韧、人的承受能力,其实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不到关键时刻,很少能认识到自己的潜力有多大。
  不要退缩,人活着就是为了解决困难。这才是生命的意义,也是修行的内容。逃避不是办法,知难而上面对困难。
  修行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开始时会经历很多痛苦,如果能把这种折磨,转化成一种让自己克服挫折的磨练,这样的磨练过后,就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了。
  在困难面前,不能选择放弃,再多坚持一秒,做任何事情,都不应该半途而废,哪怕前行的道路再苦再难,也要坚持下去,不要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留下太多的遗憾。
  打坐也需要坚强的意志,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初衷与希望不要有丝毫的改变,克服障碍,你才能享受到全身通畅的快感。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干小事要有小的毅力,干大事要有大的毅力,缺乏毅力不可能成功。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痛苦的磨练心性的工具。学会承受,学会坚韧,学会把伤痛转移,就像珍珠贝一样,在伤处孕育出一颗又大又亮的珍珠,这样炼出的才是人生真正的精华。
  不要因为痛苦而放弃。得道成仙的,无非是比别人多付出,多经历的磨难多罢了。不因痛苦而放弃你的选择,才能成功。
  日复一日地在痛苦中坚持,一个多月后,忍耐几乎到了极限,不断地告诫自己,一定要忍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