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见,湖南路105号

 真友书屋 2014-07-18


离开了,老门卫不忘对着温潭喊一声:“再见,新厅见!”


伴随复兴中路新音乐厅落成,上海交响乐团搬离湖南路105号旧址,迁往新家。搬家在半年内陆续完成,乐谱、乐器、老团长黄贻钧雕像……每一件家当都伴随悠远的回忆。


6月27日,中午11时,中提琴手魏震在练习柴可夫斯基《佛罗伦萨的回忆》,为当晚“六重奏之夜”演出做准备。


湖南路105号小楼,原是一栋建造于上世纪50年代的平房,大约30年前被改造成两层楼。房屋结构简单,演奏员在排练时经常会遭遇“屋外下大雨,屋内水淋淋”的尴尬。尽管如此,它依旧牵动着很多人的心。听说上交搬家,退休员工、乐迷自发赶来送行。

再上台坐一坐,告别湖南路,蒋钟林(右)忙完最后一场室内音乐会就将退休;温潭(中)和杨朝婴都已经退休,他们特地赶来观看6月27日的告别演出。


老上交温潭和杨朝婴再次走进2号楼,在楼梯转角处,杨朝婴对着“维纳斯”说:“这下你孤单了。”


从旧址到新家,距离只有1公里。行政人员年初陆续迁往复兴中路上班。搬家最后的重头戏是乐器和乐谱。直到货运车来的前一天,艺术档案室工作人员还在连夜清点家当。从工部局乐队时代到今天,上交是远东历史最悠久的交响乐团,近600箱乐谱证明了135年的辉煌历史。工作人员将乐谱按作曲家、年代归类贴条,光是整理就用了两个月。


7月3日,上交团员自发赶来,悼念和缅怀曾在上海交响乐团辛勤奋斗了57个春秋的老团长黄贻钧先生,并带着他的铜像一起走进上交新厅。


听说上交搬家,90岁高龄的老团员温潭赶来了。温潭是印尼归侨,先在上交拉小提琴,后改拉中提琴,之后又到乐团档案室工作。前几年,他还骑着自行车来团里,只为查音乐资料中的一个意大利文单词。温潭拿着歌剧《茶花女》的伴奏乐谱回忆,“这是意大利指挥家梅帕器在1922年买的乐谱,再过8年,它也该100岁了。1919年,梅帕器巡回演出来上海,他17岁获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奖,担任过米兰歌剧院指挥。到上海举办钢琴独奏会后,梅帕器被上海工部局聘为上海公共乐队 (即上海交响乐团前身)指挥。”

“上交十四琴”由上交所有大提琴手组成,他们为观众奉上了上交湖南路105号小楼最后一场演出的最后一支曲子“巴西巴赫风格曲第一号”。


搬家了,音乐的气息依旧在湖南路105号弥漫。排练厅小楼的布告栏内,还张贴着乐团业务学习、乐谱管理的各种通知。6月27日,中午11时,排练厅响起了乐声。中提琴手魏震在练习柴可夫斯基《佛罗伦萨的回忆》,为当晚“六重奏之夜”演出做准备。维修工在给排练厅换灯泡,保证演出顺利进行。


4月16日,余隆带领上海交响乐团第一次在新厅排练。不久,新厅将接住老厅的接力棒,抒写新篇章。


比起硬件,音乐会是最晚告别湖南路105号的。旧址最后一场演出——上交室内乐音乐会吸引了黄蒙拉、孙颖迪、宋思衡等众多音乐家。学生时代,他们从这块舞台起步,获得最初的演出经验,继而走向世界。晚上6时半,距音乐会开幕还有1小时,一楼已聚集不少观众,对他们来说,这是一场精彩的音乐会,也是与湖南路105号说再见。


6月27日,湖南路105号上海交响乐团演奏厅迎来最后一场演出——上交室内乐音乐会。晚上6时半,距开演还有1小时,一楼已聚集不少观众。


上交室内乐音乐会由上海交响乐团老团长黄贻钧创办,从1983年3月11日首场演出至今,累计1257场次。上交原首席小提琴张曦仑、长笛首席谭密子都曾在音乐会大显身手。从创立之初2元演出票到如今50元,室内乐音乐会始终保持高水准,并力推新人新声,“上交之星”“青年腾飞”“Simply巴洛克”“Absolutely爵士”系列都给申城乐迷留下深刻印象。


演出结束了,除了演奏者和观众,还有一群跟随上交的志愿者,他们也将重新启程,跟随上交的脚步继续奉献。


今年9月,包括“上交十四琴”、“上海四重奏”在内的多个上交旗下室内乐演奏组合将进驻上交音乐厅400座演奏厅。上海交响乐团副团长周平介绍,“新厅空间更大,科技含量更高,除了演出室内乐,同时兼具3D录音棚功能,弥补上海没有大型专业交响乐队录音棚的空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