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读哲学,或许你的人生会豁然开朗

 真友书屋 2014-07-18



“所谓人生,并不是与他人的斗争,而是与自己的斗争。金钱、名誉和权力都如同刹那间烟消云散的一抹灰烬,只有正直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韩国总统朴槿惠如此评价《中国哲学简史》对她的影响。


《中国哲学简史》由著名哲人冯友兰先生所著,首次出版是在美国,在西方世界红极一时,被誉为东方的“圣经”,启迪每一个中国人反思当下,实现自我,活出尊严。


《中国哲学简史》以宏观开阔的视野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融会贯通的讲解,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寄托了现实的人生关怀。


如果你正处于人生的迷茫期,不妨静下心来读读哲学,或许你的生活会豁然开朗。下面奉上本书的书评一篇,讲述韩国总统朴槿惠如何通过阅读度过了她人生的艰难时刻。



绝望中,希望破茧而出

——朴槿惠的“中国哲学”图谱


文 | 朱科


“我没有家庭可以照顾,没有子女可以继承财富。国家是我唯一希望服务的对象!”


2012年底,年届六旬的朴槿惠出征韩国总统选举,打出了这个悲情甚至有些绝望的口号,震撼了韩国人,也震撼了全世界。最终,她以其硬朗、干练、务实、亲民的形象,击败对手,成功当选新一任韩国总统。可是,堂堂一国元首,为何会“没有家庭可以照顾”“没有子女可以继承财富”,只能绝望地“服务国家”呢?


没错,她是前总统的女儿,但是这个身份却像个魔咒一样紧紧缠绕着她,给了她短暂的荣耀,却更让她尝尽了人间悲苦。1974年,朴槿惠22岁时候,母亲被人刺杀。5年后的1979年,她的父亲,时任总统的朴正熙,也被手下刺杀,终年62岁。父亲死后,反派猛烈抨击他的独裁,骂他为“韩奸”。原本显赫的第一家庭,陷入家破人亡、众叛亲离的悲惨境地,朴槿惠的身心遭受重创,痛苦不已。


在最困难的时期,她通过阅读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聊以慰藉。冯友兰对中国哲学深入浅出地讲解,让这个深陷苦难不能自拔的心灵,重新获得了信心与光明。巧合的是,《中国哲学简史》正是脱胎于战时的作品,是给人心以光和热的哲学著作。


1937年,中国正处在历史上最大的民族灾难时期,《中国哲学史》的英文版翻译出版。1946年至1947年,冯友兰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在前作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中国哲学简史》。之后,冯友兰的学生涂又光又将《中国哲学简史》翻译成了中文版,得以通过北京大学出版社让中国的读者见到了这本书。通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系统梳理,冯友兰尝试帮助人们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困难与绝望面前,树立坚强的心理防线。那么,朴槿惠是如何凭借着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渐渐走出心理阴影,走向总统之路的呢?


对于朴槿惠来说,从复出政坛、竞选总统,再到踌躇满志、成功当选,不管何时何地,作为前总统的父亲朴正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争议人物。1961年5月16日,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当时的民选政府。从那之后的18年里,他在鼓励发展经济的同时,大肆清除、迫害异己,铁腕治国。自此,韩国经济缔造了“汉江奇迹”,摆脱了贫困,但是整个社会却是一片白色恐怖。


中国的士大夫,为人处事往往是“达则儒,穷则道;群则儒,独则道”。人生得意、高朋满座的时候,便奉行积极入世的儒家,但是一旦陷入困窘孤独,便以道家为自我疗救的良药。当时身陷悲剧漩涡的朴槿惠,选择了道家理念,暂时逃离这个纷扰的世界。


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冯友兰认为,老子警告人们:“不知常,妄作,凶。”意思是,我们应该知道自然规律,根据它们来指导个人行动。老子把这叫做“袭明”。人“袭明”的通则是,想要得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政治反对派对父亲的抨击,也许真有其理由,朴槿惠读到这里,心里开始释然。


冯友兰说,道家的中心问题本来是全生避害,躲开人世的危险。老子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和解决,就是如此。谨慎地活着的人,必须柔弱、谦虚、知足。柔弱是保存力量因而成为刚强的方法。而“柔弱”“谦虚”“知足”,既而“刚强”,这些道家的理念,几乎是朴槿惠日后重返政坛时的标志形象。


翻开《中国哲学简史》,读者不难发现,冯友兰将儒家的思想视为中国哲学思想的正统,不管是从篇幅还是从内容上,都远远超过其他学派。在儒家最基本的“仁”“义”情结上,他认为,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


而对于儒家的“忠”“恕”理念,冯友兰这样解释道,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您,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恪守儒家“忠”“孝”理念的朴槿惠,一直对父亲的错误没有道歉,她曾在2007年形容“5·16政变”是“救国革命”。2012年7年16日,她还说父亲当年发动政变是“正确抉择”。眼见自己的支持率下滑,一周后,朴槿惠终于为父亲的过去向全国道歉。她的父亲曾经做了“不仁”“不义”之事,在公德上拥有无法遮蔽的缺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朴槿惠也许想到,如果自己是那些被父亲压迫、清洗的异见者,自己将如何抉择?对于全力竞选总统的她,必须将施予韩国民众的“仁”和“义”,置于对父亲的“忠”“孝”之上。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朴槿惠的道歉是有保留的。她声明,自己不是以女儿身份道歉,而是以总统候选人向韩国民众说声“对不起”,她不想做一个“不孝女儿”。因为“在韩国,儿女公开批评父母的过失,是很困难的事情”。她希望别人不会骂她向父亲坟墓吐口水。在女儿与总统候选人的身份之间,朴槿惠进行了完全符合儒家传统的决定,这一举动甚至让竞争对手乃至反对派民众都无比折服。对于父亲,她没有违背“忠”“孝”,对于国民,她没有失去“仁”“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