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辩证认识“压力源”

 指间飞歌 2014-07-22

辩证认识“压力源”

来源: 发表时间:2011-07-12 星期二

  人人同样面对压力,人人又面对不同样的压力。这话有些拗口,却是必须承认的事实。

  乡间农夫的压力,不同于白领精英的压力;企业老板的压力,不同于政府官员的压力; “富二代”的压力,也不同于“贫二代”的压力……由此甚至产生压力的“围城”现象:看自己,压力重重。看别人,自在轻松。

  压力之所以大相迥异,原因既在人之千人千面,亦在“压力源”之五花八门。正确看待社会压力,有必要深入探究、辩证认识不同的“压力源”。

  依专业定义,“压力源”是那些引起压力反应的因素。说白了,就是压力的来源。现实生活中,一个个“压力源”,实际是一个个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

  在最近发布的社会心态年度报告蓝皮书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盘点了当下的“压力源”。按照由高至低次序,它们依次是:物价上涨,影响生活水平;家庭收入低,生活困难;住房条件差、建/买不起房;医疗支出大,难以承受;家人无业、失业或工作不稳定……

  压力,正是人们面对这些“压力源”的一种心理反应。再以网上热传的“人生压力图”为例,1-5岁的“奶粉压力”,其实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心理投影;10-20岁的“考学压力”,其实是对应试教育的“集体无奈”。

  辩证认识“压力源”,就是客观分析其产生的情境,既看到问题的严峻性,又看到存在的必然性。当下,我们正身处转型中国的特殊背景下。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国在30多年里走过了发达国家数百年才走完的历程。这种急剧转型,一下子打破了既有的社会秩序、道德伦理、法规制度,但新的秩序、伦理和制度却没有同时建立起来。在这个规则“空当期”,在住房、医疗、就业等首当其冲的改革领域,诸多改革转型的“伴生物”必然会成为真切可感的“压力源”。

  我们更要看到,“压力源”是外在的,也是内生的。观察个体不难发现,如同水位落差形成水压一样,压力的产生同样来自心理落差。这种心理落差包括,个人能力与自我追求的不匹配,个人行为与社会期望的不契合,个人理想与社会环境的不协调。

  事实证明,这种落差不仅产生“内压”,还会放大“外压”。比如,现在很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感受到了高房价的巨大压力。但认真分析其购房“压力源”,只买不租,宁大勿小,这样的高期望值与实际支付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无疑成倍放大了压力。

  现实中,外在与内生“压力源”总是互为表里,共同发力。辩证认识“压力源”,有助于我们看清压力实质,从容应对压力。当压力袭来,我们不能采取“鸵鸟政策”,对外在“压力源”视而不见,也不能“杞人忧天”,人为放大“压力源”。

  “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从这个角度说,深究“压力源”,我们是不是也要自我反省一下:你的目标定位实事求是吗,你的诉求欲望合情合理吗?

  直面压力,我们应该承认现实,摆正心态,及时调整自身坐标系。而这种调整,不是否定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也不是面对压力的逃避和退缩。它引导我们在压力与努力之间,在压力与幸福感之间能寻到一个平衡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