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摘自熊峰、陈鹏点评网友书法作品 答网友问

 余闲书屋 2014-07-23

网上有书友向熊峰、陈鹏两位老师请教,回答都很精彩,一起发出来和大家共享
 

首先感谢熊峰、陈鹏两位老师。
 
其次要感谢南京叶琪琳、宁波老王、江苏常文广、江苏严安、天津老刘、温州风清扬等网友的参与、主持、整理工作!
也谢谢其他支持和参与的朋友!

2014年第24期刊发熊峰、陈鹏点评宁波老王、南京叶琪琳作品


南京-叶琪琳

湖北·熊峰
 

老叶的本质不错
暂时还没有习气
还要写碑
用一年,不创作,专写碑
我很反对提笔就是创作,读帖临碑比创作更重要,就像吃饭,不吃饭就干活那是个很累的事情
对写字的人来说,创作就像是个毒瘾,总是忍不住
我很喜欢书法批评,有批评才会有进步
十二年前,我很喜欢创作,去拜访个老先生,说了一句话,你还是从头再来吧
也就是把我给全部否定了
回来再专事临帖,才明白很多事

宁波—老王

四尺整张
一个字枇杷那么大
笔比中楷大


湖北·熊峰
 
老王写字心不静
心里杂念多了
我是说老王现在想变又还没到火候
技法是个渐进的过程
我们都经历过
是个需要很多年不断精进的过程
写苏字就老老实实写苏字,
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多年以后暮然回首,才会明白当初的选择
每个人都是一个旅者,奔跑过每一天

我没写过苏字
我在宜昌三游洞门口见过苏字的碑,那种震撼效果记忆犹新
高手就是高手,纸上的东西总觉得欠缺点什么
如果能见到真迹,那会是一种什么效果啊
我总在想,苏字那种法度,那种豪放,那种张力,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南京-叶琪琳


湖北·熊峰

首先,张迁的特点,方正、厚重、宽博、金石味
首先就讲碑帖的浸淫程度
这也是你最大的不足
你在临碑的过程中,思想上就一直没停留在临上
一直在思考创作,为创作所用
为创作所用是对的,但是首先是临
这个功夫是谁也逃不脱的
临就老老实实临
就老老实实写张迁
写到你的骨头里去!
不然你吸收不了

临帖,很多技巧的
比如说,张迁的方正,所有隶书的方正
这是最基本的,是最简单的也是最重要的
所谓隶书,就是破圆为方
古人说得很清楚,何谓隶?四个字就全说完了
你是石门笔法写张迁
和我当初一样,以为圆是笔法的圆??
这个问题我想了2年,真是笨,后来才突然明白是结体的
破篆书的圆变为隶书的方正
这才是破圆为方啊

我一直不碰石门
你知道为什么吗
石门多草意
这是我的短门
就像吃东西,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消化吸收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嘴巴快活上
隶书是很好写的,但是最难拔高
把握方正,用笔中锋求厚重,取拙不取巧,线条求简洁,把握张力求宽博
就基本可以算隶书了
隶书的最明显特征就是波磔
没有波磔不算隶书
什么是波磔?以为就是蚕头燕尾吗
隶书的起源,有个故事
是哪个吃饱饭了没事干,坐河边看风景
看见风吹水起波纹,发明了隶书? 
这个故事虽然是个传说,后人编造,但很形象,这就是波磔
方正说完了
把握住这个,也就把握住了隶书最基础的
方正有三,一是扁方,二是正方,三是长方
提笔作隶,都逃脱不了这三种
这是从临帖的立场讲的,以后在讲创作中对方的把握如何变化
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喜好变化
对了,学书法之前,还有个立场问题,别把书法看得很神圣
不就是写几个字嘛
很多人问怎样学书法,或者说笔都下不了,不知道怎么写,书法是有三步骤的,
第一步,把笔提起来;第二步,沾墨;第三步,在纸上按下去。完了
 隶书不能借助长锋的,隶书本来就是短峰,那时候哪来的长锋?用短峰才能把笔墨的控制权捏在手里,长锋很多线条不是你的本意,是长锋笔随意跳出来的效果
 
再就是临字的大小问题
先不谈怎么出帖,谈怎么老老实实进帖
碑帖上多大你就写多大
首先是复制古人
你不能做到复制古人,更谈不上出
我这等笨人,只有这种笨办法
但是后来发现这种办法很见效,很容易把握碑帖的基本特点
 
扁方长方正方的拆分,以后讲创作还会讲怎么变化
墨色和墨段都是创作的元素
临碑怎样进怎样出的问题

南京-叶琪琳


湖北·熊峰
隶书,讲究静中求动,静是主要的,草书,讲究动中求静,动是主要的
就是说,隶书,静是重点
再考究用笔,书法的每一笔都要做到千变万化,千万别形成规律化格式化的东西,但是你的每一笔,都要做扎实,经过思考得来,随手变化,又必须合乎法度
你的每一笔都经不住推敲的,起转承合都没做到位,或者说,没有用隶书的笔法写隶书

南京·老鹏 
想学会写字,今人三年内不看
三年后批判的看
 
湖北·熊峰 
隶书在当今书坛,走的并不远 
 
南京-叶琪琳 
和言老师说差不多了 但我觉得和国展作品还不和谐 
 
湖北·熊峰 
那是肯定的,对隶书钻得深的,一眼就会看出你的水平
言老师得益于好大王,他给我讲好大王5年后我才突然觉醒他的意思
真够笨的
 
南京-叶琪琳 
熊峰 老鹏 我听你们的 我是真心要写好字
 
湖北·熊峰 
那好,别参加外面的活动
每5年一个规划
应酬考验一个人心静不静
如果你和我一样笨,我给你出个主意,只要你沉下心,就把张迁从头到尾临100遍
李双阳在南艺的4年,每天从早8点到晚12点
临圣教不下1000遍
写的字加起来,要几千万字哦
所以他现在才能够做到随心所欲,就像走路吃饭,随手而就,那是积累的结果
 
书法几时有过捷径?除了那个老鹏
老鹏懂得取舍,从哪些方面去训练,这个骚人,好像比我还小几岁,怎么就那么聪明呢
老鹏的字里行间,没一点骚味
但是这个人不骚,怎么可能做到这样?
彻头彻尾的骚人
骚人是啥?风流快活?那就错了

南京·老鹏 
 
俺字再老实不过了


南京-叶琪琳
  • 图片:29日3.jpg

湖北·熊峰
 
感觉线条实在些了
但是线条的粗细对比没出来
墨色的浓枯对比出来了
这涉及到创作中线条的处理问题
每次说到隶书,都会说到厚重
这是对的
但是不是线条粗就厚

细线条一样也可以表现厚重
作书,我的想法是,无论怎么创作,一定要轻松,对用笔的驾驭程度要做到烂熟,所心所欲又不予规矩
最忌讳的是格式化规律化
书法不能形成固定程式
比如说些点,点的表现形态要千变万化,不能说一写点就固定一个写法
点,或者每一根线条,在一个字中乃至整幅作品中要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缺之不可,多之浪费

拿点来说,有长点,短点,粗点,细点,浓点枯点,加上表现形态,或端庄,或欹恻
在下笔时所心所欲,配合笔上的含墨量、下笔速度
会发生千变的效果
会感觉怎么写怎么好怎么到位,这功夫就到了
 
如果还思考我这个点怎么写,还要看左右的字再思考怎么下笔,那就是功夫不到位的表现。由而得之,孙过庭说意在笔先,先想字形,做到成竹在胸,那是他抠脑壳想出来的,是错误的
处理好线条的粗细对比,墨色的变化,左右的协调
这才是最关键的
 
为什么?汉字是人发明的,怎么变都逃不脱人的思维
但是我们往往忽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人的眼睛是单眼
蜻蜓的是复眼 
单眼就是,我们看一副作品,一眼看去,只会看到其中的一个字
而不是全貌。这是作为人来说最容易忽视的问题

就是说,我们看字,往往忽视最关键的,是我们眼睛看不到的,那就是整幅的协调
章法的协调
书上的作品小,但是印刷之后只是平面的效果,所以我一直强调看原作
才会知道什么是精彩,比如苏东坡

南京·老鹏
 
线位置线方向线角度线长度线质量,你们要研究哪个方向?
所谓厚重
指的主要是力度
隶书的厚重很大程度上是说中段发力的问题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中锋,纯的
写横
先向左铺毫
然后原地反转
铺毫完全立即反转
调成中锋
然后向右行笔
 
 
江苏常文广
 
中间怎么发力?
 
 
南京·老鹏
 
如果横长的话,中间可以停留,注意是停留不是顿笔
提着顶
说白了就是这么简单
发力是中锋顶纸

江苏·严安 
中间歇会?要是中间涨墨呢
 
南京·老鹏 
不会的
这个是短暂停留,为了下面继续发力
停留就是歇会
因为我们技法不到,中间不能一气呵成,而且停留是为了真正的一波三折
一次发射,一般都会中段疲软
转中锋之后的行笔其实就不存在提按了,所谓的提按是在停留时体现的
大家可以看看何绍基的隶书的横,中间基本都有二次以上的停留
其实如果师范的话,一分钟你们就懂了
线条中段停留是古法
我仔细研究了清人的隶书线条后得出的共法
包括最后的出峰,都不是简单的挑,是停留后的平出

天津—老刘 
那么出锋也要有空中回的势吧
 
南京·老鹏
不用
停留平出即可
空中回是现代写法
隶书的回峰一定是完全的反转调峰,切不可转圈调峰
那是搅转,只有现代出现了超级大字以后才出现的
因为大字如果还反转的话,势不足
所以是时代的产物而非古法
我们首先要入古
然后在根据创作需要来决定各种写法的综合运用
兄弟们明白否?
 
天津—老刘 
明白了很多 
 
江苏·严安 
还不够明白,准备带酒上南京
 
南京·老鹏 
隶书其实在现代书体里笔法和写法最简单
 
关于线的问题很庞大
刚才说的仅仅是发力问题
入纸的角度和方向就是线角度的组成部分

响应版主号召,上一幅。


长峰紫毫、李廷珪油烟墨、云南绵纸,尺幅为180*92cm,试拟石门铭和崔敬邕墓志笔意为之,以碑入帖,去险怪求素雅。








 

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