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风病瘫痪肢体痉挛的中医康复研究近况

 杏林脉香 2014-07-24

中风病瘫痪肢体痉挛的中医康复研究近况

中风病是发病率高、残疾率高、死亡率高而治愈率低的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中风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致残率仍较高。据统计,脑卒中发病后一周内经急救存活的患者中,73%~86%出现偏瘫或单瘫、71%~77%行动困难、47%不能独立坐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痉挛偏瘫,治疗起来较困难,对患者的正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要提高中风的康复效果,关键看能否有效抑制痉挛。因此,如何有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成为治疗中风后瘫痪的难点和热点。目前传统中医学、现代医学对偏瘫痉挛都做了多方面的研究,现将相关文献归纳如下。

1.中医学对中风后痉挛的认识

传统中医学对中风病痉挛的病机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目前已基本统一认识。认为风、痰、火、瘀、虚为五种病因,病位在脑,涉及肝脏、经筋。阴阳失调是中风痉挛性偏瘫的根本原因。《素问?调经论》认为邪正偏盛偏衰、阴阳失调均致双侧肢体发为偏瘫。《素问?阴阳别论篇》指出阴阳经与“偏枯痿易”关系密切。《灵枢?刺节真邪篇》言:“大风在身,血脉偏虚……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指出治病的关键是调节阴阳的盛与衰,用“平阴秘阳”使机体趋于“阴平阳秘”。《难经》认为,督脉的发病表现为“脊强而厥”。《景岳全书》指出“偏枯拘急痿弱”本质上是由于阴虚引起,认为痉挛性偏瘫是真阴这一“根本”衰败所致,还指出血液枯燥是“筋挛”的原因、“气中无血”是抽掣拘挛的原因。由于历代医家所处历史条件及个人经验不同,对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病因病机不尽一致。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左右阴阳失衡、阴虚、血虚、筋脉失养等。

2.中药治疗

中药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主要集中在其整体状态和综合疗效上,而针对痉挛症状的治疗研究很少。刘燕青和周慎认为,中风后机体阴液不足,痰瘀阻络,肢体筋脉失于濡养,同时中风后阴血暗耗,肝肾阴虚,肝木失其柔润之性,则见痉挛拘急,故用柔肝通络汤治疗偏瘫痉挛疗效明显。孙西庆注重顾护阳气,兼祛湿化痰、平肝熄风,以温阳熄风化痰法组方,以侯氏黑散化裁治疗,临床获得满意疗效。李琰和王松龄在实践中总结出中风后痉挛的实质为素体肝肾亏虚为本、肢体僵直拘急为标,用通络解痉汤结合康复锻炼,取得良好疗效。谭爱玲和吕端认为,中风的病机多为阴血亏虚、营卫失和、脉络瘀阻、筋脉失养,在此基础上确立养阴柔肝通络法为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的治法,以白芍、生地黄、当归、水蛭、僵蚕、鸡血藤、天麻、甘草等为主要药物取得良好疗效。

3.针灸推拿疗法

3.1针刺疗法:龚燕等利用平衡针刺法治疗中风痉挛偏瘫患者30例,与传统针刺手法治疗的30例比较,平衡针刺疗法可明显降低肌张力。庞沛和王升旭利用四海之输配合常规穴治疗中风痉挛患者30例,有效率为93.3%,下肢肌张力改善、Barthel指数升高。刘悦和解书山利用太阴少阴少阳经取穴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与传统取穴方法比较,肢体肌张力、肢体功能均明显改善。俞国桥随机将103例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调督通阳法组、常规针刺组,调督通阳针法组取夹脊穴、头部督脉经穴为主治疗;常规针刺组取手足三阳经穴常规针刺治疗。结果,调督通阳法组愈显率为55.8%、与对照组(愈显率为27.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金泽和王琳晶应用针刺颈、腰部夹脊穴治疗中风痉挛60例。治疗组采用颈、腰部夹脊穴针刺法结合常规针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结果,治疗组对痉挛状态、运动功能水平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段美志和李向荣采取醒脑开窍针刺法并夹脊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60例,上午患者取仰卧位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下午患者取俯卧位采用胸椎、腰椎夹脊刺。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手法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上肢痉挛Ashworth张力评分、下肢痉挛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O.05)。曹辰虹和廉玉麟利用运动针法治疗中风后上肢肌肉痉挛64例,与传统针刺比较,运动针法可明显减轻中风后上肢肌肉痉挛,利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孙善斌等用芒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26(治疗组),与对照组口服巴氯芬药物治疗24例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肌张力评分差异大,肌张力降低明显;在降低肌张力、生活自理能力指数的提高优于对照组。陈华等采用头针配合体针法治疗中风肢体痉挛症患者60例,总有效率为89%。李佩芳等将确诊为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疗法,对照组采用芒针透刺拮抗肌疗法。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3.2灸法:杨昆鹏认为,中风后肢体痉挛为阳气不足,阳气不能温煦,阴脉挛急,治疗当以温经通阳为法,故取后溪、命门、陵泉、丘墟等穴施灸。结果有效率为100%。宫军和张智龙对24例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采用温灸疗法,治疗后患侧痉挛程度、痉挛指数及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应用传统针法治疗的24例患者。江小荣应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50例,治疗组采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取风池、内关、关冲、手五里、合谷、血海、足三里、地机、悬钟、复溜、申脉、大敦等穴。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6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3推拿疗法:董赞将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通督推拿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改善,“通督推拿法”可改善脑卒中肌痉挛状况、降低肌张力,恢复随意运动具有显著疗效。

3.4针刀疗法:康杰应用针刀配合曲安缩松肩关节腔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曲安缩松肩关节腔注射中风后痉挛肩疼痛,每组20例。结果,治疗组的疼痛评分、外旋动作在1周后改善,在治疗后2周、4周明显改善。表明肩胛下肌的痉挛与肩关节疼痛密切相关,针刀可明显改善肩胛下肌痉挛,缓解中风后肩痛。

4.综合疗法

4.1针刺结合灸法疗法:邢舒恒等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加艾灸法,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6个月以上病程总有效率81.8%,对照组分别为70.0%、56.3%。两组总有效率及6个月以上病程的疗效比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2针刺结合药物疗法:许静等利用磁园梅针叩刺手三阴、足三阴经,结合汤剂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痉挛患者24例,与单纯应用针刺组相比,治疗后肢体功能明显改善。余志辉和胡建芳采用针刺极泉、曲泽、血海、阴陵泉等结合自拟养阴熄风通络汤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35例,总有效率为82.9%。盛国滨等用针刺经筋结点结合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30例,经针刺经筋结点结合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

4.3灸法结合药物疗法:陈景亮采用补阳还五汤合阳和汤加减配合直接灸中脘、曲池()、足三里()、阳陵泉()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45例,治疗以温补气血为主,辅以活血通络。结果总有效率为84.44%。

4.4针刺结合推拿疗法:盛国滨等采用头针针刺顶中线、项颞前斜线,并对痉挛肢体复行滚、按、揉等手法治疗30例,与单纯应用针刺的30例患者比较,针灸推拿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吴振国和梅荣翠应用推拿关节综合治疗缺血性中风有下肢痉挛状态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常规系统药物、针灸结合推拿关节治疗,对照组是常规系统药物、针灸治疗。治疗后实验组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应用常规针刺疗法结合每天一次推拿痉挛肢体,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能力、肢体功能均优于单纯针刺治疗者。

4.5针刺结合康复疗法:张艳等将36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18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醒脑开窍组穴基础上加巨刺治疗,对照组在醒脑开窍组穴基础上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一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为67.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李树伟和李红霞采用张力平衡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72例,从痉挛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两方面进行评价,证明平衡肌张力针法同现代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具有较好的疗效。金曦等利用毫针体部取穴结合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床上训练法缓解躯干痉挛提高稳定性训练及下肢痉挛的抑制训练、坐位训练法及从坐位到立位训练法、步行训练法、上肢功能训练法等康复方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30例,与现代康复训练组30例比较。结果认为,针刺联用现代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有改善作用,可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5.结语

痉挛性瘫痪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脑卒中后由于中枢运动抑制系统失调,使a 运动神经元和y运动神经元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关系失衡,造成Y运动神经元占优势,下运动神经元功能过度释放,出现肌肉痉挛或过度活跃,同时多合并拮抗肌软弱和低肌张力,致肌

肉活动失衡,表现为运动时肢体难发动、调节和维持精确的动作,严重时导致运动失能。在治疗方面,无论是中药、针灸、康复、还是推拿疗法均有优势,但仍有一定局限性。为使中风患者早日康复,应从上述疗法中找到最佳、可靠的疗法,为患者带来福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