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人养生·孟子

 非常名5591 2014-07-24

名人养生·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又是儒家的代表,人们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孟子活了84岁,这在当时医疗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算得上是高寿之人。他为什么会如此长寿呢?用现代医学观点分析,我们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注重环境

 孟子是山东邹县人,名轲,幼年时代受到母亲的精心抚养与教育。孟母对孟子的成长要求十分严格,她认为居住环境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所以当孟母发现居住的人为环境风气不利于孟子的成长时,曾经迁居三次,使孟子有了良好的居住与学习环境。孟母还严格要求孟子勤奋学习,努力上进,她将正织的布割断说:“你求学半途而废,就像割断的布一样,永远不会成功”,激励孟子发奋读书,终于成才。因此,《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从适宜的环境中受到了精神的陶冶,得以静心读书成长。中医养生学家认为,人类产生于自然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人类自身的规律是同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协调一致的。养生就要“顺应天时”,应把人放在大自然这个大的背景下进行养生,顺应自然规律,使得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人类本身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大自然积极改造,保持对养生有利的自然环境,改造对养生不利的自然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国时期的孟母就懂得环境不同对人的身心健康成长会产生不同影响这个道理,真是难能可贵啊!

 二、积善成德

 孟子在适宜的环境里生活也养成了他平时爱做好事、积善成德的品行。孟子提倡保养良心,减少私欲;正人先正己,要与人为善;交品德端正之友;为人要安常守分,不忧穷困;“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谨言善行,要与民同乐,与人共享;提倡仁、义、礼、智、信,即要有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恭敬之心(礼),是非之心(智),谦诚之心(信)。他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对他的身体多有助益。这就是古人说的“仁者寿”、“智者寿”的道理。一个人要排除各种妄念,平时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医学家孙思邈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汉代学者董仲舒认为,“仁者所以多寿,外无贪而内心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仁者长寿在于善修身养性。孟子常怀慈善之心,积善成德,这是他长寿的秘诀之一。

 三、四处游说

 孟子生活的时代经常发生战争,孟子目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便到齐、楚、燕、宋、鲁等国进行游说,宣传他的“仁义”主张。由于孟子有才学,又善于言辞辩论,各国君王都喜欢听他发表政治见解,大都热情接见,受到敬重。孟子在长期外出的过程中,锻炼了体力和意志,为他的健康长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任何形式的运动都可能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人的筋骨需要活动舒展,人的气血需要运行通畅,这是“体欲常劳”的主旨。人的肢体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行,调五脏,通百脉,长养肌肉,强筋壮骨。孟子周游列国,从养生角度来讲,确实有健身之举。

 四、勤于用脑

 孟子到了70岁以后,不再外出游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与著述。由于著述,勤于用脑,使之“思则必有所存,神有所归”。按现代保健学的说法,人的大脑受到信息刺激越多,脑细胞就越发达,其老化的进程也就越慢,所谓“思可延年”。《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平生的思想学说,思想丰富,言辞犀利,善于比喻,富于文采。其中很多段句,人们当作名句、警句,至今仍在运用着。诸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当然,用脑也不能过度,古人所谓节思之说便是。孟子之所以长寿也说明他用脑也有节制,因此才得以长寿。

 五、生活简朴

 孟子的日常生活很简朴,特别是在游说各国时,旅途劳碌,常不得温饱。他从不择食,什么都吃,粗饭菜汤从不挑剔,吃了能饱肚就知足了。他对生活不奢求,随遇而安,养成的简朴生活习惯成了他长寿的又一个基本要素。

 总之,孟子虽然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战国时期,但他的母亲为他选择了适于他健康成长的环境。当他学有所成之后,又注意自身修养,勤于动脑,乐于动身,顺应自然规律,终于使他成为一位品德高尚、博学多才的长寿圣人。他的长寿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名人养生·孟子            名人养生·孟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