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求解:大学生就业“难不难”(1)

 沩江学者 2014-07-24

  【教育沙龙】

  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发展方式转型——

求解:大学生就业“难不难”

  ■时间:2014年6月17日

  ■地点:北京科技大学

  ■主持人 王保纯(光明日报教育部主任)

  主持人语

  今天非常高兴请到各位,就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讨论。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今年大学毕业生达727万,是历史上人数最多的一年。大学生就业难,每年都会有议论,说法很多,很极端,“最难就业季”“更难就业季”……是大学生多了还是结构失衡?毕业后去北上广,还是选择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就业门槛是否公平,渠道是否畅通?在座嘉宾是各方面的代表,希望通过这次讨论,各位能就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新形势和新问题,为大学生就业把把脉,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择业心态,促进社会各方面进一步积极有效地为大学生就业服务。

  大学生多了,还是少了?

  主持人:这两天我们报社教育部特地在北京科技大学做了一个就业微调查,同学们反映“今年找工作不算难”,但是“想直接找到高薪、工作环境好、给户口有编制稳定点儿的职位很难”。有人说,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学生招多了,是扩招惹的祸。今年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哪些专业好就业,哪些专业遇“红灯”?

  荆德刚: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27万人,比上年增加28万人,增幅约4%,其中研究生55万人(比上年增加3万人),本科生345万人(比上年增加20万人),高职高专生327万人(比上年增加5万人)。目前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不足:据3月份教育部对30个省份1189家企业的调查,5省份有效需求同比下降7个百分点以上;毕业生就业意愿强烈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岗位,东部地区同比减少13.6%,西部地区同比减少12.2%;外资企业2014年招聘岗位东部地区同比减少8.9%,西部地区同比减少7.9%。总体形势比较平稳,但是结构性的问题依然存在,同时一些难以估计的因素、不可控因素增加,所以我们用“复杂严峻”这样的词判断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

求解:大学生就业“难不难”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瞿振元

  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一是经济增速放缓。2014年第一季度出口和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如广东省一季度外贸进出口同比下降23.1%,黑龙江省一季度能源工业增速首次出现负增长,对这些省份的毕业生就业影响较大。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钢铁、煤炭、航运、矿业、冶金等行业用人需求下降,给整体就业形势带来挑战。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今年理工科类毕业生男女比例约为6:4,文科类毕业生男女比例为3:7,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专业供需存在不平衡现象,就业市场岗位需求多集中在工科类专业,文史类专业需求相对不足。如上海市3月底统计,财经类、政法类、文史类、艺术体育类毕业生就业遭遇需求偏少、要求偏高、起薪偏低、单位缺乏吸引力等问题。部分艺术院校受文艺院团改革影响,毕业生签约逐年减少,灵活就业率偏高。三是就业环境有待改善。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方户口审批较往年晚、地方机关事业单位招考主要集中在下半年进行,延缓了毕业生就业。四是部分毕业生不急于签约。今年毕业生当中90后占主体,这些学生在知识获取度、价值观、对工作的认识等方面和以往毕业生不同,很多学生觉得家里不指望我工作,所以并不急于签约。今年毕业生不急于签约现象多于往年。4月份北京高校有就业意向而仍在观望的毕业生约占24.1%,有的省份超过30%。五是不就业人数增多。部分毕业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没有就业意愿;有的毕业生由于考研、出国受挫,选择不就业,全力准备来年再考,高校学生称之为“二战”;还有些学生由于多种因素没有把握就业机会,成了求职“毕剩客”。

[责任编辑:丛芳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