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1894.07.03清朝:1894年7月1日,光绪密谕李鸿章加强战备;李鸿章接见英国驻天津总领事宝士德,劝英国勒令日本从朝鲜撤军,此举受到光绪的批评。 日本:7月3日,日本驻朝大鸟公使向朝鲜政府提交改革内政方案五条;福岛安正、本野一郎由由汉城回日本,要求政府早日与中国开战。 深度解读甲午战争前日本舆论造势:颠倒是非左右世界舆论![]() 作者:张明(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博士) 1894年7月25日,英国商船高升号被日本海军击沉。英国朝野震动,国内舆论一致声讨日本对国际公理的践踏,军方要求政府对日军事报复。清政府也坐等西方列强对日本采取实质的制裁措施,然而等来的却是“日舰击沉高升号是合理的,责任不在日本”,责任在清政府,应赔偿英国的损失。是什么促使原本对日不满的英国舆论改变了腔调。又是什么让许多欧美的媒体,包括那些原本同情中方的媒体倒向了日方。另外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大部分民众支持国家对清战争热情已经空前高涨,居然将对华的侵略战争视为正义之战。在很多国人大呼“天理何在,公道何在”之时,我们不得不佩服的是,日本侵华作战的准备真可谓煞费苦心,全面周到,除了进行物力、人力、财力的战争动员准备之外,在思想灌输和舆论造势上,也早已悄然展开。 由于欧美列强在华利益错综复杂,日本预料到侵略中国必遭各国列强干涉,因此,如何使各国列强不予以反对日本侵华,成为当时日本外交宣传的重要目标。针对这一战略目标,日本在对西方的舆论宣传上,特别注重强调日本已经是融入西方的文明国家,并极力掩盖真实目的,极力强调发动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 日本秘密聘请了美国《纽约论坛报》的记者豪斯作为国家宣传战的总指挥。豪斯很熟悉西方媒体的运作方式,在他的精心策划下,中国与日本分别代表着野蛮与文明的形象在西方媒体和民众中形成共识,日本成为帮助朝鲜驱赶清国的正义者。当时的纽约《先驱报》报道说,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纽约新闻报》也曾发表评论说:“中国的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亚特兰大《先进报》说,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 【阅读全文】 |
|
来自: 老樟xy67896789 >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