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琐谈

 抱朴守拙169 2014-07-25
    近几年,一直关注现代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搜集了一些老大学的历史资料,也考察了很多历史比较悠久的大学。
看得最早的是西南联合大学。这所大学早就没有了。
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于1938年,是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联合组成的,成立于昆明。
西南联大怎么来的呢?
1937年卢沟桥事变,正是学生放暑假的时候,又一月后,时局恶化,日本人全面侵华,华北沦陷,日本人轰炸南开,侵占清华和北大。民国政府为保存民族未来计,教育部便令清华北大南开三学校通知学生:暑假开学于湖南长沙集合,三校在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所以,这一年三校学生开学时,没有再去京津,从各地来到长沙。
不料立足未稳,战火南犯,国民政府觉得应该把学生迁到最安全的地方,一下就迁到了大西南昆明。长沙临时大学的学生分三路去昆明:一路坐火车去广州,然后香港乘船到越南,转到越南河内去昆明;一路长沙到衡阳,然后到昆明。还有一路就是步行从长沙经过贵州到昆明。
三路学生于1938年5月4日,在昆明汇齐,教育部宣布成立西南联合大学。
刚到昆明时,大学生还不是很苦,手里还有钱,家里还能寄钱。随着战争形式日益紧张,家在沦陷区,家人性命 难保,有钱的就少了,加上邮路断绝,即使家里有钱也寄不过来,国家打仗,物资也紧张,渐渐地,学生们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米饭里有木屑,石子,老鼠屎,勉强果腹。好在学生们风气昂扬,把这样的米饭叫八宝饭。穿的是“脚踏实地”的鞋子,“空前绝后”的袜子。有的学生都饿得起不来床。
不仅学生如此,老师的生活也都很艰苦。战事越紧,物资越是匮乏,物价越是飞涨,老师的那点工资就显得窘迫了。
朱自清袍子破了,没有新的,家庭负担又重,就穿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一口钟”。闻一多的工资不够养家了,就在业余时间刻章,赚点钱。蔡元培的女儿蔡威廉也是教师,有病无钱医治,病死。国学大师陈寅恪营养不良,双目失明。
老师情况如此,学生可想而知。
学生的困难不仅是衣食,抗战期间,国家前程未卜,毕业以后能不能有职业想都不敢想,甚至于性命如何都不知道,但学生们还都能积极向学。
西南联大的旧教室今天还有,又低又窄。当时这样的教室也不够学生用的,不少学生就到外面的茶馆里去学习。常常是几个同学围坐一桌,各读各的书,不交一语。夜深了,茶馆打烊,学生回学校宿舍。路上也不闲着,也会讨论书中问题。各抒己见,争论不已。有时候回到宿舍躺倒床上还争。杨振宁说,他就是这样学习的。
有时候,会有日本人的飞机来轰炸,要躲轰炸,不能上课了,学生们跑到野外,又是手里也不忘带本书,读着书等着飞机,飞机飞来了,才下到防空沟里。
西南联大共存在八年,日本人投降,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复员,西南联大于1946年5月4日解散。
八年里,它培养的人才比清华北大南开和平时期二十年还要多。建国初的科学院,有三分之二是西南联大的师生。抗战间,还有不少联大学生,报效国家,参军杀敌,牺牲在战场上。
西南联大的校歌是这样的: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从中,我们不仅能了解联大历史,更能感受到师生艰苦中奋斗,为民族前途努力学习的精神。
我看的是西南联大纪念馆,在昆明。云南师范大学院内。在昆明读书的同学最好去看看。只是近几年,那纪念馆弄得越来越走样,云南师范大学对不起西南联大。不过,还能看出些东西来。
在成都读书的同学,有时间就去看看华西医科,就是现在的华西医科医院,那地方,原叫华西医科大学,解放前,是一所教会大学。
解放前,我国的大学分三种:国立大学,教会大学,私立大学。三种大学并行不悖,;良性竞争,且各有所长。
教会大学,就是国外的宗教机构出资建设和维持运转的大学,共十三所,如协和医科大学,燕京大学,齐鲁大学,湘雅医学院,金陵女子大学,苏州大学等,几乎都是教学质量很好的大学。
抗战期间,齐鲁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都迁到成都来了,因为和华西都是教会大学,于是四所学校就挤在华西医科的校园里,宿舍教室图书馆一试都紧张起来。
学生们明白战事困难,不计较衣食艰苦,而且更加努力地学习,学习医学的学生积极为社会服务,支持抗战。有个刚刚归国的华侨学生,代表学生讲话,群情激昂,看到墙上的抗战标语: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由于是华侨学生,汉字基础不好,振臂高呼道:有钱出钱,有刀出刀。不但传为一时笑谈,今天,金陵女子大学已经没有了,老校友相聚还要喊几声:有钱出钱,有刀出刀。也是对他们自己青春岁月求学报国的怀念。
也可以到西南交通大学去看看,这所大学抗战期间先迁到湖南,又到贵州,再到重庆。学生颠簸可想而知,就是在乡下的庙里,祠堂里,读书上课,点的就是菜油灯,你再看看校史上那一时期培养出来的工程师学者,真得佩服那时学生学习精神。
远一点,你还可以到宜宾李庄去看看,当时,大名鼎鼎的同济大学就在这个镇子里办学六年,看看那些低矮的老屋,你能想象出来一个风华正茂的学生是怎么样学习的吗?同济大学是中国唯一一所用德语教书的大学。
在天津的同学,好好看看南开,研究一下南开历史,这原是一所很优秀的私立大学,培养出来最好的清华大学的校长。上海的复旦大学也是私立大学。
在南京的同学,好好看看南大的历史,了解一下中央大学在抗战期间是怎么办学的。看看南师大,南师大就是历史上的金陵女子大学。
杭州的同学了解一下浙江大学的历史。。。。。。。。
中国大学的历史不长,愿意让大家了解一下抗战期间大学里这些学生是怎么样读书的,那是我们民族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或许,了解了这些,会激励你更加努力的读书。
我们再难,还有他们难吗?
有同学留言,希望我写一点鼓励学习的说说。没有说教,仅仅讲述我自己这几年的一点见闻,希望和大家分享。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如此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