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午殇思

 昵称93999 2014-07-25

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这场战争,决定两个国家在近代的命运沉浮。

同光中兴30年洋务运动,失败了。通过购买西方武器、兴建近代工业、文教革新、兵制改革,洋务派试图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框架之内,富国强兵。甲午一战,水师沉于黄海,陆军先败于朝鲜,再败于辽东,不得已,割地赔款而求得“停战”。国未富,兵不强。

受甲午失败刺激,近代中国知识界(包括官僚士大夫)的世界观,也受极大冲击。战争失败,无论改革派,还是清流,在甲午之后对政体革新的要求空前一致。稍有分歧之处,仅在于清王朝政体改革的力度,究竟应有多大。在随后三年展开的戊戌变法运动中,激进的维新派,与相对稳健的保守派之间,就改革力度产生分歧,并最终因分歧扩大,导致改革流产。但无论如何,甲午之后,清王朝最高政治的脉络,就一直在“改革”上做文章。

对外部世界而言,甲午战争一举改变东亚政治格局。中国在衰弱,而日本则成为了东亚的主导性力量。日本秉持其大陆扩张政策,先据台澎,再占朝鲜,进而因与沙俄在中国东北争雄。这一扩张逻辑,直至抗战。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甲午战争是改变近代中国国运最重大的时刻之一。120年,两个甲子,并不遥远。我们通过独家视频纪录片,检讨战争中细节之成败,重回历史现场,分析战争动因与挫败的因素,也通过图像资料,展示晚清之际中、日、朝三国社会状态与战争过程。回顾一场失败的战争,并不是一味揭示历史的怆痛,而是进一步思考近代中国的强国、强军梦,何以失败。这些失败,为我们今天的努力,提供了怎样的历史镜鉴?

这是甲午之殇,也是甲午之思。

新浪历史频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