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制度何以重要?(二)

 鱼木土土 2014-07-26

               制度何以重要?

                      读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

 

二、本书的基本框架和体系

第一章 引论:制度何以重要?

1、制度何以重要?2、经济增长的记录;3、解释经济增长

人际交往需要一定程度的可预见性,在一定规则约束下,人们的行为便具可预见性。同时人们也需要制度来促进经济生活。通过对20世纪后半期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差异,尤其是东亚的高速增长和非洲、前社会主义国家的低增长甚至衰退的差异上,可以得出:在经济增长速度和共同体成员满足其经济目标的程度上,制度的类型和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差异。

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各学派缝隙中,新古典经济学只能考量最基本的增长条件,如资本、技术、劳动力供给等。而忽视了促进资本、技术、劳动力结合的动因,以及人们投资、科研技术创新、学习收集知识的背后动力机制。另外,也无法解释蜚誉世界的“李约瑟之谜”。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这一切差异的背后在于制度,在于制度差异。换言之,正如诺斯结论:“对经济增长的历史研究就是对制度创新的研究,这种制度创新能减少交换活动的交易成本,从而实现日益复杂的交换活动。”

 

第一部分:基本原理

第二章 定义:经济学、制度、秩序与政策

1、基本定义  2、当代制度经济学的先驱

本章介绍什么是制度,它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是如何促进秩序(一种鼓励信任、课预见的行为模式)的形成的。制度的关键作用在于形成秩序,同时制度以及秩序是如何帮组人们解决经济问题,即如何克服稀缺性并发现新需求和新资源。制度对于秩序形成的机理在于制度增加社会生活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较少人们行为的机会主义和权力(权利)滥用。以下一组基本概念: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关心的是人们如何用资源满足其多种需要的方式,因为资源已被证明是稀缺的;经济学也关心人们努力发现和试验有用知识以克服稀缺性的方式。人的需求增长一般快于满足需要的人类知识和其他资源的增长,所以稀缺性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特征。

制度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它抑制着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和怪僻的个人行为,是人们的行为,是人们的行为更可预见并由此促进着劳动分工和财富创造。制度,要有效能,总是隐含这某种对违规的惩罚。

制度经济学涵盖了经济学与制度之间的双重关系,它既关心制度对经济的影响,也关心制度在经济经验下的发展。

根据制度的起源,将制度分为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内在制度是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的,它体现着过去曾最有益于人类的各种解决办法。如习俗、伦理道德等。违反内在制度通常受到非正式惩罚。而外在制度是被自上而下的强加和执行的,它们由一批代理人设计和确立,这些代理人通过一个政治过程而获得权威。外在制度以正式的惩罚制度二获得权威和执行。

新古典经济学已成为20世纪经济分析的主导范式。它聚集于经济均衡的条件并通常以下列简化假设为基础的 :经济主体拥有完备知识;人们在其预算约束下理性地追求其目标并使其某一目标变量最大化;描述具有代表性的家庭、生产者-投资者和政府是可能的;商务交易活动中,如市场中的交易,是无摩擦和成本的;社会成员的个人偏好能通过某种方式表现为社会福利函数。

奥地利经济学是一种分析经济现象的传统,产生于19世纪的维也纳。其基础在于知识是不完备的,人们是在动态的市场过程中相互交往,时间和演化及其重要,基本方法论在于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集中关注人们如何协调它们的个人目标,什么制度的演化能使人们在稀缺知识的条件下仍能设法达到其个人目的。

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主要是指18世纪的道德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如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它们揭示出一个运行的资本主义经济所需的制度基础,即法治、私人财产和缔约自由,提倡小政府和公民的个人自由。

 

第三章 人类行为

本章探讨几个基本、但影响深远的人性假设问题,即知识论问题,因为克服稀缺性的关键在于无知(知识问题)

1、知识问题

认识论是一门探讨人类如何获得知识和传递知识的学科,它是哲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关注人类知识的性质、起源、范围和界限。即认识论是关于知识的理论。

知识问题与构造性无知:知识问题源于这样的一个事实,即人类在开发、验证、应用知识上只具有有限的能力。因此无知成为人类存在的一个构造性要素,哈耶克称之为“构造性无知“”无知在人类存在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不能被排除在假设之外)。

对于经济学研究的稀缺性问题的科学来说,人类的无知及其应对无知的办法称给绝对中心的问题。对于制度经济学来讲,知识问题也成为其核心问题。制度的最终目的在于较少经济主体的无知,提供知识。另外,构造性无知的另一个角度指出传统经济学“经济人”假设的破产,代之以制度经济学的“构造性无知”。

知识按其如何被保留和如何被传承,分为非可言传知识和可言传知识,非可言传知识是通过边实践边学习获得的知识,如技术、技能和实践经验。这具有启发的意义和价值,它昭示人们对于技术性知识的重视和制度性保护,中国当前大规模的技术工人的缺乏,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制度上对非可言传知识的忽视或不重视。

知识按其发现、增长方式可分为突变性知识增长和适应性知识增长,前者如创新性突破如发明创造,后者如信息搜索、渐进性学习。

2、行为类型、认知和有限理性

知识问题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知识的生产和发现上,即信息悖论:在生产商品和服务时,关于成本和效益的知识是预先具备的,从而资源运用上有可能臻于最大化。而在知识的收索和发现中,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我们会发现什么,也不可能知道我们将要发现的知识是否有用以及所消耗的成本和可能带来的收益,故此,人们经常处于理性的无知状态。理性的无知是人们在面对信息搜寻上的成本和不确定性是不获取某些知识的行为,故此以制度降低人们的知识成本尤为必要。“信息成本是从一无所知变为无所不知的成本,极少由交易者能负担起这一过程”

3、动力机制:爱、命令或自我利益

个人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行动是人类行为的一个基本前提,也是无可争议的亘古不变的真理。然而,现实中常常出现个人为他人利益而行动的情形,推动个人为他人利益行为的动力是什么?即对利他主义的分析。有爱、命令或自我利益三种,但三种各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限度。在小的共同体中(如家庭)往往基于爱、团结等,在一个熟人社会利他行为导师司空见惯的,因此中国家庭类似于社会主义式的运作。在某种情形下可能基于一种命令或强制,而这种动力机制不能推广到大的共同体中如整个社会,在陌生人社会中,借助于命令或自我利益来实现利他主义行为。因此,社会主义社会旨在建立公有制的所有制制度,以及“按需分配,各尽所能”,强调以团结、爱的宣扬的人人利他主义是不符合人性的本质要求的。

在爱、命令或自我利益这三种人类利他主义的动机中,大社会与小社会的动力机制、协调机制是不同的。

4、委托—代理问题

委托—代理典型的涉及到人的知识有限和构造性无知,同时也蕴含着所产生的问题。委托—代理的产生源于知识的有限,同时委托—代理运行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源于信息的不足。在这一点中,制度应在如何解决知识不足,保障代理人为委托人利益上发挥关键作用,以及如何激励代理人。

 

 

第四章 基本的人类价值

同制度一样,人类的基本价值协调人类的行为,减少人类交往和行动的交易成本。同时人类的基本价值是检验一个社会的制度即社会是否恰当得体的标准。“规范人际交往的规则对经济增长真的至关重要,以致连人类的生存和繁荣也完全依赖于正确的制度和支撑这些制度的基本的人类价值。”

基本的人类价值是指普遍的、压倒一切的人类行为的偏好,绝大多数都将这些偏好置于优先地位,并使自己对其他事物的追求从属于它们。如自由、公正、和平、安全和繁荣。

1、共有的、构成基础的价值

多元价值的相互依赖性,价值之间的互补或冲突;何谓恰当得体的社会?人类基本价值的实现和张扬的程度。

2、自由、公正和平等

自由有两种:一是“不接受某种事情的自由”,即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由观即消极自由,古典欧洲式自由;一是“做某些事或要求他人做某些事的自由”,即美国式积极自由观。自由的一个重要特性在于“自由止于他人的自由”,即自由的限度行。

公正也由两种:一是对个人行为的公正,即个人和权力机关应对同等情况下的他人一视同仁。即起点公正、机会公正。一是以公正为一种社会准则,即即社会地位和交往的结果应该是平等的,即社会公正和结果平等。

制度经济学的自由是特指消极自由,公正特指程序、机会的公正, “公正仅指程序公正,这是政府唯一可以保障的,结果的平等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得到保障,因为机会影响着结果。就像积极自由全一样,结果平等要求侵犯产权” 且不平等不意味着不公正,平等也不意味着公正,。“社会公正”与“积极自由”与自由和繁荣的实现是水火不容的。

平等与公正密切相关,即人人有权获得相似的机会。因此,必须将它与结果平等区分开。

3、安全、和平和繁荣

和平与安全,竞争使冲突非个人化。竞争的功能:一是竞争抑制经济权势,同时抑制政治集团的形成;一是竞争使的冲突非个人化,有利于安全和和平。

4、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与代际公正;环境保护理论(生态原教旨主义)与人类价值:我们能追求超人类价值吗?

生态原教旨主义将自然保护置于绝对优先的地位上。这样的自然保护与基本的人类价值无关,并将凌驾于诸如自由、繁荣、安全和公正这类人类欲望之上。

 

第五章 制度:单项规则

制度是众所周知的、由人创立的规则,其目的在于抑制人们可能有的机会主义行为。以惩罚的方式使得制度得以实施。

制度分为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用外在制度和正式安排来补充内在制度以达到执行内在制度的目的是是方便和有效的。

恰当的制度有助于降低复杂系统中的协调成本,有助于先治病可能消除人们之间的冲突,还有助于保护个人之间的自由。为此,制度必须具有专门的品质,如确定性、一般性和开放性。且明确具体,易于理解。

1、概论:规则和强制执行

制度与信任。在人性的认识局限和其他局限既定的情况下,制度,要富于效率,就必须易于理解。为此,制度必须简单而确定的。正如名言:“法是老的好”,稳定制度的优越性在于,人们已使自己的有点最佳地适应于老的制度,并养成了近乎本能地遵守它们的习惯。因此,制度的稳定性较少了制度的执行成本,提高了制度的可信赖性,并因此促进着人际交往。

2、内在制度

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的区别在于产生方式、起源不同。内在制度被定义为群体内随经验而演化的规则,而外在制度则被定义为外在地设计出来并靠政治行动由上而下强加于社会的规则。有意识制定的、立法通过的规则,以及由政治过程决定的制度的整个架构,都必须以内在制度为基础。

内在制度的形成:长期、渐进的,且只有当认可一项经验的人数超过一个灵界点之后,该经验才会转变为一项内在制度。

内在制度的几种类型:包括非正式的内在制度和正式的内在制度。区别在于实施惩罚的方式不同。

非正式的内在制度,即是指未得到正式机构支持的。包括:各种习惯,比如语言规则,利率等;内化规则,违反这类规则将主要受到内疚的惩罚;习俗和礼貌,它受到来自他人反映的非正式惩罚。

正式的内在制度,即由某些社会成员以有组织的方式实施惩罚。如足球比赛规则,国际商事规则。

3、外在制度和政府的保护功能

外在制度是指由统治共同体的政治权利机构自上而下地设计出来的、强加于社会并付诸实施的。外在制度永远是正式的,它要以一个预定的权威机构有组织的方式来执行惩罚。外在制度往往以非限制性的抽象方式起作用,如私法适用于无数的个人和情形。

外在制度包括专门指令(具体的,对立法者知识限度要求高)、外在行为规则(抽象的)、程序性规则或元规则。

虽然外在制度依赖于政治决策程序和政府,但并不意味着政府拥有外在制度,更多的是,政府机构只编纂了原先已经存在的法律,因为法律属于民众,而统治者不过是保护和培育法律。

由政府建立规则的理由(外在制度由于内在制度):含义明确具体;执行正式避免随意任意性;理性避免情绪化;囚徒困境;搭便车;公地灾难。

建立外在制度的两种传统:成文法和判例法。

4、制度的功能

有效的协调和信任;保护个人自主领域,但是,“用制度保护自由权利—个人自治空间—从来不是无边界的。一个人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常常会影响到他人的同样追求,所以,自由永远必须明确自己与他人自由的界限。没有这样的约束,自由群就会成为放纵权,没有对自由的恰当约束,社会将堕入无政府状态。”;防止和化解冲突

5、有效制度的本质特征:普适性

包括一般性:适用未知的、数目无法确定的个人和情境(哈耶克);确定性;开放性,一百年允许行为者通过创新行动对新环境作出反映。

6、交往和协调成本

几组概念:排他成本,是人们想要确保不让他人擅自适用其产权时产生的。

协调成本,是在个人与他人交往以结合它们所拥有的产权是发生的。

交易成本,人们靠市场来交易产权时运用资源的成本。包括搜集市场信息的成本、缔约成本、监督成本和强制履约的成本。

 

 

 

 

 

 

组织成本,发生在诸如商务公司那样的组织中。在这样的组织里,人们努力将自己拥有的资源与他人拥有的资源结合起来,以追求球其共同的目标。包括筹建组织的成本、交流成本、制定计划成本、谈判成本和在组织内监督尽职尽责表现的成本。

服从成本,指源于个人和民间,即服从制度、法律的成本。

政府的代理成本,是指政府机构运行的资源代价。

 

第六章 制度系统和社会秩序

在本章中,我们从讨论单项规则转向整个规则系统,以及这种规则创造的秩序。集中于两个问题的分析:一是什么是系统;二是规则的层级结构,其范围从宪法到成文法和政府条例。

具有不同兼容性的规则所构成的系统对经济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论证这一点,我们需要讨论建立经济生活秩序的两种途径:一是层级秩序或计划秩序,它由某种引导之手创立,如命令经济,任何的生产、交换、投资、财产等都由某些人按计划来分配;二是自发秩序,它是在人们遵循一点的共同规则是不断的演化。形成两种秩序分别与两种不同的世界观、知识论为依据的。自发秩序以个人主义世界观为基础,以知识有限为认识论基础;而计划秩序以集体主义世界观,以知识完备为认识论基础。

另外,我们也将探讨文化,文化课解释为一种共同价值支持的规则系统。

1、社会系统和规则层级

规则不能是单一的,只有当各种各样的规则形成一个恰当的和谐整体时,它们才能有效地创造秩序,并抑制侵蚀可预见性和信心的任意机会主义行为。如果各种规则系统形成一个从一般规则到具体规则的层级结构,就能引导认得行为上更好的发挥作用。居于最高层次的一半规则往往源于内在规则。内在制度的层级规则和外在制度的层级规则。

同时,规则系统有助于认识和知识的创造。较高层次的制度构成一个框架,它提供稳定并保障低层次规则的协调,且有利于创新新的规则。同时元规则作为程序性规则,也保障规则的协调和可预期变更。

2、两种社会秩序

建立两种社会秩序的方法:一是直接凭借外部权威,它靠指示和指令来计划和建立秩序以实现一个共同目标(组织秩序或计划秩序);一是间接地以自发自愿的方式进行,因各种主体都服从承认的制度(自发秩序或非计划秩序)。

计划秩序及其局限性:一是知识上的缺陷。哈耶克:我们从未设计过我们的经济系统,我们的智力不足以担当此任。人类知识远不足以领会复杂人类社会的所有细节,我们没有充分的理由来细致入微的安排这一种迫使我们满足于抽象规则的秩序。海德格尔:没有任何人充分地理解这个世界,因而无人能发布时间指令。同时计划有序化的实现不得不伴随着权力的强制运用,计划有序化总是限制自由。

层级式社会秩序和自发性社会秩序的行为特征集:维护性道德特征集和商业型道德特征集。

3、两种世界观、两种公共政策:秩序观影响公共政策

个人主义世界观:个人动机是所有社会行为的基础和研究社会现象的参照点。它承认,个人人的行为对他人可能产生副作用,这要求规则系统的约束。个人一般都偏好保护自由领域和允许自发协调的规则系统。

集体主义世界观,视社会为一个整体,社会在任何时点上都大于社会的所有个人之和。社会真理和总体利益是课被认识的。在相应的秩序观和社会支持上是哈耶克提出的建构主义(社会工程学)。

4、规则系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文化的定义;文化变迁;文化资本。

英国社会学家泰勒指出:文化指一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获得的全部能力和秉性。另外,文化被定义为共享的价值和一套规则系统,以及以共同体内在社会方面的各种具体的要素。

文化资本概念深刻的揭示出,一定的文化观念、价值、制度由可能非常适合于共同认可它们的群体的无知福利。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型资本,但是,如果面对变革时僵硬的抱残守缺,传统文化也会变成负债。

5、社会秩序与人类价值:法治

构成法治基础的基本观念是,政治权力的运用只能以法律为基础并处于法律 的约束之下,必须由一定的实体制度和程序制度来保护公民自由权和经济自由权,使其免于权力机构的任意干预。

 

第二部分  应用

第七章 资本主义的制度基础

本章探讨资本主义的制度基础:产权和缔约自由。资本主义以建立和保护排他性私人产权的制度为基础的。这种产权能用于以契约为基础的自愿交易。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对于激励人们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资本主义系统的运转需要以一些制度为条件,如允许自由缔约,并确定明细的而权力和义务。如果缔约不受约束,人们就能够获得价格信息。这些信息是它们有效地交往及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其他资产所必需的。

1、资本主义:产权和私人自主

产权是一个权利构成的权利束,是指不让他人使用的一项资产的权利,以及适用、想他人出租或出售该资产的权利。产权的社会性,并不仅指针物质对象,而是一些在社会中受到广泛尊重的权利和义务。产权不仅看了附着于有形资产,还可以附着于无形资产。

2、产权的本质特征

即是排他性,是所有者自主权的前提条件,也是使私人产权得以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所必须的前提条件。只有当其他人不能分享产权所界定的成本和收益时,即成本和收益“内部化”,即才能对财产所有者的预期和决策产生完全的、直接的影响。

根据是否由排他性及排他性的大小可分为各种不同性质的财产。

产权的排他性必须消耗一定的成本即排他成本,往往由所有者承担,但政府如何进而在制度上降低排他成本是很关键的。排他成本会影响产权的价值,搞额度的排他成本会降低财产的价值。当排他成本被减少时,人们会更愿意获得财产并活用财产。在一个混乱的社会中,当产权界定不清,得不到很好的法律保护,人们会通过腐败手段来界定和保护产权。

产权的课分割性和可转让性。产权的可分割性和可转让性需要法律和制度的界定和保护,是促进财产生产和运用的重要手段。

3、运用产权:自由契约和交易成本

契约,交易无戏言。交易成本是在产权被用于市场商务活动中的交易时产生 的,包括信息搜索、谈判、缔约、监督执行成本等。这些信息成本和为契约做准备的成本都是限于交易决策而沉淀的,因为信息的价值不可能在获得它之前得到评估,这已事实构成一个确凿的陷阱。制度在降低交易成本上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4、关系型契约、自我执行和司法系统

自我执行系统相对于司法系统在全社会中所具有整体的交易成本优势。

5、资本主义的影响

通过比较中国和西欧早期资本主义历史的制度基础,我们发现产权和产权运用的饿制度保护是持续经济增长所不可或缺的。

6、保障货币功能的制度

货币是充当支付手段并大幅度较少交易成本的资产。货币的有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约束货币供给的制度。

 

第八章  竞争动力学

本章焦点在于行动中的资本主义,即竞争,市场中的买方与卖方之间的动态互动过程。经济竞争是一个过程,它诱导竞争双方耗费成本去搜索新知识和创新知识。同时竞争可以抑制经济优势的形成,也有利于抑制政治特权的产生。

1、竞争:争胜和选择

竞争是一个发现的过程——竞争者为了获得有利于竞争从而战胜对手而耗费成本去搜集信息、发现新知识。用哈耶克所说:发现一类事实的过程,即只要不借助于竞争,这类事实就不被任何人知晓,也绝不会得到利用。

竞争的功能:一是减少无知;二是扩散知识;三是抑制错误,竞争系统内置了一套自发的自控制机制,错误通常被控制在有限的程度上,因为错误会被掌握更多信息的竞争者利用。

查验品与体验品:查验品是购买者易于用较少的信息成本在购买决策前弄清其质量的产品。而体验品的质量只能通过使用产品来衡量,即只能在购买后的使用中来衡量。为了避免使购买者被迫承担较高的信息成本或难以承受的信息成本,相互竞争的销售者用各种办法以提供事前的保证,如商标、卖方声誉、样品、利用中介人、产品质量证明。

从交易成本的角度看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的关系。卖方市场的条件存在于销售者为寻找销售机会而激烈竞争从而议价地位较弱的时候,这表现为卖方要承担很大一部分交易成本。二卖方市场则相反。

2、从卖方角度看竞争

卖方的竞争包括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的结果是创造知识,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科学发现、发明和技术创新,为消费者提供真正的实惠。

从知识论的角度定义企业家即是对机会高度敏感的人。他们打破限制、发掘知识。具体第说,它们超越现有知识的框框,以新奇的方式组合生产要素。

3、对经济竞争的各种限制:经济限制和政治限制

4、竞争系统

竞争的经济创益:创新知识,发现新知识;抑制经济优势等。

本章的核心思想:自主地、竞争地运用产权:一项宪法性原则。维护产权和自由缔约应被提升为具有崇高宪法地位的原则,吃那个味统帅一切的普适制度。

 

第九章  经济组织

团队、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主要是为了节约频繁或由风险的市场交易的成本而创造出来的。即企业是用内部组织成本替代通过市场交易而产生交易成本的产物。

1、经济组织:定义和目标

只有当经济主体将他们的某些资源聚合起来,放弃其独立运用这些资源的部分权力是,他们才形成一个组织。

组织的目标: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定义组织,企业是用内部组织成本替代通过市场交易而产生交易成本的产物。

2、组织成本、关系性契约和要挟风险

3、所有权与控制权:企业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从知识论的角度解释委托—代理机制,委托—代理机制源于知识缺陷(构造性无知),同时也正是由于构造性无知,导致委托—代理机制运行中出现问题。

 

第十章  集体行动:公共政策

政府除了保护性作用外,还承担着生产性只能和分配性职能,且后两者呈越来越频繁、扩大的趋势。

与自愿的双边契约基础上处置私人产权的情形相比,集体性决策活动中存在特殊的问题,无法像市场解决办法那样满足个人的欲望。

政府中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的危险,一方面来自于构造性无知;另一方面是政府中不存在竞争,也缺乏企业中的代理人通常所要面对的那些约束。对其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解决。

1、与私人选择相对的公共选择

公共选择的复杂性:由于配置上和知识搜索上的难题,正如阿罗“不可能定理”:个人偏好的混合不可能靠表决程序来加总,从而不可能确保个人偏好的选择也被集体决策所选择。

2、政府的职能

保护性职能,最基本的职能。但避免保护的过度,导致对竞争创造知识职能的抑制和自我协调机制。

生产性职能

对产权的再分配职能

政府职能的理性分析,应从最基本的价值观分析,见下。

3、公共政策的自由主义模式:秩序政策(与程序干预相对应的秩序政策)

公共政策的中心功能应当是支持和增强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基于一下三方面的判断。一是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一种有助于发现各种可知模式商务秩序会增进劳动分工并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它还会向人们提供各种已知的自由领域。二是个人的行动自由(自主权)是竞争的前提条件,而竞争是人类所知道的最有力的发现过程和最有效的控制手段。三是人们拥有非对称信息并经不住诱惑而机会主义的行事是完全正常的,这使得建立约束性承诺并强制执行规则成为必要。

4、福利国家的失败

5、政治行动和设租

6、控制政治代理人:权威、规则和开放性。

控制代理人的措施由很多。其中一点是开放性的要求。因为让公民了解政府的行动是控制活动的知识论前提,是最基本的要求。

7、政治宪章和经济宪章

宪法经济学,契约论宪法观。宪法的目标是在个人权利的汪洋大海中界定政府权力之岛。

 

第十一章  国际制度

在国际交易、国际投资等跨国行动中,存在一种特殊的风险,即违约的契约当事人所承担的 契约义务不可能轻易地在国外政区中得到强制执行。国际商务组织必须建立各种制度性安排和组织性安排以克服这一问题。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以有效的、复杂的制度为基础。

开放使个国家政区主体得到退出选择权。这消弱了政府的权力。有时,这会被认为是对统治者的一种冒犯。有权势的全国利益集团喋喋不休地要求实施保护以屏蔽国际竞争。它们常常促使好增幅对国际贸易、资本流动、移民和技术贸易是实施干预。这会减少竞争,小爱哦若基于私人财产、无歧视原则的制度基础,并剥夺外国人和国民的产权。它还是国际冲突的一个源泉。因此,限制国际交易中的机会主义国家干预有益的。

1、越来越重要的国际维度

增长的引擎;退出成本的下降;制度与国际竞争力;关于保护主义的供给和需求;源于开放的挑战。

2、国际交易的制度框架

跨越国界的独特之处:沟通空间上和制度系统间的隔阂;促进国际交易活动的制度;国际私法;新商规;国际仲裁;国际中介机构。

源于知识上的缺陷,制度以及组织的设定均在于克服构造性无知,减少交易成本。

3、政策争论:国际经济秩序

贸易政策:歧视和最惠国条款;世界贸易组织;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和经济集团;国际货币秩序

4、巩固开放的经济秩序

 

第十二章  制度的演化

本章探讨制度的演化。实际上,“法是老的好”,制度的稳定性可以保障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减少交易成本。但制度来意存在的环境发生变化,制度要想保持其效率,必须适时二东。

内在制度的演化,是在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元规则限定下渐进的演变。元规则系统是制度和基本价值观的变迁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预见性和连续性。

外在制度的演化要靠政治行动来改变,这种整治行动可能是突如其来的,外在制度的变化方向并不总是使个人能更自由的追求其自身目标。

另外,在制度的演化上,全球化的、来自于开放因素对制度的演化影响很大。随着国际贸易和世界范围的要素流动,各国的文化和外来制度都暴露在其他文化和制度系统的竞争之下,这促进了制度的变迁和演化。在不同政区的生产者、贸易者和投资者之间的竞争中,规则系统的构成了重要的竞争资产,但它们也可能成为严重的竞争负债。同时,制度竞争不仅国与国之间进行,而求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为吸引投资、贸易等展开制度竞争。

最后,在建立制度演化的环境上,自由是一项宪法性原则。自由有助于个人认识它们的欲望,发现他们的需要。它还钳制着政党和压力集团间的政治性相互作用。

1、历史回顾:对制度变迁的长期概观

欧洲奇迹;从开放体制到封闭体制;回归开放秩序;全球化:变化中的政治博弈。

2、内在制度:在文化价值和元规则内的演化

文化价值,元规则;惯性:路径依赖;一些内在性元规则:宽容、幽默、言论自由。

3、变革外在制度:政治企业家的活动

4、外来的挑战:制度竞争

全球化不仅导致生产、贸易、投资的竞争,而且导致制度的竞争(制度降低交易成本的竞争)

5、竞争性联邦制

各国内部的贸易和要素流动;只能下属化,出现地区之间的竞争;竞争性联邦制

6、自由宪章是制度演化的框架

我们对制度演化的肥西再次突出本书反复论述的主体:只有个人有选择的自由,制度就会满足人们的需要而演化和改变。否者,既有的经济集团会用其权势来巩固为其特殊利益服务的制度。所以,对于制度的演化能力和制度在大范围内所产生的而影响来看,自由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自由应被崇奉为一项统帅行的宪法原则,受到高度保护。

第十三章  其他经济体制和体制转型

本章论述市场化的资本主义与计划式的社会主义的区别:主要在于所有制、分配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激励机制的不同,更深层次的差别在于认识论、世界观、秩序观的差异。

制度转型的趋势是由社会主义的制度想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型。俺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包括在个体、政府等方面的地位、权力—权利的重新定位。

 

第十四章  改革混合经济

本章探讨为了实现更大的自由和繁荣,应如何改革混合经济的制度。20世纪的多数时间里,大部分富于经济的制度系统都逐渐地 从市场导向趋向另一种体制,产权受到严重的干预,市场被全面的管制,市场竞争的结果被不断的“矫正”。导致问题不断,经济萎缩,政治动荡,社会不稳定。

为了扭转这样的趋势,并应付来自较少管制、更具活力的新兴工业国家的、日益强劲的竞争,许多混合经济自1970年代其作出了广泛的努力以改革其经济制度:重塑政府角色,对着呢功夫拥有的生产性资产实行私有化,实现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自由化,改造了公共福利的供给。

许多发展中改革国家,必须在这些方面有所改革。

给我们的启示是,重塑资本主义的宪章,重塑自由的价值。“自由的代价是不懈的警戒”,

而培育建立维护自由大的制度是一项永远不会彻底完成的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