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八个常用文言虚词

 唯我独醒1962 2014-07-27

常用文言虚词
1、而 2、何 3、乎 4、乃 5、其 6、且 7、若 8、所 9、为
10、焉 11、也 12、以 13、因 14、于 15、与 16、则 17、者 18、之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2、何  
(1)副词,多么。   水何澹澹。  
( 2 ) 代词    
①哪里  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②什么  大王来何操?   
③为什么,怎么。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①“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什么样”。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②“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何以战?
⒊乎
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生乎吾前。
(2)助词    
表反问语气,译为“吗、呢”。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表猜测语气,译为“吧、呢”。
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用在副词或其他虚词之后,舒缓语气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感叹语气,可以译为“啊”“呀”。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形容词词尾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⒋乃
副词
①于是、就 守丞死,乃入据陈 。
②才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③却、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志 乃反不能及。
④甚至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2)代词:你、你的   家祭无望告乃翁。
(3)用于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译为   “是”“就是”   当立着乃公子扶苏。
⒌其
副词
大概、或许,加强推测语气。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难道,加强反问语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其孰 能讥之乎?
还是,应当,加强期望或命令语气。  
吾其还也。
( 2 )连词
是……还是,表选择关系。  
汝其知之也耶?其不知也耶?  
假如,如果,表假设关系。  
其无知,悲不几时。
( 3 )代词  
他(们)、他(们)的。   
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耶?  
 ②自己。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③其中(的)。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④这(个)、那(个)。   其人视端容寂。
⒍且
副词  
 ①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②将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连词  
 ①况且   且焉置土石!  
 ②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而且、并且。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⒎若
(1)连词:如果   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2)代词  
 ①你。   若入前为寿。  
 ②你的。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⒏所
助词  
 ①“所”字放于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②“所”后一般跟动词,而如果是名词或形容词,则先活用为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
(2)“为……所”表被动。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3) 复音虚词“所以”。  
 ①表原因。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②表凭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⒐为
介词  
 ①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替。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③因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④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
助词:呢,表示反问。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⒑焉
代词  
 ①它。   谨食之,时而献焉。  
 ②哪里,表疑问。   且焉置土石?
助词  
 ①不译。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呢。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③……的样子,……的声音。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崆崆焉
④兼词。 于此。 青麻头伏焉。
⑤于之。 不复出焉。
⒒也
(1)判断语气  是社稷之臣也。
(2)肯定语气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即使有否定词,仍是表否定的肯定。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戈非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不。
(3)疑问语气  谁得而族灭也?
(4)感叹语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5)用在句中,以舒缓语气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⒓以
(1)副词:通“已”   固以怪之矣。
(2)介词  
 ①因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   于草庐之中。  
 ②在……的时候。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③凭。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④把。   投以骨。  
 ⑤用。   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
⑥凭借……身份。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连词
因为。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目的。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结果。 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表并列关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连接状语和谓语,相当于“而”,有时译为“来”“着”。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复音虚词,“以是”“是以”,译为“因此”。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   渤之陋也。
⒔、因
连词
因为。  
祥府中,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因此。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副词:于是、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
介词  
 ①凭借、依靠。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②趁此。   因击沛公于坐。
③顺着。   变法者因时而化。  
 ④通过。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⑤沿袭。   因遗策。
⒕、于
介词  
 ①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比。   苛政猛于虎也。  
 ③对。   勾践说于国人曰。  
 ④和、与。   赵尝五战于秦。
⑤向。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⑥在。   战于长勺。  
 ⑦由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⑧被。   智者多困于所溺。  
 ⑨到。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如: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做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从这”“在这”等。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译为:在这事业上。)

⒖、与
( 1 )介词  
 ①跟、同。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②替、为。   尝与人佣耕。
连词:和、及。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
助词:通“欤”,表语气。   
无乃尔是过与?
动词
①交好。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比。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③给予。   还以与妻。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④赞许、同意。   吾与点也。
⒗、则
副词:  
 ①就。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判断词,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连词
那么。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表第二分句的内容出现在第一个分句之前。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如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表分句并列。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表转折,却。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⒘、者
助词   
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后,表提顿。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在假设复句的后面,表提顿。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代词   
①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可译   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等。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用在数词后,译为“个”“样”“项”等。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③用在“今”“昔”等时间词的后面,译为“……时候”。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⒙、之
代词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作《师说》以贻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之二虫又何知?
助词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   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而无不在也。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秦何厌之有?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悍吏之来吾乡。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强调音节的作用,无义,不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