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4例脑出血患者微创治疗后的护理

 杏林脉香 2014-07-28

64例脑出血患者微创治疗后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后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院64例脑出血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体会。【结果】64例患者治愈21例,好转3O例,未愈l1例,死亡2例。发生并发症12例,其中再出血8例,经脱水、降压、止血、及时手术等积极处理后,治愈1例,好转2例,未愈3例,死亡2例。【结论】加强生命体征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给予适当处理,预防并发症,对患者的早日苏醒康复、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脑出血/外科学; 脑出血/护理

脑出血起病急,变化快,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在CT应用于临床以前,内科保守治疗的病死率达7O%8O%。应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由于能迅速而直接地解除血肿占位效应,使得脑出血病死率及致残率明显下降。与开颅手术比较,微创清除术创伤小,对脑深部血肿尤其适合,并且对一些年老体弱、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相对适用,其治疗效果优于内科治疗和开颅治疗。本院20106月至12月收治64例脑出血行微创穿刺清除术患者,现对其术后护理措施及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脑出血行微创清除术患者64例,其中男35例,女29例,年龄3974岁。经CT定位并估算出血量,其中基底节区出血49例,出血量15100 mL;脑叶出血7例,出血量2095 mL;脑干出血2例;小脑出血2例,出血量1530 mL;脑室出血4例。予以GCS评分,其中4615例,7843例,9分以上6例。

1.2 手术方法  入院后均在发病72h内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相应微创术方案,采用YL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针,完成微创穿刺清除术。

1.3疗效判定 治愈:出院后无明显后遗症,恢复正常工作生活;好转:出院后伴轻一中等程度后遗症,生活可自理;未愈:出院后留有严重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死亡:治疗及抢救无效,最终死亡。

1.4结果  本组64例患者治愈21例,好转3O例,未愈11例,死亡2例。7 d内拔除引流管62例,79 d内拔除引流管2例。血肿清除率50%95%

发生并发症12例,其中再出血8例,颅内感染1例,颅内积气1例,消化道出血1例,泌尿系感染1例,经脱水、降压、止血、抗炎、护胃及手术等积极处理后,治愈5例,好转2例,未愈3例,死亡2例。

2.护理与体会  脑出血行微创穿刺清除术后,均要求患者绝对卧床2周以上,躁动患者及时予以镇静及约束带约束。床头抬高203O°,减轻脑水肿。术后未清醒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及分泌物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抽吸呼吸道分泌物。减少搬动,避免不必要的活动,变化体位时动作应轻柔;及时更换床单被罩,保持皮肤干净整洁,易受压部位予以垫软枕或水囊,防止压疮形成;防止便秘等。除做好上述一般护理外,特别注意加强以下专业护理。

2.1生命体征监护  术后使用监护仪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脉搏、呼吸的变化一般先于血压、意识的变化,颅压增高时脉搏和呼吸缓慢、血压增高,当患者意识障碍加重伴有“两慢一高”(呼吸慢、脉搏慢、血压高)为脑疝或再出血先兆,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如术后早期出现高热提示中枢热,采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或大血管处冰敷冷疗进行物理降温,以降低脑的氧耗量,如术后3d后出现高热伴白细胞升高,提示感染热,应针对性应用抗生素,本组患者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发生感染热5例,根据血培养、痰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后,患者感染情况均有控制。本组64例患者中,52例于术后1周内出现不同程度血压增高并得以控制。血压升高的水平与脑出血的出血量呈正相关,一般由颅内压增高引起,除正确应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外,要注意避免一切可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剧烈活动、引流管阻塞、用力排便或剧烈咳嗽等,将血压控制在140170/90100 mmHg,防止血压过高诱发再出血,过低则大脑供血、供氧不足而导致脑水肿。

2.2意识状态及瞳孔观察  详细记录病人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形状、对光反射等,结合生命体征监测,对术后颅内压增高、再出血、脑疝等情况的及时发现具有重大意义。意识障碍的程度通过观察患者的自发动作、语言反应、痛觉反应、生理反射等来判断。瞳孔大小及形状、对光反应变化,常提示病情变化,需及时告知医生,予以相应处理及抢救。本组中7例患者曾发生脑疝,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积极抢救后,病情均有不同程度控制。

2.3引流管护理

2.3.1引流期间护理  脑出血行微创穿刺引流清除术后的患者头部均留置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对减轻脑组织压迫和坏死,恢复脑功能有重要意义,应防止引流管堵塞、扭曲,引流不畅应及时予以再通术等处理。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引流量,准确记录,以供对比。如有新鲜血引出,应考虑有无再出血,及时通知医生,必要时做好开颅止血的准备。根据微创术式的不同,血肿引流时,引流袋高度应与头位在同一水平或低于头颅位置,利于血肿腔内残留积血流出;脑室引流时,引流袋挂于床头,引流管上端妥善固定于高于颅中心水平1O15cm处,以保持正常脑脊液压力。定期或按需更换引流袋,严格消毒,避免感染;搬动患者头部时,为防引流管脱落和逆行感染,应妥善固定引流管并暂时夹闭;烦躁不安者约束上肢,以防止自行拔除引流管,必要时给予镇静;头痛、呕吐患者应结合引流液量、颜色、性状,适当调整高度等。

2.3.2拔管前后护理  引流术后密切观察病人病情,适时观察有无拔管指征,一般情况下,血肿引流23 d后发现无引出液,病情平稳,经CT复查,达到理想效果时考虑拔管;脑室引流,一般不超过7d,观察引流量逐渐减少、颜色变淡,可夹管观察12d,若患者无颅内压增高表现,复查CT无脑积水等征象可予以拔管。拔管后应严密观察有无再出血、脑脊液漏、穿刺口感染、颅内压增高、脑积水等情况发生,如出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2.4并发症的防治

2.4.1再出血  继发性再出血使脑出血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出现不可逆的脑疝、脑干功能衰竭,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本组64例患者发生继发性再出血8例,经脱水、降压、止血、及时送手术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等处理后,治愈1例,好转2例,未愈3例,死亡2例。护士应提高警惕,予以预防并及时识别再出血征兆,为患者的抢救治疗争取宝贵时间。如果出现抽吸、引流的血肿量超过经CT计算出的血量,引流管持续引流出新鲜不凝固血液,患者出现头痛、躁动、意识障碍加重、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消失、血压持续增高等现象,必须立刻告知医生处理。尽量避免一切可能引起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保持患者安静,绝对卧床,控制血压,癫痫发作时及时予以抗癫痫及镇静等处理;保持大便通畅,禁止用力排便。

2.4.2颅内感染  根据患者脑脊液检验结果,结合体温、血常规等进行判断,本组发生颅内感染1例,积极采取脑脊液置换术、脑脊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脑室内应用敏感抗生素及静脉用抗生素抗感染等措施治疗,病情无好转而放弃治疗出院。穿刺损伤可致局部头皮损伤、坏死,形成感染灶,出现局部红肿,出现分泌物等,需定期换药,保持伤口清洁、敷料干燥,更换敷料及引流袋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2.4.3颅内积气  抽吸过多、引流过度、长时间低体位引流,大量脑脊液丢失,或操作不当,可致颅内积气,出现头痛、躁动,应在治疗过程中适时调整引流袋位置,出现低颅压症状时,及时纠正过度的低体位引流,并告知医生予以相应处理。本组患者发生一例颅内积气,经积极治疗后痊愈。

2.4.4消化道出血  治疗过程中,伴意识障碍患者予以留置胃管,鼻饲流质,观察病人的胃液及大便的颜色、性状变化,及时发现消化道出血情况。本组患者予以预防性应用护胃药物,防止消化道出血。本组中一例患者出现呕吐咖啡色液体,经积极止血治疗,出血停止,效果满意。

2.4.5泌尿系统感染定期清洁外阴,保持会阴部清洁;定期行膀胱冲洗、及时更换引流袋;夹闭尿管34h开放一次,锻炼膀胱功能;观察尿液颜色、性状,每34d予以查尿常规一次,尿液出现异常变化时,及时送检;可自行排尿者,及时拔除导尿管。根据患者的尿液检验结果,结合血常规等进行判断,本组患者中发生尿路感染一例,经积极抗炎治疗及精心护理,感染得到控制。

2.5康复治疗

2.5.1心理康复心理康复要贯穿始终,重视患者家属和亲友对患者的心理支持作用。从患者身心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