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下旧闻考 : 卷三(7)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7-29

《卷三》[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历史]

1 ○世纪
2 【原】 唐武德元年,改为幽州总管府,管幽、易、平、檀、燕、北燕、营、辽八州,领蓟、良乡、潞、涿、固安、雍奴、安次、昌平八县。二年,又分潞县置元州,领一县,隶总管。四年,窦建德平,以固安县属北义州。六年,改总管为大总管,管三十九州。七年,改为大都督府,又改涿县为范阳。九年,改大都督为都督,幽、易、景、瀛、东盐、沧、满、蠡、北义、燕、营、辽、平、檀、元、北燕等十七州。贞观元年,废元州,以渔阳、潞二县来属。又废北义州,以固安来属。八年,又置归义县。督幽、易、燕、北燕、平、檀六州。乾封五年,置无终县。如意元年,分置武隆县。景龙三年,分置三河县。《太平寰宇记》
3 【增】 万岁通天二年,擢张仁愿为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会突厥默啜入寇,攻陷赵定,拥众回至幽州。仁愿勒兵出城邀击之,流矢中手,贼亦引退。则天遣使劳问,赐以医药。《旧唐书》列传
4 【增】 薛讷,左武卫大将军仁贵子也。则天以讷将门,使摄左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寻拜幽州都督兼安东都护。久当边政之任,累有战功。同上
5 【原】 开元元年,幽州置防御大使。二年,置幽州节度诸州军管内经略镇守大使,领幽、易、平、檀、妫、燕六州,治幽州。八年,幽州节度兼本军州经略大使并节度河北诸军大使。《新唐书·方镇表》
6 【增】 张说,明皇初征拜中书令,封燕国公。俄坐事左转岳州刺史,迁右羽林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旧唐书》列传
7 【原】 开元十三年,升为大都督府。十八年,割渔阳、玉田、三河三县,置蓟州。《太平寰宇记》
8 【原】 幽州节度增领沧、蓟二州。二十年,幽州节度使兼河北采访处置使增领卫、相、洺、贝、冀、魏、深、赵、恒、定、邢、德、博、棣、营、莫十六州及安东都护府。二十七年,幽州节度使增领河北海运使。二十九年,幽州节度使领平卢军节度副使,治顺化州。《新唐书·方镇表》
9 【补】 开元二十一年,张守圭转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契丹及奚连年为边患,赵含章、薛楚玉等前后为幽州长史,竟不能拒。及守圭到官,频出击之,每战皆捷。契丹别帅李过折斩首领屈刺、衙官可突干,率众以降。守圭因出师,次紫蒙川,大阅军实,宴赏将士。二十三年春,守圭诣东都献捷。会藉田礼毕酺宴,便为守圭饮至之礼。上赋诗以褒美之,诏于幽州立碑以纪功赏。《旧唐书》列传
10 【原】 天宝元年正月,制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通鉴》【原】 更幽州节度使为范阳节度使。《新唐书·方镇表》
11 【原】 范阳节度临制奚、契丹,统经略、威武、清夷、静塞、恒阳、北平、高阳、唐兴、横海九军,屯幽、冀、妫、檀、易、恒、定、莫、沧九州之境,治幽州,兵九万一千四百人。《通鉴》
12 【原】 幽州范阳郡有府十四,曰吕平、涿城、德闻、潞城、乐上、清化、洪源、良乡、开福、政和、停骖、柘河、良杜、咸宁。城内有经略军,又有纳降军,本纳降守捉城,故丁零川也。西南有安塞军,有赫连城,有宗王、乾涧、殄寇三镇城,石堆、车坊、蒿城、河旁四戍。檀州密云郡有威武军,万岁通天元年置,本渔阳,开元十九年更名。又有镇远军,故黑城川也。有三叉城、横山城、米城,有大王、北来、保要、鹿固、赤城、邀敌、石子蒨七镇,有临河、黄崖二戍。蓟州渔阳郡有府二,曰渔阳、临渠。南二百里有静塞军,本障塞军,开元十九年更名。又有雄武军,故广汉川也。东北九十里有洪水守捉,又东北三十里有盐城守捉,又东北渡滦河,有古卢龙镇,又有斗陉镇。自古卢龙北经九荆岭、受米城、张洪隘、度石岭至奚王帐,六百里,又东北行,傍吐护真河五百里,至奚契丹衙帐,又北百里,至室韦帐。《新唐书·地理志注》
13 【原】 经略军在幽州城内,兵三万人。威武军在檀州城内,兵万人。清夷军在妫州城内,兵万人。静塞军在蓟州城内,兵六千人。《通鉴注》
14 【原】 天宝三载三月,以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兼范阳节度使。《通鉴》
15 【增】 七载,授安禄山范阳大都督府长史、柳城郡太守、持节范阳节度。《安禄山事迹》
16 【增】 幽州,天宝九年改范阳郡,属范阳、上谷、妫州、密云、归顺、渔阳、顺义、归化八郡。《旧唐书·地理志》
17 【原】 十五载,安禄山伪即帝位,国曰「大燕」,以范阳为大都,署其城东隅私第为「潜龙宫」。《安禄山事迹》
18 【原】 安禄山反于幽州,南向京辅,白居易歌之,以为「渔阳鼙鼓动地来」。渔阳即谓幽州也,唐人多言之。《通鉴注》
19 【原】 禄山父子僭位凡三年而灭。至德二载,史思明奉十三郡兵八万籍归于朝。《新唐书》列传
20 【增】 至德二载,以史思明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通鉴》【原】 乾元元年,复为幽州。《太平寰宇记》
21 【原】 二年正月,史思明僭称「大圣周王」。四月,更国号「大燕」,自称「应天皇帝」,号范阳为「燕京」。《新唐书》列传
22 【原】 史朝义杀思明僭位,以伪太常卿李怀仙为范阳节度使。怀仙以蓟县为节度院。《蓟门纪乱》
23 【原】 宝应元年,范阳节度使复为幽州节度使。及平卢陷,又兼卢龙节度使。《新唐书·方镇表》
24 【原】 广德元年,李怀仙因中使骆奉仙请降,遣兵马使李抱忠将兵镇范阳县。史朝义至范阳,不得入。《通鉴》
25 【原】 史朝义东投广阳郡不受,北取潞县、渔阳,拟投两蕃。至榆关,怀仙使使招回,却至渔阳,过从潞县至幽州城东阿婆门外,于医无闾神庙中被绞缢死。《河洛春秋》
26 【原】 李怀仙尽以所管来降。《唐历》
27 【原】 闰月,李怀仙仍故地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四月,制分河北诸州,以幽、莫、妫、檀、平、蓟为幽州管。《通鉴》
28 【增】 李怀仙世事契丹,降唐后守营州。禄山之叛,以裨将从,陷河洛。史朝义时伪授为「燕京留守」、「范阳尹」。宝应元年,朝义奔范阳,怀仙诱而擒之,斩首来献。仆固怀恩荐怀仙可用,代宗复授幽州大都督府长史,检校侍中,幽州、卢龙等军节度使,与贼将薛蒿、田承嗣、张忠志等分河朔而帅之,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列传
29 【原】 大历三年,朱希彩、朱泚、泚弟滔共斩怀仙。希彩自称留后,诏领节度。其下李瑗杀之,推朱泚为留后。泚入朝,以滔权知留后,遂领节度。滔以禄山、思明皆起燕,俄覆灭,恶其名。以冀尧所都,因号「冀」,僭为王,改幽州为范阳府。《新唐书》列传
30 【增】 幽州管郭下西界,与蓟分治。至建中二年,取罗城内废燕州廨署,置幽都县,在府北一里。《旧唐书·地理志》
31 【原】 建中三年,幽州节度复领德、棣二州。《新唐书·方镇表》
32 【原】 朱滔死,军中推刘怦总军事,俄诏为节度副大使。怦卒,子济嗣节度。济病索浆,次子总置毒,济饮而死。兄绲至涿州,矫济命杀之,即领军政,诏嗣节度。数见父兄为祟,晚年益惨悸,请剔发,衣浮屠服。上疏愿奉朝请,且欲割所治为三:以幽、涿、营为一府,请张宏靖治之;瀛、莫为一府,卢士玫治之;平、蓟、妫、檀为一府,薛平治之。穆宗欲宠宏靖,故全付总地,拜总检校司徒兼侍中,赐浮屠服,号「大觉」,榜其第为「佛祠」。总已自髡祝,让节印,卒。俄幽州乱,囚宏靖。诏以刘悟为节度使,而瀛、冀皆附朱克融,悟不得入。朝廷度幽、冀未可复取,乃拜克融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新唐书》列传
33 【臣等谨按】 朱彝尊原引《新唐书·藩镇传》不载总父兄为祟、晚年惨悸、剔发、衣浮屠服之事,则赐刘总浮屠服句无根,今依列传增正。
34 【原】 长庆元年,幽州节度罢领瀛、莫二州,置瀛莫节度使。二年,幽州节度复领瀛、莫二州。《新唐书·方镇表》
35 【原】 敬宗初,军乱,杀克融。次子延嗣领留后,大将李载义杀而代之,敬宗即授卢龙军节度使。太和四年,为兵马使杨志诚所逐,文宗用志诚为留后,俄擢节度副大使。八年,为下所逐,推部将史元忠总留后,明年,为副大使。会昌初,为偏将陈行泰所杀,邀节制,未报,次将张绛杀行泰,武宗用张仲武代之,大中初卒。子直方袭节度留后,俄进副大使,举动多不法,畏变起,奔京师,军中以张允伸总后务,未几为节度使。咸通十二年,以疾上节印。诏以子简会为副大使,而军中推张公素为留后,简会出奔,诏公素为节度使。为李茂勋所袭,奔京师。茂勋入府,众推主州务,以闻,诏即拜节度使。俄以病,表子可举代,遂领留后,进节度使。可举死,众推李全忠为留后。光启元年,拜节度使,未几卒。子匡威领留后,进为使。李克用伐王熔,匡威自将援熔。其弟匡筹据城,自为留后,天子即授为节度使。克用攻匡筹,下武、妫二州,败匡筹于居庸关,匡筹遁去,幽州归克用。刘仁恭入城,封府库以待。克用悦,留仁恭守之。乾宁二年,表为卢龙军节度使。《新唐书》列传
36 【臣等谨按】 朱彝尊原书引《藩镇传》云「是年军乱杀克融」,蒙上条「长庆二年」为文。考之本传,「是年」二字承敬宗初而言,乃宝历元年事也。今改正。
37 【补】 张仲武为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回鹘扰边,东逼渔阳,仲武大破之,前后收其侯王贵族千馀人,降三万人。表请于蓟北立纪圣功铭。敕李德裕为之文。《旧唐书》列传
38 【增】 李德裕《论幽州事宜状》:右臣伏见报。伏见幽州雄武军使张仲武已将兵马赴幽州。雄武军使令日奏事官吴仲舒到臣宅,扶疾与之相见。细问,雄武只有兵士八百人在此,外更有土团子弟五百人。臣问,兵马至少,如何去得?仲舒答臣云,只系人心归向,若人心不从,三万人去亦无益。据此说,即是仲武得幽州人心。又云,张绛初处置陈行泰之时,已曾唤仲武,欲让与留务,是衙门内一二百人未肯。仲武行至昌平县,去幽州九十里,却令归镇。臣又问,万一入不得,即有何计?仲舒云,幽州军粮并贮在妫州及向北七镇,若万一入未得,却于居庸关守险,绝其粮道,幽州自存立不得。伏以陈行泰、张绛皆是邀求符节,固不可比仲武先布款诚,候朝廷指挥,因此拔用,必能尽节,加之恩宠,亦似有名。缘在假未获面奏,谨先密奏,伏望留中不出。《李卫公集》
39 【增】 李德裕《进幽州纪圣功碑状》:奉宣令臣撰述者。北狄强悍,勇于四夷,前代圣王,莫能制伏。昨者回鹘虽乘危蹙,势已内侵,豺狼之师,尚馀十万。陛下神圣雄断,智出万方,震天威以霆声,碎獯戎而瓦解。武功盛烈,高越百王,岂比周穆犬戎之征,荒服不至;汉武马邑之诈,群帅无功?将垂耿光,宜命鸿笔。臣学艺荒浅,久病衰残。纪轩后之功,徒知竭思;叙唐尧之德,终愧难名。采其功状,稍似摭实。今已撰讫,谨连进上。轻渎宸扆,不任惶越,谨录奏闻。同上
40 【增】 高思继兄弟以武勇雄于北边,为幽州节度使李匡威戍将。匡威为其弟匡筹所篡,思继等闻晋兵为匡威报仇,欣然从之。匡筹弃城走。李克用以刘仁恭守幽州,以其兄为先锋都指挥使,思继为中军都指挥使,弟某为后军都指挥使。高氏兄弟分掌燕兵。克用临诀,谓仁恭曰:「思继兄弟势倾一方,为燕患者必高氏也,宜善为防。」克用留晋兵千人为仁恭卫,而晋兵多犯法,思继等数诛杀之。克用以责仁恭,仁恭以高氏为诉。由是晋尽诛思继兄弟。仁恭以其兄某之子行圭为牙将,而思继子行周年十馀岁,亦收之帐下,稍长,补以军职。《五代史·杂传》
41 【增】 梁初别为十一国,北有燕刘仁恭。《通鉴地理通释》
42 【原】 仁恭子守光,梁开平元年,自外将兵入,自称卢龙节度使,执仁恭而幽之。乾化元年,自号「大燕皇帝」,改元曰「应天」。《五代史·杂传》
43 【原】 幽州刘守光钱面文曰「应天元宝」,背曰「万」。《泉志》
44 【原】 明年,晋遣周德威会镇定兵攻燕。《五代史·杂传》
45 【原】 守光遣其将单廷圭出战,与德威遇于龙头冈。德威奋楇击廷圭坠马,生擒置于军门。乾化三年正月,拔燕顺州安远军。二月,攻檀州,刺史陈确以城降。三月,拔芦台军,克古北口。李嗣源进攻儒州,拔之。四月,德威进军逼幽州南门,刘光睿拔燕平州。十月,守光率众五千夜出,将入檀州,德威自涿州引兵邀击,大破之。守光以百馀骑逃归幽州,卢龙巡属皆入于晋。守光独守幽州,求援于契丹。契丹以其无信,不救。十一月,晋王自诣幽州,单骑抵城下,谓守光曰:「朱温篡逆,予本与公合河朔五镇之兵兴复唐祚。公谋之不臧,乃效彼狂僭,是以有今日之役。」诸军四面攻城,克之,擒仁恭,守光亡去。晋王入幽州,以周德威为卢龙节度使。守光将奔沧州,迷失道,至燕东之境,擒之。晋王发幽州,仁恭父子皆荷校于露布之下,以练糸斥仁恭父子,凯歌入于晋阳。《通鉴》
46 【补】 刘守光背晋,晋兵攻之。守光将元行钦牧马山后,闻守光且见围,即率所牧马赴援,而麾下兵叛,于道推行钦为幽州留后。《五代史·杂传》
47 【补】 时燕城危蹙,甲兵亡散,刘守光召元行钦。行钦部下诸将以守光必败,赴召无益,乃请行钦为燕帅,称留后。行钦无如之何,谓诸将曰:「我为帅,亦须归幽州。」众然之。《周太祖实录》
48 【原】 卢龙藩镇二十八易帅,历一百四十八年。《寰宇分合志》
49 【补】 唐置节度使自幽州始,军士立主帅自平卢始,节度据故镇自卢龙始,其事莫非燕也。《燕史》【增】 后唐为卢龙节度。《文献通考》
50 【增】 庄宗初起并州,取幽、沧。《五代史·职方考》
51 【补】 明宗天成三年七月,幽州赵德钧败辽于府西。《五代春秋》
52 【增】 赵德钧,幽州人也,事刘守光、守文为军校。庄宗伐燕得之,赐姓名曰李绍斌。其子延寿,本姓刘氏,常山人也。其父邧,为蓚县令。刘守文攻破蓚县,德钧得延寿,并其母种氏而纳之,因以延寿为子。延寿为人姿质妍柔,稍涉书史。明宗以女妻之,号兴平公主。庄、明之世,德钧镇幽州十馀年,以延寿故,尤见信任。至废帝立,德钧阴遣人聘德光,求立以为帝。德光指穹庐前巨石谓德钧使者曰:「吾已许石郎矣,石烂,可改也。」德光至潞州,锁德钧父子而去。德光母述律见之而问曰:「汝父子自求为天子何耶?」德钧惭不能对,悉以田宅之籍献之。述律问何在。曰:「在幽州。」述律曰:「幽州属我矣,何献之为?」明年,赵德钧死,德光以延寿为燕州节度使,封燕王。《五代史》列传
53 【增】 赵延寿,德钧养子,为幽州节度使,封燕王。及改幽州为南京,迁留守总山南事。会同初,帝幸其第,加政事令。晋人背盟,帝亲征,延寿为先锋,下贝州,授魏博节度使,封魏王。《辽史》列传
54 【原】 辽当庄宗、明宗时,攻陷营、平二州,及已立晋,又得雁门以北幽州节度管内合一十六州。乃以幽州为燕京,改天显十一年为会同元年,更其国号大辽。《五代史》列传
55 【臣等谨按】 《五代史》列传云,德光立三年,改元天显。又云,改天显十一年为会同元年,更其国曰大辽。注谓据耶律德光立晋高祖册文称:「唯天显九年,岁次丙申」,是岁乃晋天福元年。推而上之,得唐天成三年戊子为天显元年。又引《辽附录》,德光与唐明宗同年而立,为三年改元之证。今考《辽史·太祖纪》,天赞四年后即为天显元年,以是年二月壬辰改元,七月辛巳以后即皇后摄军国事。明年冬十一月壬戌,太宗即位,有司请改元,不许。其明年即书「三年」。十一年十一月丁酉,册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十三年十一月丙寅,改元会同。是月,晋献幽、蓟、瀛、莫、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蔚十六州。是年即书「会同元年」。是太宗以天显二年即位,并未改元,至十三年始改元会同也。按,辽纪干支与《五代史》注悉合,唯《辽史》以太祖丙戌为天显元年,《五代史》谓德光立三年改元天显,则以戊子为天显元年,故有十一年与十三年改元会同之异。至唐明宗之立,在辽太祖天显元年四月,计辽太宗之立,实后一年馀七月。盖宋时未见辽国史,止据传闻于中国者为言。如辽太祖年号,《五代史》皆略不书,其不能致详可知也。再考《辽史·太宗纪》,会同十年正月入汴,二月丁巳朔建国号大辽,改元大同。是辽灭晋始更国号,而欧阳修《五代史》则书更国号于会同元年之下。至会同十年改元,薛史、欧史皆不书,而书改晋国曰大辽国,与《辽史》皆不符,盖传闻异词耳。
56 【原】 安巴坚称帝,援立晋名,得其所割雁门以北幽州节度管内十六州。其地东北有卢龙塞,西北有居庸关,中国恃此以为限界。自十六州既割之后,河北尽属平地,无险可以拒守矣。《北边备对》。按:安巴坚,满洲语大理也,旧作阿保机,今译改。
57 【臣等谨按】 《辽史》,立晋者,辽太宗耶律德光,非太祖安巴坚。程大昌《北边备对》称太祖援立晋名,得所割地者,误也。【原】 天显十三年,以幽州为南京。《辽史·地理志》
58 【臣等谨按】 《辽史》本纪,升幽州为南京在改元会同之后,是年即书「会同元年」。《地理志》仍作「天显十三年」,非。
59 【增】 府曰幽都,军曰卢龙。开泰元年,落军额。统州六,县十一。《辽史·地理志》
60 【原】 开泰元年,改幽都府为析津府,蓟北县为析津县,幽都县为宛平县。《辽史·圣宗本纪》
61 【臣等谨按】 《辽史》,开泰元年改幽都县为宛平县,《纪》《志》相符。而《志》称宛平县本晋幽都县,《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则又谓唐建中元年朱滔立燕都县,石晋割地赂辽,辽改幽都县,统和二十二年改宛平,与《辽史》纪、传不符。
62 【原】 南京本幽州地,自晋割弃,建为南京,又为燕京析津府。置都总管府,节制马步军控鹤指挥使,都统军司,牛栏监军寨,石门详衮司,南北皮室司,猛伊喇司,并隶总管府,备御宋。《契丹志》。按:详衮,索伦语理事官也,旧作详稳。猛伊喇旧作猛拽剌。伊喇,满洲语黍也。今俱译改。
63 【原】 幽州宋为化外州,安东上都护府领羁縻州十四。《九域志》
64 【补】 宋太祖别置封椿库,常密谓近臣曰:「石晋苟利于己,割幽、蓟以赂辽,使一方之人独限境外,朕甚悯之。欲俟司库所藏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于辽,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即当尽此金帛,充其赎直。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会晏驾,不果。《太平治迹统类》
65 【增】 太平兴国四年六月,以将伐幽、蓟,遣发京东、河北诸州军储。庚申,帝复自将伐辽。庚午,次幽州城南,驻跸宝光寺。壬申,命节度使定国宋偓、河阳崔彦进、彰信刘遇、定武孟元哲四面分兵攻城,以潘美知幽州行府事。七月庚辰,知顺州刘廷素来降。壬午,知蓟州刘守恩来降。癸未,帝督诸军及辽大战于高梁河,败绩。甲申,班师。《宋史·太宗本纪》
66 【原】 永熙既下并州,欲乘胜收复蓟门,谘于众。参知政事赵昌言对曰:「自此取幽州,犹热鏊翻饼耳。」殿前都指挥使呼延赞争曰:「书生之言不足尽信,此饼难翻。」永熙竟趋幽燕,卷甲而还,卒如赞言。《麈史》
67 【增】 帝既灭汉,欲乘胜取幽蓟。诸将以师罢饷匮,不愿行。崔翰独曰:「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取之易。」帝意遂决。《续资治通鉴》
68 【原】 太宗皇帝自并门乘胜直趋幽燕,辽甘心沙漠遁矣。有锡里郎君裕悦者,请得五千骑以尝王师,不成,退处未晚。从之。乃骑持一帜,由间道邀我归路,周环往来,昼夜不绝。帝疑救兵大至,宵归定州。《王氏闻见近录》。按:锡里,满洲语选拔也,旧作「赦例」,今译改。裕悦,旧作「于越」,今对音译改。
69 【补】 太宗自并幸幽,乘辽无备。其主方猎,遁归牙帐,议弃燕蓟,以兵守松亭、虎北口而已。裕悦时为锡里郎君,请兵十万救幽州,人夜持两炬,朝举两旗,选精骑三万,从他道自官军南,席卷而北。又先以弱兵五十守幽州,望风遁去,我师遏之不得。及我师已退,或劝袭之。裕悦曰:「受命救燕蓟,已得之矣,不复争利。」《江氏杂志》
70 【朱昆田原按】 裕悦之救幽州,据王巩所记,止请得五千骑。若如江休复之言,既拥十万师,何用人持两炬两旗以为疑兵乎?未免自相矛盾矣。
71 【臣等谨按】 《辽史·百官志》,裕悦班百僚之上,位拟三公。锡里司掌皇族军政,而无郎君之官。南北院、著帐院及各司局郎君又皆无锡里之名。唯《太宗纪》有宗室锡里郎君之文,而与裕悦无涉。王巩称锡里郎君裕悦,江休复称裕悦为锡里郎君,皆误也。再考《辽史·耶律休格传》,乾亨元年,宋侵燕,南京被围。休格代希达将五院军往救,遇大敌于高梁河,与耶律色珍分左右翼败之。休格初为特哩衮,后拜裕悦,总南面军务。时宋人欲止儿啼,乃曰:「裕悦至矣。」宋人但闻裕悦之名,而不详其为官名。王氏、江氏之书辄误以裕悦为休格之名,至以为锡里郎君,则尤传闻之谬也。按:休格旧作「休哥」,今对音译改。希达,满洲语门帘也,旧作「奚底」。色珍,满洲语库也,旧作「斜轸」。特哩衮,蒙古语为首之谓也,旧作「惕隐」。今俱译改。
72 【增】 乾亨元年春三月,诏北院大王希达、伊实王萨哈等以兵戍燕。己丑,汉告宋兵入境。丁酉,耶律沙等与宋战于白马岭,不利,冀王迪里及图鲁卜部节度使都敏、黄皮室详衮唐古皆死之,士卒死伤甚众。夏六月,刘继元降宋,汉亡。宋主来侵。丁卯,北院大王希达、统军使萧托果、伊实王萨哈击之,战于沙河,失利。己巳,宋主围南京。秋七月癸未,耶律沙等及宋兵战于高梁河,少却,休格、色珍横击,大败之。宋主仅以身免,至涿州,窃乘驴车遁去。《辽史·景宗本纪》。按:伊实,唐古特语智慧也,旧作「乙室」。萨哈,满洲语小围也,旧作「撒合」。迪里,索伦语头目也,旧作「敌烈」。图鲁卜,蒙古语形势也,旧作「突吕不」。唐古,满州语百数也,旧作「唐筈」。萧托果旧作「萧讨古」。托果,蒙古语釜也。今俱译改。
73 【臣等谨按】 辽景宗乾亨元年己卯,当宋太宗之太平兴国四年。其秋七月高梁河之战,癸未、甲申,宋、辽二史干支悉合,唯涿州驴车之遁,《宋史》则讳而不书。
74 【增】 九月己卯,燕王韩匡嗣为都统,南府宰相耶律沙为监军,特里衮休格、南院大王色珍、权奚王穆济等各率所部兵南伐。冬十月乙丑,韩匡嗣与宋兵战于满城,败绩。辛未,太保舒苏与宋兵战于火山,败之。是冬驻跸南京。《辽史·景宗本纪》。按:穆济,满洲语大麦也,旧作「抹只」。舒苏,蒙古语高粱也,旧作「矧思」。今俱译改。
75 【增】 乾亨二年冬十月辛巳,将南伐。癸未,次南京。己亥,围瓦桥关。十一月庚午朔,宋兵夜袭营,图鲁卜部节度使萧干及四捷军详衮耶律赫德战却之。壬寅,休格败宋兵于瓦桥东,守将张师引兵出战,休格奋击败之。戊申,宋兵阵于水南,休格涉水击破之,追至莫州,杀伤甚众。己酉,宋兵复来,击之殆尽。丙辰,班师。乙丑,还次南京。十二月庚午朔,休格拜裕悦,大飨军士。同上。按:赫德,满洲语渣滓也,旧作「痕德」,今译改。
76 【原】 雍熙三年,诏曹彬将幽州行营前军马步水陆之师与潘美等北伐,败辽于固安,破涿州。又与米信破辽于新城,战于岐沟关,我师败绩。《东都事略》
77 【增】 统和元年春正月,以裕悦休格为南京留守,仍赐南面行营总管印绶,命罕都持送。休格下车,榜以谕燕民。壬午,涿州刺史安吉奏,宋筑城河北。诏留守裕悦休格挠之,勿令就功。《辽史·圣宗本纪》。按:罕都,满洲语稻也,旧作「恳笃」,今译改。
78 【增】 统和四年,宋复来侵。其将曹彬、米信出雄、易,取岐沟、涿州,陷固安置屯。时北南院奚部兵未至,休格力寡,不敢出战,设伏林莽,绝其粮道。曹彬等以粮道不继,退保白沟。月馀复至,休格以轻兵薄之,伺彼蓐食,击其离伍单出者,且战且却。由是南军自救不暇,结方阵堑地两边,而行军渴,乏井,漉淖而饮,四日始达于涿。闻太后军至,彬等冒雨而遁。太后益以锐卒追及之,众悉溃,追至易州。《辽史》列传
79 【补】 辽遣刘六符来求关南十县,其书谓太宗并汾之役,举无名之师,直抵燕蓟。王拱辰作报书云:「既交石岭之锋,遂有蓟门之役。」辽得报,继好如初。《宋仁宗实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