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杏林脉香 2014-07-29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在其基础上伴发的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和()中、重度异型增生则被视为癌前病变,CAG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诊治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热点。目前,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治疗主要是改善、缓解症状,如应用促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抗酸及抑酸剂等,尚无理想治疗方法。而应用中医药治疗CAG已成为医学界关注之焦点。笔者现就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CAG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CAG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郭氏认为,本病病程较长,以中老年人多见,属内伤疾患,究其发病之因,常有饮食不当,恣食生冷,嗜好烟酒、炙爝、厚味,以致湿热中阻,影响脾胃运化,湿遏热伏,气机不畅。柳氏等认为,该病多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七情所伤或脾胃素虚而致,反复发作,久病不愈而形成虚实夹杂、寒热互见的复杂证情。赵氏等认为,本病在病因方面与脾虚、寒湿、血瘀、气滞紧密相关,尤重情志和饮食2个因素,其病机有湿、滞、虚、瘀4个方面。马氏认为,CAG病因病机是在脾胃素虚的基础上,内外之邪乘虚而入,使脾胃的阴阳失调,升降失常形成一种虚实相兼,以虚为主,寒热错杂以及气滞血瘀,以不同程度存在于疾病全过程的慢性黏膜性胃病。朱氏认为,本病是以脾胃虚弱为本,热、湿、瘀为标的本虚标实之疾。热、湿、瘀是其病理产物,同时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伤及胃络。如此反复,终致因虚致实、因实致虚的寒热、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余绍源认为,其发病与脾胃肝()关系最为密切,以脾胃运化失常、脾胃虚弱为本,脾胃虚弱又以脾气虚、胃阴亏为多;而气滞血瘀则贯穿病程始终。该病的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气阴两虚为主,标实有血瘀、热毒等。

2.临床研究

2.1辨证分型

CAG患者因个人体质因素的差异、饮食及生活习惯之不同、外界环境的影响及病程时间长短之不同,在临床上可以表现不同的证型。根据近几年的关于CAG的文献,其辨证分型可归纳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络瘀阻、胃阴不足5型。虽通过辨证论治虽获得确切疗效,但可以看出各自参照和依据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的多样性,有些甚至未作参照,研究结果的说服力、可信度等方面难以令人满意,势必对后续研究造成一定影响。

2.2中药复方治疗

2.2.1健脾益气,和胃化痰为主

王氏用参芪康胃汤治疗 CAG 60,总有效率为88.33%。颜氏等运用健脾养胃汤治疗 CAG 40,有效率为92.50%。韩氏等用自拟益脾涤痰化瘀方治疗CAG 32,总有效率为71.88%。魏氏等用胃和汤加减治疗60,结果治愈27,显效30,无效3,总有效率为95.00%。王氏等应用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本病68,有效率为88.20,明显高于口服吗丁啉片的对照组(67.60)。罗氏等使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本病38,总有效率为92.10%。林氏等用具有益气和胃等功效中药为基础方,随症加减,治疗本病73,疗效确切。

2.2.2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为主

杨氏用乌梅丸改汤剂加减治疗CAG 78,有效率为89.7%。朱氏等应用已故名医林沛湘教授治疗CAG的经验方化裁:肝胃不和合四逆散:脾胃虚弱合四君子汤或异功散;脾胃湿热加蒲公英、黄芩;胃阴不足加玉竹、沙参;胃络瘀血加田七、蒲黄、赤芍。共治疗32,总有效率为90.63%。

2.2.3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主

练氏等应用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CAG,结果治疗组47,临床有效率(89.40)、胃镜病理学检查(腺体萎缩有效率为70.20,肠上皮化生有效率为62.10,异型增生有效率为58.30)和幽门螺杆菌检测疗效均优于胃复春片对照组。李氏用四逆散加减共治疗CAG 29,总有效率为96.60%。李氏等自拟清胃散治疗CAG 58,总有效率为87.93%。王氏等应用香苏饮和左金丸为基础方加味治疗CAG,有效率为90.10%。施氏以益脾和中汤治疗CAG 48,总有效率达为87.50%。王氏以加减四逆散为基础方,治疗CAG 34,总有效率为88.20%。高于口服猴菇菌、胃复春、维生素c、维酶素的对照组(61.30)

2.2.4益气养阴为主 刘氏采用孟河费氏七味胃阴汤加味为基本方,随症加减,共治疗CAG 50,有效率为92.00%。岑氏运用自拟养阴益胃汤治疗CAG 35,总有效率为88.50%。沈氏应用加味麦冬饮共治疗CAG 136,有效率为83.80%。

2.2.5温胃散寒,温经通脉为主

秦氏应用桂枝人参汤加减,共治疗CAG 35,有效率为88.60,对比服用吗丁啉片的对照组有效率(76.70)为优。王氏以黄芪建中汤化裁治疗 CAG 36,总有效率为86.1%。

以上学者均在治疗初期采取以某一治法为主的基础上,随症加减,而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未再进行变化。从微观角度来讲,胃黏膜是在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在进行一阶段治疗后,胃黏膜的形态必然会有变化,且患者的症状也必然会有一定的改善,所以,此时应再进行复查,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另外,大部分学者在研究中设置了对照组,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数据结果对比,取得近期满意疗效,CAG属于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的疾病,因此,要证明中医药治疗CAG的优势与确切疗效,做到随诊或随访是十分必要的。

2.3其他治疗方法

王氏采用猕桃丸治疗60,总有效率83.30%。卢氏等采用针药结合方法,针刺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肝胃气滞者加行间;瘀阻胃络者加血海;胃阴亏虚者加太溪:脾胃虚寒加脾俞、胃俞。以衍化四君子汤加减,疗效满意。周氏应用针药并用方法治疗CAG 51,以中药胃萎方,健脾益气行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同时针刺夹脊穴,总有效率为92.16%。3展望

随着医学界对cAG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已经显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优势,我们应不断地进行总结与完善。临床上通过中医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常常可获得满意效果,并且治疗方法灵活多面,还可采用针灸等方法治疗,同样疗效确切。同时,从其他治疗方法中可以看出,部分学者已经从临床药理研究中获得启示,逐步开始采用食疗方法治疗CAG。相信随着对CAG研究的不断深入,会出现更多人性化的治疗方法。但目前中医药对于cAG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①在临床观察中,对于CAG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价没有参照统一标准,势必对后续研究造成负面影响;②在治疗方面,虽然初期强调辨证论治,但存在治疗过程中一成不变的使用同一方剂的情况,患者的病情在发展变化,而立法处方未做变动,没有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③在疗程结束后,没有做到随访或随诊,近期治疗效果虽然明确肯定,但远期疗效如何并未有报道。

中医药要走向世界,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与国际标准相接轨。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①今后在临床观察中必须参照规范统一的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和统一的分级量化疗效标准,如应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参照标准,使观察数据结果有效、权威、可信度高;②在治疗方面,因为胃黏膜存在自我更新周期,所以,治疗初期进行辨证论治、立法处方,并经一定阶段治疗后,应再行胃镜检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变化,与前一治疗阶段进行对比,同时进行四诊合参,在原方基础上进行加减,即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前提下,结合不同阶段胃镜下胃黏膜的形态变化,逐步形成一种分期、阶段性治疗方案;③应做到在治疗结束后的随访或随诊,观察远期疗效是否巩固,是否存在复发、加重或癌变等情况,应有相关的报道;④实验研究方面的报道较少,应在中医药治疗CAG方面进行大量实验研究,结合国际标准,采取多中心、随机、双盲的研究方法,提高实验设计及其结果的可信程度,对临床药物应用起到指导作用。

备注(以上学者及参考文献):

[1]郭德忠.自拟胃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2,20(6):36-37.

[2]柳惹明,霍丽东,张敏.益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8[J].陕西中医,2003,24(10):904.

[3]赵凌杰,柳凤兰.浅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治特点[J].四川中医,2002,20(5):16-17.

[4]马兰.张子俊名老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J].陕西中医,2005,26(9):944-945.

[5]周秉舵.朱生操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l(2):19-21.

[6]赵霞.余绍源教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四川中医,2004,22(4):1-2.

[7]刘西峰,白丽萍.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6[J].陕西中医,2004,25(1):8-9.

[8]周惠卿.自拟养胃汤加昧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J].四川中医,2006,24(10):62.

[9]陈国治,林惠卿,陈国平.“芪棱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5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5,26(7):27-28.

[10]刘现民.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2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7,15(23):36.

[11]王文凡.参芪康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0[J].新中医,2005,37(1):74-75.

[12]颜勤,王敏.健脾养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J].陕西中医,2003,24(1):3-4.

[13]韩吉,章谙鸣.“益脾涤痰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2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6,27(9):34-35.

[14]魏兴,魏晓华.胃和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0[J].陕西中医,2006,27(1):38-39.

[15]王万卿,王岩,王晟.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6,24(8):60.

[16]罗远汉,李平.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8[J].吉林中医药,2007,27(8):28-29.

[17]林盛毅,周锴,虞华珍.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73l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7(1):15-16.

[18]杨扩美.乌梅丸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78[J].陕西中医,2004,25(1):6-7.

[19]朱永苹,林寿宁,黄适.安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2例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0):1030-1031.

[20]练慧,张正和.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7[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5):27-28.

[21]李朝晖.四逆散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29[J].陕西中医,2002,22(8):726-727.

[22]李忠军,李杰.自拟清胃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8[J].中国民间医学,200719(8):644.

[23]王少旭,郭为民.香苏饮和左金丸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3[J].陕西中医,2002,23(7):59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