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寂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垂死的病人,为了活命,找了很多大夫,都治不好。一天,从外面来了一位老和尚,法号卫计,卫计和尚说,施主造化,跟我去者,可保不死。病人大喜,遂随之去,路上问和尚:早就听说佛家“圆寂”可以自主控制生死,求大师教我…老和尚转头骂道,圆寂有个屁用,我送你去三级医院,你只要不出院,我就保你不死。 这话自有深意。原来是卫计委刚刚下发了一个“二、三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标准” 征求意见稿,将患者死亡率跟医院的服务质量挂钩↓↓ 「死亡率」一旦超过这个标准,就证明这家医院的服务质量存在问题,看来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医生今后要在如何挑病人上下一番功夫了。 挑病人的情况将雪上加霜 挑病人,是困扰中国医生多年的痼疾。治病救人本应一视同仁,但迫于“药占比”、“医保”、“病床轮转率”这三座大山的压力,导致医生们有时不得不“顾全大局”,这种情况在二、三级医院尤其突出,医生患者皆苦,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如今,三座大山变成了四座,挑病人的情况无疑将雪上加霜,这方面已经有前车之鉴。 前车之鉴 美国纽约州和欧洲都曾对接受心脏搭桥手术病人的死亡率进行统计并公布,以便让公众在选择心脏科医生时有一个参考,这本是好意,却办了坏事:原因是心脏科医生为了降低死亡率,开始拒绝为那些病况最严重的病人动手术,结果却导致了更多病人的死亡。区区一个参考指标就酿成这样的悲剧,联系当下中国的医疗环境,如果死亡率变成硬指标,今后中国的医疗环境将变成什么样? 政策的技术漏洞 我们知道,欧美使用的「死亡率」是针对特定疾病或特定诊疗技术进行统计得出的。因此,临床的确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反观卫计委公布的死亡率,完全罔顾时间、地域、病种、疗法、病情阶段等要素,而是简单粗暴地告诉你二级医院的死亡率标准应该是多少,三级医院死亡率标准应该是多少…试问不同的两家三甲医院,它们的规模,科室设置,收治的病种,病人的情况能一样吗?如此多的变量不确定,这个「死亡率」究竟怎么算出来的?这不是玩闹呢吗?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一刀切“+”拍脑门“的脑残组合拳?! 一刀切+拍脑门的恶果 试想一下那时候的疯狂场面,各医疗单位为了“死“得合规,必用四大昏招: 1、避重就轻,挑选病人; 2、篡改死期,避免超标。 3、劝说病患,临终出院。 4、多收猛收,冲稀死例。 马哥观点 这是我们亲眼见证的,继“九不准“、“红包协议“、“取消公立特需门诊”之后又一奇葩政策。有这样的政策,医患矛盾恐怕还会进一步激化,江湖不知又要有多少刀光血影的厮杀… 老和尚念歪了经,还可以香火不断、高枕无忧。我们这群善男信女却再也坐不住了,我们要把他的头当木鱼敲,让他清醒,让他为我们办事,让他赶紧“一本正经”起来,别等到无经可念,大家一起上西天。 来自:光动力技术 如果喜欢本篇文章,请点击右上角的“三个点”分享到朋友圈,还有下方的“赞”o(∩_∩)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