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未来城市化挑战是换挡或尾声?

 谁清斋 2014-07-30


(文 / 夏泉)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其实只是摆脱了经典意义上的工业化进程,其中的产业转型,与其说是按照梯度转移或是产需转移来完成的,还不如说是按照粗放式“入城运动”来重新布局的。其中,还充满了外科手术式的国企改制,与并无科学规划与合理的产业布局所导致的强行转变。

这种城市化,实际上只是一种“数量城市化”与“堆砌城市化”,其城市经济在其中的市场化生长是并不充分的。这就造成了城市人口的拥挤,与大城市病的积蓄,以及整个经济中的消费购买力严重不足,城市生活以及社会公平正义严重倾斜。更有甚者,粗放式城市化还带来了并非少数的城市功能失调的人为板块化。在这些所谓的城市新区中,几乎没有像样的城市功能。而且,这些新城区中即使住满了新增入城人口,其城市功能服务业水平大都处于初始状态。更为荒诞的是,凭借长官意志与政绩需要,城市化还带来了许多季节性空城,比如一到放假,就成一座空城的所谓大学城与工业园区。

其实,现在再来批评这些粗放式城市化的“杰作”,已没有了意义。现在的问题不是再面对过去的毛躁与急功近利,发出没完没了的丧气。现在我们的问题是,到底中国经历了粗放式城市化之后,其城市化进程还能不能继续演进?这里是说的继续城市化进程,但同时终止粗放式野蛮生长。

虽然农村大部分主要劳动力已经转移至城市,但其中尚有一个分布结构问题。大城市中的入城劳动力主要还是季节性的,它们既分布于大型工业、加工业、建筑工地,同时,也布满了门类繁多的城市服务业。而定居下来的部分,大部已经转移成了城市居民,而并非入城劳动力。中小城市仍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之主力军的主要蛰伏地,其实,它们只有在这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因为,这里的工业、加工业、城乡商品流通业以及城乡物流货运业,在基础雄厚的物源天资的支撑下游刃有余。这种状况使粗放式城市化在名义上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关,实际上,这种城市化的功能生长与资源占用,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的关联性并不明显。这也就是说,以往的城市化与农民进城定居真正有关的人口数量,远远低于入城总人口。农民大军中的主力军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其实现在仅走到了入城进程的半道上。

大城市膨胀之后的功能紊乱与拥挤不堪,其实并不能证明入城人数的巨大,这些拥挤在大城市中的不稳定人口所享有的城市平均功能水平,早已不断下降到难以为继的水平之下。他们其实只是没有配套所赖以生存的城市功能的“计划外”流动人口,而不是已入城定居人口,虽然,在定居人口中仍有数量不菲的部分也是人口数量与城市功能不匹配的低劣生存状态。这些不堪状况只能证明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城市功能的崩溃,已经是火烧眉毛顾眼前的状态,大城市病已经是中国城市化所面临的一大焦点问题。

未来,在中国大城市中,欠账太多的城市功能配套领域,产城融合修规领域,刚性需求的城市化建设领域与仍徘徊在流动人口状态的巨大人口的城市定居所需的配套建设领域,城市商业现代化领域,城市服务业领域,健康与保障业的城市功能建设领域等,都将获得再发展的持续而强劲机会,而这也是未来城市化的一大增长引擎。

在此基础之上,中小城镇城市功能的配套建设领域,商业流通现代化建设领域,城镇服务业领域,加工业配套建设领域,医疗保障城市功能建设领域,刚需住房改善的建设领域,生态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建设领域、观光旅游业建设领域等,都将酝酿无限的机会,而这正是未来城市化进程中的最大、最为持久的增长发动机。

显然,目前所经过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尚未释放出它的潜能中最为高潮的峰值,而过去的粗放式除了作为经验教训之外,还能作为未来城市化的基础,虽然这个基础既不牢固,也不光彩,但是,没有一个光彩的社会不是建立在泥淖之上的。

我们不必为我们现在的难堪而过于悲哀,从长程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已有的城市化只是其孩提时代的一次未经深思熟虑的莽撞。尽管它有无数的瑕疵,但是,通过认真而坦诚的换挡,中国城市化具有走向光明的潜能,就看我们能否少一些以往的自欺谎言,以及我们市井中从来不缺的疯狂与贪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