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促使公共政策引人向善的市场性手段论析(3)

 文痞加牛皮 2014-07-30

  市场性手段是公共政策的重要工具。公共政策并非单一地以强制力为后盾、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干预目标群体的行为,事实上,它有一套丰富的工具可供选择使用。按照每种工具中政府干预的强度不同,政策工具包括强制性工具、自愿性工具和混合性工具,其中,市场性手段是最为典型、应用最广泛的自愿性工具,可以有效解决诸如控制污染物排放、分配公共资源等问题。政府利用市场性手段引人向善,关键是制定和执行鼓励善行的公共政策。例如,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指导定价、政府购买等政策,对那些针对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的企业、社会组织与个人提供保证,通过公共政策力量的适度倾斜,保证其盈利水平和竞争能力,从而吸引更多人与资本参与善行活动。

  公共政策引人向善的市场性手段契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势

  之所以倡导和强调要以市场性手段来实现公共政策引人向善的功能,重要原因便在于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大势的高度契合性。

  道德波动与市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市场观念和市场机制不断深入人心,逐渐突破经济活动边界而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发挥作用。于是,市场观念和市场机制日益成为制约人们价值取向和行为倾向的一股主导性力量,甚至开始广泛地充当社会规范,成为人际交往中的“游戏规则”,进而对社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产生实质性影响—既包括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诸如自由平等、自愿协商、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互惠合作、守诺诚信等意识的增强及相应规则的确立,毋庸置疑是积极的,是有利于社会整体道德标准和个体道德水平提升的。

  然而,市场观念和市场机制的消极影响及其引发的道德失范问题亦不容忽视:平等协商的市场规则,致使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迅速膨胀;自由交换的市场规则,致使拜金主义、唯利是图死灰复燃,甚至本不该流入交换领域的职位、权力、美色等都成为交易对象;“无利不起早”的营利意识,致使自私冷漠、麻木不仁、见死不救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坑蒙拐骗、尔虞我诈、制假贩假,信奉道德虚无主义,价值观混乱,荣辱不辨,善恶不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要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市场观念和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规避市场观念和市场机制的消极作用。

  解决道德失范问题需要而且能够靠市场性手段来解决。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市场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市场观念和市场机制将进一步向经济社会生活拓展与深化。在此形势下,要激发市场经济为道德建设带来的正能量,直面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造成的负面冲击,就应顺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大趋势,充分挖掘和利用市场性手段,借助市场机制自身的力量,通过公共政策的有效规范与调节,引导人心向善。

  以市场性手段引人向善更符合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经济活动是人们参与公共生活的基本内容,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因此,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在很大程度甚至从根本上取决于经济活动的规则。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入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市场规则成为人们活动的基本情境与行为选择的基本制约力量,市场机制成为人们处理彼此间利益关系的基本制度框架,市场手段成为人们追求与实现利益的基本方式。市场手段由于具有公开、平等、自愿、协商等特质而具备使交易各方多赢的禀赋,带来多赢结果而不是零和博弈。

  利用市场手段调节利益关系,解决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更有可能实现一种良性循环:社会成员在主观上为了增进个人利益时,客观上维护了他人利益及社会整体利益;在主观上为了维护他人利益及社会整体利益时,客观上也能增进自身利益—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式人际关系的要旨所在,是广泛激发社会成员善念和善行的一大源泉,它在本质上与市场精神具有高度一致性。

[责任编辑:康慧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