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零捌零:秘迹图考策划:陈书娣 编辑:黄利粉 陈晶晶 2014.07.29 ![]() ![]() 北京时代美术馆于2014年7月12日至8月10日推出“旋构塔·2014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黄洋的作品作为“从戾场到立场——青年人的主体构建”的一部分进行展出。此次展出作品《秘迹图考》,包括3件视频影像、2件水墨拓片和13件版画作品。本幅为《木刻三十六景之狂扫云烟》,纸本木刻版画,60cm×45cm,创作于2013年。 ![]() 黄洋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喜欢看各种报刊杂志里面的刊头、题花,以及日本漫画等。这些具有黑白分明、简约雅致版画风格的图画,成为他最早的艺术启蒙。到了初中,黄洋正式学画,一位擅长连环画和黑白画的老师教会了他直接把生活速写加工成黑白装饰画的技巧。此幅为《木刻三十六景之东方雨炭》,纸本木刻版画,60cm×45cm,创作于2013年。 ![]() 等到上了高中,他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在用版画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生活。十七、八岁的时候,他刻出了第一张木刻,但总觉得过程并不理想。原来,他并不满足于版画只是黑白画稿制作出来的复制品,相反地,他对当时蜚声国内的“四方工作室”四位艺术家独特的版画实践却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此幅为《木刻三十六景之焚书废卷》,纸本木刻版画,60cm×45cm,创作于2013年。 ![]() 为了了解这几位艺术家对版画的理解,他考到了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本科毕业设计,黄洋和当时学动画的朋友一起,创作了一部木刻动画《采薇》。虽然片子不到十分钟,但黄洋却刻了好几千张木刻,超强的工作量使他不得不静下心来想想版画到底是什么。此幅为《木刻三十六景之风入枯山》,纸本木刻版画,60cm×45cm,创作于2012年。 ![]() 于是,他开始有意识的进行版画实验,将作品与文本联系起来,提出了“艺术即写作”的创作理念。《“赤比”考》这件作品是他有意识地运用木刻板与大规模藏书的相似性所做的版画实验,延续了版画、影像、装置三者结合的创作思路。此幅为《木刻三十六景之龙涎溯洄》,纸本木刻版画,60cm×45cm,创作于2012年。 ![]() 黄洋认为通过明确的艺术理念创作出来的作品,太理性也太规范化了。近年来,他开始重视创作中的不确定状态和不设前提的即兴发挥。他喜欢民国时期的木刻家作品,特别是李桦、黄新波、陈烟桥等。这些木刻家的独立意识特别强,做出的作品充满了活力,显示了木刻作为当时的新兴艺术那种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此幅为《木刻三十六景之卓然破势》,纸本木刻版画,60cm×45cm,创作于2014年。 ![]() 他最理想的创作状态是白天在工作室劳作,晚上读书思考,周末与朋友聊天并碰撞出思想花火,继而促进新作品的产生。他的创作不是刻板的复制品,而是以版画概念为立足点,经过缜密的思考和大量的手工参与,发展出品类不同的作品形态。此幅为《木刻三十六景之旷荡幽居》,纸本木刻版画,60cm×45cm,创作于2013年。 ![]() 他为作品提供了两个版本,一是带有版数的“分享流通”版,二是没有版数但注明参展名称的“学术定制”版。两者除了在画面、材料等有所不同外,均由他来进行纯手工制作,因此与其它借助版画技师之手或半机械化生产出的传统版画作品是有所区别的。此幅为《木刻三十六景之岩穴之士》,纸本木刻版画,60cm×45cm,创作于2014年。 ![]() ![]() ![]() ![]() 黄洋把自己的思考“移植”到父亲身上,利用旅途中拍摄的照片剪辑成三段蒙太奇影像,分别对应“裂日”、“众妙之门”和“沉月”这三件纸上作品。由于这几件纸上作品是从实物上拓下来的“物证”,也就增强了故事中神话部分的严肃性。此幅为“秘迹图考’时代美术馆布展现场。 ![]() 在第一段影像中,他的父亲看上去就像一位沉迷于田野调查的考古学教授。这位“黄教授”由一件象征“日神崇拜”的太阳图腾拓片引发联想,开启了他关于“碎裂图像学”的理论写作。此幅为《“秘迹图考”之故事(一)》,视频影像,3分29秒,2013年。 ![]() 在第二段影像中,“黄教授”隐居在山中小屋潜心治学,由于受到山石肌理的启示而陷入一种永无止境的沉思状态。超负荷的脑力劳动使他一睡不醒,甚至连他每日必经的土门,也因时间的流逝而永久封闭。教授的小屋变成了一座与世隔绝、拥有独立时空秩序的古墓。此幅为《“秘迹图考”之“众妙之门”》,纸本版画,240cm×132cm,创作于2014年。 ![]() 在第三段影像中,“黄教授”被月光唤醒,发现自己身处废墟,正想着如何恢复正常生活,却目睹了月球急速撞向地球的奇景。而另外十二幅《木刻三十六景》系列木刻作品,则是他“以刀代笔”的结果,体现了封闭木刻创作与“黄教授”长期伏案写作的相似性,剧中人神秘的写作状态,在现实中也被黄洋以木刻的方式体验到了。此幅为《“秘迹图考”之故事(二)》,视频影像,3分12秒,2013年。 黄洋是幸福的,他从小就明确了自己的路,并且一路坚定的走过来。艺术是需要天分的,幼时的兴趣成了他最好的老师。在我们还懵懂无知的幼儿园,他就开始接触到或许在将来会持续终生的版画艺术。那时候的他,只是单纯的喜欢看各种报刊杂志里面的刊头和题花。它们都有着鲜明的版画风格。 稍大点学习画画时,老师擅长连环画和黑白画,教会了他直接把生活速写加工成黑白装饰画的技巧,这成为了他日后创作风格以黑白为主的基调。真正意识到版画是在黄洋的高中,他做出了人生的第一张木刻,却陷入了思考:难道版画就是严格依照黑白画稿制作出来的复制品吗? 黄洋是幸福的,他从小就明确了自己的路,并且一路坚定的走过来。艺术是需要天分的,幼时的兴趣成了他最好的老师。在我们还懵懂无知的幼儿园,他就开始接触到或许在将来会持续终生的版画艺术。那时候的他,只是单纯的喜欢看各种报刊杂志里面的刊头和题花。它们都有着鲜明的版画风格。 稍大点学习画画时,老师擅长连环画和黑白画,教会了他直接把生活速写加工成黑白装饰画的技巧,这成为了他日后创作风格以黑白为主的基调。真正意识到版画是在黄洋的高中,他做出了人生的第一张木刻,却陷入了思考:难道版画就是严格依照黑白画稿制作出来的复制品吗? 艺术需要沉思,黄洋刚好具备这一特质。他思考版画的可能性,摸索版画艺术创新的路。他思考作品与文本的联系性,有意识地运用木刻板与大规模藏书的相似性进行版画实验;他思考斑驳墙壁残存的壁画和历史存留的生活遗迹,运用丰富的想象将实物的拓片当成“未知文物”的替身,创作出《秘迹图考》。 黄洋是痛苦的,个人经济状况成了他目前最大的压力。他无法寄希望于作品带来的收入,而是将精力全部放到探索版画转变的可能性上面。也正因为如此,不停的思考让他自然而然就从传统版画中走了出来,去做影像、装置、设计、插图等等,不知不觉踏入了当代艺术的领地。黄洋是睿智的,他坚持自己的艺术但并不偏执。艺术创作需要经济基础,曲线救国才能走得更远。如果连温饱都没有着落,所谓的坚持就只是一句笑话。于是他一边在美院自由讨论的氛围中解答困惑,一边利用攻读博士学位得来的学术研究能力谋得一份职业,好让创作能抛开功利化的考虑而保持较高的美学品质。 他的创作还在继续,他的作品也在不断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对他来说,艺术家的思想只不过是一种创作的动机或作品的结构方式,真正的思想是观众与作品对话的结果。黄洋的最新作品于2014年7月12日至8月10日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展出。本策划由腾讯文化独家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
|
来自: 我爱祖国爱人民 > 《 当 代 艺 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