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耻且格”的范例

 文摸道 2014-07-30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这一段文字,一般都把它看作是孔子人生境界的描述,并将之作为个人修养的标本供我们揣摩、参悟。因此,解读的重点一般都放在这些不同的人生境界具体是怎么回事,对于当下的我们而言,又该如何达到孔子那样的人生境界。


如果单单是针对孔子的这句话而言,这样的解读也没什么不好。但如果是在《论语·为政》篇中,仅作如此解读,就会有一个如影随形的问题呈现出来——由大政方针的论述突然转入个人修养的描写,这一篇的文意自此便硬生生地断裂开来!


这就好比一块美玉,中间却有一道歪歪扭扭的裂痕,让人看着是那样的扎眼!


因此,我就有了一个疑问,即便《论语》是部语录体著作吧,其前言后语之间,真就没有半点关联吗?


为了找到这种关联,我又把前面几章的文意好好地梳理了一番:


《为政》篇先是说,为政应当以德,即执政者应当严格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为政,只有这样,老百姓也才会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至胡作非为。


然后又说,之所以会有这种“众星共之”的效应,是因为人们普遍具有追求生活“无邪”的真诚愿望。


最后又以两种截然不同的为政方式说明,只有让人们遵循客观规律的指引,通过凝聚社会共识来实现社会的治理,才能让民众的言行自觉、主动地归于正途。


总而言之,孔门的为政思想,其关注的焦点,并不是执政者一时的政绩,而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具体的境况;或者说,其终极目标并不是社会表面上的“齐”,而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君子”,从而实现整个社会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齐”。


至此,有一个问题就会很自然地浮现出来:这样的为政理想,有没有可能实现呢?


因此,我就想,孔子的这段自我描述,或许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它以孔子的人生轨迹为例说明,只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每一个人都完全可能做到“有耻且格”,从而实现人人成就“君子”的社会!


不过,这其中,还有一个理解上的障碍,来自于“有耻且格”的解读。


在过往的理解中,“有耻且格”有很多种不同的解读,但归纳起来,无非是因为受执政者的影响,让民众产生不按执政者的领导说话做事便是耻辱的心理,于是就都按照执政者的要求调整了自己的言行。


显然,在这样的理解中,民众始终都只是个依赖于执政者的孩子,说得难听一点,就是《论语》中常常提及的“小人”,并没有成长为自立、自强的“君子”!这样表面光鲜的为政之绩,是孔门孜孜以求的吗?


所以,这还是一个前文提到过的“为政为谁”的问题。如果为的是执政者,这样的政绩就很好;如果为的是民众,这样的政绩就很差!


而依前文所述,孔门所说的“为政”确是为广大民众着想的。因此,“有耻且格”的理解就应该摒弃这种为执政者代言的立场,转而循着为民众设想的思路来进行。


如果从民众的立场出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结果就应当是:民众产生有违客观规律,有违社会共识便是耻辱的意识,于是都自觉、主动地走了正道——这才是真正的“有耻且格”!


因此,所谓“耻”,其实质就是一种辨识能力,自己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当为,什么是不当为;所谓“格”,其实质就是如树木的枝条一样,自然、茁壮地生长,而相互之间又是那样的和谐、有序,就好像有一个无形的园艺大师在管理着一切。


这样的“有耻且格”,其实质就是一段“君子”的基因,一粒“圣贤”的种子;这样“有耻且格”的人,并不一定都能成长为“圣贤”,但他们都在向着“圣贤”的目标努力,都在为社会的进步奉献自己,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君子”;这样“有耻且格”的社会,正是人人成就“君子”的理想社会!


因此,如果仍然以树木的枝条来比喻的话,“有耻且格”的人可能只是一个芽苞,或是初展新叶的嫩梢,或是完成生长的茎条,或是再抽新梢的老茎,或是开花挂果的母枝,或是枝桠丰满的主枝……他们共同组成了一株和谐、有序、生机勃勃的人类社会大树!因为,与“免而无耻”的人比较起来,他们都有着自发的、健康成长的生命力,而不是被操纵的傀儡!


如果再换一种说法的话,这样“有耻且格”的人不正是孔子所述的“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吗?


所以我说,孔子的这一人生轨迹,正是“有耻且格”范例!它紧承上一章的文意,以孔子的切身感受向我们说明,“有耻且格”的人具体会有怎样的表现——可能只是“志于学”,也可能是“立”,也可能是“不惑”,也可能是“知天命”,也可能是“耳顺”,也可能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但不管是哪一种表现,处于哪一种阶段,“有耻且格”都意味着正确的价值观,以及自主成长的生命力!


这样一来,前文所述的问题——孔门的为政理想,有没有可能实现?也就有了很好的回答:既然“有耻且格”是这么回事,那它其实是不难做到的,因此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如树木一样自然地发芽、生长,我们的社会就不难成长为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参天大树!


这样看来,《为政》篇的文意至此仍然是一贯而通的——它仍然紧扣“为政以德”这一主题,具体描述了“为政以德”落实到人,应该是怎样的情况。


因此,孔子这一人生轨迹的真正意蕴应在于:“有耻且格”范例,“为政以德”的标本。


       

标签:论语,洗洗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