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去四川德阳市下面的中江县采访,午饭时我说想吃面条了,接待我们的县委宣传部领导说这可说到点上了,我们这里的中江挂面远近驰名,正好你可以品尝。以前我曾经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过报道,没想到我们来的地方正是出产中江挂面的产地,太好了。我马上提出修改行程,下午就去拍摄中江挂面。县委的同志说要想拍摄中江挂面,现在去没有,他们只有早晨晾面你才看得到。 第二天我们天未亮就从县城出发,行走了一个来小时,来到杰兴镇觉慧村,只见路边村庄里竖立着晾面架,马上停车去拍摄。院坝里,老少家人一同搭面、抻面、分面。随便推开哪户人家,都能看到妇女和面忙碌的身影。与当地村民聊天,他们说这里做挂面的历史已有200多年,全村80多户都在做挂面,年产700余吨,靠销售挂面,村民已经走上了富裕之路。 在这里我真的知道了什么是挂面!那5、6米长的面条真的是挂出来的。这样一根手工制作的面条,可以拉伸到数米长,不仅不会断裂,而且粗细均匀、细如发丝,让人看了十分惊奇。每当晒面时,就会看到村里的男女老少搭起特制的梯子,像踩高跷一样在架子上劳作。 中江挂面源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面条细如头发丝,洁白空心,光滑柔韧,风味独特,回锅如新。中江挂面以其独特的工艺和极佳的口感深受人们欢迎。中江挂面面条虽小,但是却要受温度、光线、水源的影响,前前后后有18道工序之多,制作工艺很复杂,要经过和面、划条、盘条、发酵、抻大条、抻小条、上竹、扑粉、晒面等18道传统手工工序的“磨练”。如今,中江挂面的制作工艺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中江乡下,家家户户均以制面为生。手工制面早已成为这里的一张名片,人们亲切地称它为“挂面村”。 每年小雪节气过后,如丝一般的手工面便会出现在村民的房前屋顶,阳光照射下,犹如瀑布一般。劳作的村民纷纷置身在轻盈如流水的银色线条间拉杆晒面,手舞竹竿分面过程如挥指弹琴,抻面过程似舒缓优雅的舞蹈……我们去的季节晚了,如果是3月份,满地金黄油菜花配着一排排雪白如丝的挂面架,那该是多美的画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