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工记丨中江手工挂面:心口相传的千年技艺

 田园牧韵 2016-02-14

▲中江手工挂面 摄影_李天瑞


中江手工挂面(又称“中江手工空心面”),自宋起源,明清行销各地,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据民国1931年版《中江县志》记载:“中江挂面,色白味甘,食之柔滑,细而中空,堪称洁、白、净、干、细五绝……”

▲晒面


正月,四川盆地常常继续着阴雨连绵的天气。偶尔的阳光,让人们有了过节般的幸福。而对于中江杰兴镇觉慧村民们,这一月的阳光更是弥足珍贵。因为,世代传承的经验告诉他们,对于手工做面而言,此时的温度和阳光才是最好的。
一脉千年的承袭丨最纯净朴实的艺术

▲中江挂面晒面场景


觉慧村前“凯江”河水悠悠流过,阳光下泛起的粼粼波纹,如同村中老年人皱褶的皮肤。刘光初,是村里最出名的老人,年近90,村里人做面的手艺都是他手口传授。寻老师傅未遇,听陪同人员介绍:“觉慧村的面是打南宋绍兴年间就有了,在清朝那可是贡品,算来也有千多年的历史了.....。”

▲钟师傅夫妇


“师傅12岁学艺,做了一辈子的面,现在做不动了,儿子还在做。我今年也50多了,不到20就跟着师傅学艺,也30多个年头。”作为刘老得意门生的钟师傅告诉大家。“做面可是门靠天吃饭的手艺活。看着一年时间长,可适合做面的时间就只有半年,即上一年的中秋后到第二年的3、4月。其中,正月里才是最好的时节,无论温度、湿度和阳光都是最好的。”
夙兴夜寐的繁复丨自然之物的交流之道

一年里留给手工制面的时间虽不长,但觉慧村民们依旧坚持着和面、划条、盘条、发酵、抻大条、抻小条、上竹、扑粉、晒面等18道传统手工工序,其间还有70多道小工序。整个过程常常需要持续17、18个小时。
“和面”是最讲究经验与悟性的:师傅们往往选择晴朗的午后,凭着经验,根据湿度和温度,往小麦面粉里加入盐水,使蛋白分子阵列变得紧密,反复揉压,增加弹性。

“发酵”是手工面制作的关键:面粉在酵母菌作用下产生大量蜂巢般的气泡,使得面条上布满微孔。故而才有了“手工空心面”之称。时间与反复,是这一环中最重要的因素。等待从傍晚到深夜,先前盘好的条才发酵完成。其后几乎所有的工序里,发酵都将反复进行。于此,面条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舒展,不仅口感柔软而细腻,更方便在煮制调味过程中裹挟汤汁。这也正是中江手工空心挂面的魅力所在:素食,面回甘,简朴果腹;汤食,面又可衬托出任何食材,容纳万千滋味。


心口相传的流变丨敬畏天地自然的智慧
冬日晴朗的清晨,趁阳光还未穿透云层,劳作一晚的师傅们,踩着自制的木梯将一帘帘面送上4、5米的高架。背山面水的古老村落,蓝天下,风带麦香,阳光中,银丝倾泻。难怪美食的前世是风景如画,而画中之魂是这些朴素而伟大的劳动人民。
勤劳朴实的农村人,一方土地就是他们的画室。他们用手用心,把普通的生活做成了艺术。中国人自古以来以“天”为至高无上之存在,讲究心存敬畏,奉天顺德,那些极致的美好总是由人做,靠天成。觉慧村村民仍旧倚靠着千年传承的手艺,敬畏着时间的法则,仰仗老天爷的恩赐,在觉慧村这一方土地上,幕天席地,面为弦,劳作歌,祖祖辈辈,沿袭至今,生生不息。
2007年,“中江手工挂面工艺”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天分享一份与世间美好的相遇,做最好的非遗生活美学谈资。微信公众号搜索:非遗公园(feiyipark)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