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文渊先生真太极金论

 心源居 2014-07-31
 
 
钟文渊先生真太极金论
纵横太极钟文渊先生论点摘要


◎序言
一、师承林久惟先生。
二、初学喜用力推手,渐无敌手,但没把握散打。
三、第四年改用「不用力」推手,不得要领,不敢再推。
四、六年间,专心练拳架。
五、第十年,灵感闪过,胸腔变宽,体重由瘦弱至正常,「开始入门」。
六、一个月变化期后,可高架不用力推手,立於不败之地,但无法推人。
七、兼习鹤拳,但推手开始用力,决定放弃。
八、专心练拳架,几年后,圈变小,渐渐懂劲。
九、开始教拳。

 
◎第一篇 选择


1.1 练太极的选择


一、拳架为主,推手为副:以讨论拳架为主,并非针对招式讨论用法,而是研究「整体性」。 弄懂整体配合和招式流动,细细的练三年。了解内部肌肉的运作模式,进一步放松内部的肌肉。


二、六年内完成太极柔体,再继续太极刚体。


1.2 真正的功夫


一、养生保健的功能。二、易筋换骨,改变身体结构。三、保护身体,复原力好。四、锻练「骨骼贯串、能量涌出」的强大爆发力。五、太极功夫从「站桩」开始、基础功夫、拳架修练、推手的应用。六、没有十年,难有所成。

◎第二篇 初探


2.1 太极站桩


一、站桩是「立禅」,也是「太极静立球体」的练习。


二、站桩姿势不宜过低,膝盖的铅垂线不宜超过脚大拇指。


三、拳架是一种滚动的球体练习。


四、站桩要达到「全身一致,骨骼撤散」的「柔体」境界。


五、站桩时,脚的重心要落於涌泉穴。站桩是耐心毅力的磨练。


六、站桩可加速人体新陈代谢、排毒、加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强化身体。


七、自在门学员每日必修。


八、初学站桩就是「把全身肌肉放松」,之后「骨骼的感觉」就会慢慢出来。


九、全身重量灌注在涌泉穴,待涌出清泉,即是入「太极之门」。


2.2 规格


一、松体规格:把全身力量放掉,放松肌肉及筋的拉力,完全「用意」来体会骨骼的重量来运作, 形成「骨骼重量的松体规格」,全身「绵里包钢」。


二、如何练成松体规格:


Ⅰ、正确的拳架。


Ⅱ、全身的肌肉及筋都要放松。


Ⅲ、骨骼架正,只剩骨骼在练拳。


Ⅳ、细细的练三年,舍弃掉力量。


2.3 松


一、松:立身中正,骨架规格端正,力量放掉,全身不留拙力。


二、软:立身不正,骨架歪斜,软弱无力。


三、柔:能柔不一定能松;若把力量藏於筋内,刻意表现外表的柔,即是「假柔」。


四、「柔」「软」的差别,在於是否立身中正,骨骼架正。


五、「松」是内在,表现於外的拳路有「刚」「柔」两种形态。


六、「松」是全身去除力量,以身体重量将骨架结合完整的一种体态。


七、「柔体」球体大,当愈练愈小,转动弧度愈小,刚体渐显,最后球体结合成丹田一点,则「刚体」大成。


八、刚柔一体,都是松的表现。真正的松,一定要从拳架中不断的练习才能获得。

◎第三篇 入门


3.1 开太极门之钥(一):寻找明师。


3.2 开太极门之钥(二):太极球体规格初成,即是入太极之门。


太极之钥:


Ⅰ、无论那一套拳架,练拳时要注意是否全身一致;手、腰、脚的动态是否一致。


Ⅱ、肌肉及筋都不见了,只剩下骨架练拳。


Ⅲ、体会整体重量流动的感觉。


Ⅳ、漫漫黑暗期,要坚持再坚持、觉悟力量不可恃、明师指导。


3.3 论沾黏:沾黏不是劲,是推手的表现方式。


一、双方「沾」在一起,即是「黏」的开始,此时两人的太极体要进行融合,若一方的太极体不完整, 
运转过程中就会发生偏斜以致被弹开或被控制。 
进行融合时,为破坏对方太极之体,会将本身的重量如丝般「黏」在对方身上, 
使对方的运转因我方重量的黏附而滞碍,进而产生偏斜以致败势。


二、沾黏除了是「被动」的不丢不顶之外,也要包含主动的攻击态势,使对方「不能丢也不能顶」。


三、搭手时,要如「沾『水』的重量般」,轻轻的沾住对方; 
「黏」不是用力抓住对方,而是将自己的重量一丝一丝的布在对方身上。


四、「沾」的要领:


Ⅰ、心静,


Ⅱ、放松,


Ⅲ、全身一致,


Ⅳ、不惧。


五、「黏」的要领:Ⅰ、听劲,Ⅱ、舍己从人。


3.4 推手


一、推手不能用力,要利用听劲、化劲、发劲等技巧来推手。


二、推手要配合拳架的练习,慢慢深入,依序而进。


三、推手的目的:考验自己在外力的介入下,太极球体是否能运作自在。


四、推手的阶段:


Ⅰ、练体的外三合柔体阶段:练习听劲和化劲,引进落空,不可发劲推人。柔化并吸收对方的力。


Ⅱ、练气的内三合刚体阶段:训练各种劲道的「拿与发」,主动攻击的训练。


「掤」:球体的自主转动而遇外力时之反弹力及转化动作。


「捋」:平转球体带开对方来力。


「挤」:侵入对方格体而膨胀,将对方弹出。


「按」:前滚球体而将重量灌入对方体内。


「采」:后滚球体,吸对方的力量入海底。


Ⅲ、练神的觉自在神明阶段:心的境界,无形无体,触肤即飞,对方茫然若失,精神恍惚不知所以。


五、太极劲道是太极球体运作的状态,可衍生出千万种不同的劲道。


六、推手时应有的心态: 
Ⅰ、去除胜负,
Ⅱ、去除恐惧,
Ⅲ、虚心改错,
Ⅳ检讨自己,
Ⅴ、让身体去体会,不要预设攻守立场。

◎第四篇 刚柔4.1 「刚」与「柔」一、「柔」:在正确的拳架规格中,放松全身力量,细细的练习而形成太极圆球; 不论推手或盘拳,均能连绵不断,节节贯串的均匀运动,动作轻柔,圆转如意,「松体」外显为「柔」。二、「刚」:柔体练成后,盘拳速度渐渐加快,快慢自如,应用时弧度渐渐缩小,大小自在时,刚体渐成。 三、柔体走化,将来力化掉或吸入本体;刚体则是在体内快转一圈,螺旋式将力还给对方, 或是直接截断外力,立时顺其来力方向,直线还给对方。四、击入柔体:力被吸收或转化;击入刚体:力被破坏且反弹。五、刚柔一体;太极的刚是以「骨骼重量规格为主」,肌肉放的愈松,刚体愈完整。 太极刚被破可瞬间化柔,卸掉大部份的外力,可保身体不受伤害。六、自我反省:练拳时是否真的松了?有无拙力留在身上?拳架的流动是真的顺畅,还是刻意的表现柔? 立身中正?重量放落入涌泉?重心的移动正不正确?4.2 再论太极规格--同心圆一、对初学而言,太极拳不适合深究一招一式的用法,反而著重在招式的稳定度及拳架的流畅度, 如此才能练出太极格体。二、「手脚腰能配合一致」就是太极球体规格的初成:「一个以丹田为中心的同心圆球体」,丹田为中心, 腰为第一层的圆球,手脚为第二层的外圆;「同心圆」规格就是「周身一致」的规格。三、「一致」就是「腰到手就要到,腰转动的弧度较小,手转动的弧度较大,每一招式的手和腰, 都要同时到达定点。全身一致的要求时时都要注意并做到,这需要明师的从旁指导及纠正。四、手非手,全身是手:手不可以乱动,手的动态必是由腰来引动。手脚的动态要由腰来带动, 手脚只要乱动,腰的动态就会停滞而僵直。五、练拳要时时提醒自己,细细的练习,一招一式都要推究清楚,初学者可以练慢些, 仔细的思考手和腰的动态是否一致。六、外三合:手脚腰配合一致;内三合:肌筋骨配合一致;觉的层次:精气神配合一致。七、进入太极之门时,肉体的骨架规格就会自行调整成完整的架构。4.3 随风摆柳:是练习松柔及听劲的重要方法; 将身体完全松净,处於充满水的球体状态中,随著对方的力量伸缩舒展;随来力摆动,力去则身形归正。一、「挂」:听劲、沾、黏的总合体;随顺包容的工夫二、随风摆柳的要点: Ⅰ、全身一致,Ⅱ、熟练沾黏,Ⅲ、听劲完全,Ⅳ、不惧;去胜负之心。4.4 缠丝劲(卷):以螺旋运动的方式来导引对方的力量,使其产生偏斜自缚而无法动弹,有太极擒拿手之称。一、太极功夫是渐进模式,无法越级学习。二、缠丝劲的学习要点:Ⅰ、听劲,Ⅱ、沾黏,Ⅲ、周身一致,Ⅳ、重量的流动感;缠丝劲=随风摆柳+重量黏附。三、缠丝劲全身都有,利用「沾」加「重量」使其偏移,不是用手用力去格开。四、最好的缠丝劲用法是让对方的拳直接攻击本体,再利用身体的缠丝劲瞬间卷断对方的来势, 实战用法须口传心授。五、缠丝劲是介於第一层柔体完成后,进入第二层刚体阶段的中间过渡劲道;柔中带刚,适合推手切磋。◎第五篇 意与劲5.1 太极内功:人体「骨骼锻鍊」「内脏强化」的功夫。一、练太极的所有动作都不能用力,要使四肢及内脏松开,以圆球体的离心力及向心力来领导整体动作。二、气功是「精神力」的修练;太极内功则是实体的锻鍊。三、肌肉放松以骨骼来运作后,附在骨骼内外的神经丛就能不被压迫而获得最大的伸展空间, 因此身体日益健康。四、太极内功的功能:Ⅰ、养生,Ⅱ、健身,Ⅲ、武术,Ⅳ、转化(学什麼运动像什麼运动)。五、如何锻鍊太极内功:「拳架」「站桩」「基础功夫」。六、练出太极内功的要领:Ⅰ、以骨为主,Ⅱ、全身一致;太极拳要旨不在「胜人」,而是「克己」。


5.2 论发劲一、一般「把人发出去」的发劲,是似按劲而非按劲的「推人劲」,不算真的「发劲」。二、劲道容易断裂在踝、膝、髋骨、腰、肩、肘、腕等处,因为无法传递完整, 所以容易形成肩、手用力推的现象。三、四正劲:掤、捋、挤、按Ⅰ、掤:掤劲为万劲之母,我将其称为「保护劲」,是保护本体的劲,不具伤害性。 全身如球,充气外撑的劲;来力碰到球体外层,自然被旋转带开,无法真正攻进本体之中。 掤劲布於全身,若练不出来,即是太极球体初步结构尚未完成。因此,没有练出掤劲,不要想要发劲。Ⅱ、捋:捋不是「硬拉」,是让来力顺著太极球体的外缘滑过而自然跌出。 交手时以掤劲形成保护球体,来力时以后脚涌泉连脊椎至百会形成球的中心轴,轴心为丹田, 来力转动我方中心轴,其力自然被带开。 双手不是拉,仅是架住对方,使其顺著本体的轨道滑开,过程中不能和对方脱离。Ⅲ、挤:挤劲最重要的是前方的手,「挤」是压迫之意; 交手时双手掤开为球体,顺势侵入对方的格体中破坏之,使对方体势被我方球体张开成无可转圜的地步, 下压、上滚、正面、偏斜等方式破体皆可;前方的手负「破对方格体,逼迫对方」之责。 若前手不能破体,后手之箭不可射出,后手如箭,从丹田射出。 出手要稳,速度要快,形态尖锐的刺入对方的重心之中。Ⅳ、按:按劲不是推人劲。 「按」有「下压」之意,依其发出速度可分为「重量下压破体而发出」以及「重量拍落破体而发出」二种。 前者较慢,推手时先以十指尖接触对方灌入重量来破对方格体,再以双掌往下灌入全身重量, 此时会产生折叠点在对方腰椎处。因速度慢,对方腰椎受力后产生往后的弹力而自然弹出。 后者是推手时,直接将全身重量加上重心前移的加速度,从指尖至掌一气呵成快速的灌入对方的重心之处, 这是一种刚体的共振,有极大的破坏力,除了接触点的震伤外,折叠点的腰椎可能因反应不及而断裂, 对方不会弹出而是直接倒地。按劲的使用与本身刚体的完整度有关,愈完整破坏力愈大。四、四隅劲:采、列、肘、靠,极具杀伤力。Ⅰ、采:采是后滚牵引的球体运作,「海底针」是采劲的代表动作; 系指使用时让对方自然坠入海底,不可自拔。采劲绝不可用力拉扯,使用时之动力来自对方, 对方来推动我之太极球体而产生向下滚动的状况,牵引对方的运动方向,使其往下坠落海底之中。 我方不可用力抓拉,但可加速球体转动使其加速坠落。Ⅱ、列:「列」者裂也,是将对方格体撕裂的劲道,是斜转太极球体的运动模式。 「斜飞式」即为采、列之标准例,在快速斜转过程中,产生如刀裂之破坏力。Ⅲ、肘:分为常见的「横肘」及「立体肘」二种,肘要在松的状态下使用。 「横肘」如撞钟,前手臂横直不握拳或虚握拳,上臂要放松,腰是摆动的动力来源, 锥尖即肘尖,撞出时本体要如旋转的圆锥体刺出。Ⅳ、靠:肩靠不是「肩撞」,内在能量的爆发点是丹田,小震荡开始往外扩散,荡到腰传到肩, 就会形成很大的能量,只要「靠」上对方,把能量传递给对方即可;传递速度快,对方会直接破体而受伤。


5.3 特殊劲Ⅰ、截劲:来力击出一半,将发未发之际,我方刚体向前截断,对方体内尚未发出之反弹力会将其弹开。Ⅱ、借劲:来力在我方刚体内转圈后再还给对方。Ⅲ、钻劲:又称「螺旋劲」;以丹田为中心,身体转圈产生动能传递出去,最后手臂旋转击出。Ⅳ、震劲:又称「抖擞劲」,为「万劲之父」;丹田旋转产生能量,透过旋转扩散,传递到刚体外缘, 形成很大的震荡能量。与其他劲道搭配,可产生加乘效果。Ⅴ、提劲:不是明显的劲,是内在格体完整的表现;两格体接触时,不完整者会被完整者拔根而略浮起, 此即是提劲,是刚体的自然表现,也是所有劲道的「前奏曲」。Ⅵ、特殊沾黏劲:将格体重量重重的沾黏在对方身上,是柔体的极致表现。身小对力大者特别有用; 「双脚离地」的全身重量加上「震劲」,会形成威力强大的「凌空劲」。5.4 论意一、意的三个层次:「专心」、「观照」、「神明」。专心:Ⅰ、专心练拳,Ⅱ、注意全身的整体性,「匀、轻、节节贯串」「一手一式上下相随」。关照:「用意」不是在控制动作,要超脱身体之外去体会拳架的流动感,「意」在半空,观照练拳。神明:「意」求「神明」,心灵修练之境界,举手投足皆太极,出神入化。二、「用意」的注意事项:Ⅰ、不要用意去控制呼吸Ⅱ、不要用意去假想敌人Ⅲ、不要刻意把拳架打得很柔Ⅳ、胜负之心的意念放掉◎第六篇 问答集一、太极的能量很多,其中之一是「奇妙的偏心轴能量」,百会沿脊椎至涌泉。 推手时我方中心轴被对方压迫形成偏心轴时,能量自蕴而生,来力愈大,偏心轴量愈大, 缠丝劲借由此一能量来运作。二、人人天生皆有太极拳,只是被自己的「力量及执著」所蒙蔽。太极拳法旨在让我们的肌肉放松。 「松」是肌肉完全不用力,只是挂在骨架上。三、太极要轻、空、全身虚空,将重量附在对方力量之上,与对方同体,进退完全搭合但接手重量不能改变。 沾黏对方的突点,即对方败势之处,使对方无法抽手,若硬抽手则「逢丢必打」,我方重量自会击其重心。四、「力之突点」即是「敷」,对方因用力而僵硬的破败点。毫无力之突点时,即是「空」。 每人力之突点皆不同,必须明师指正缺点。五、练太极不须兼学其他武术。六、能呼吸然后能灵活:太极是刚柔同体的拳术,形成刚体之后,就是伸缩自如的球体,就像会呼吸一般。

纵横太极


内容简介 · · · · · ·
太极拳很难,不是难在拳架的练习,而是难在观念的建立。太极拳不同一般的拳术,它是要用头脑去练的一种拳术,并不是一味的苦练就可以成功的。如果观念错误,那不论是练多长的时间,效果均是很有限的。


就是因为太极拳的观念攸关整个拳架的完整度,所以初学者找到一位观念正确,能引你入太极之门的明师就相当重要。


太极的站桩是一种静立球体的练习,我们知道,太极球体的规格形成是「入太极之门」的重要条件,而平时在练习拳架之时是一种滚动的球体练习,而太极桩则是一种静立球体的练习。如果要体会到全身一致、骨骼撤散的「柔体」境界,球体静立练习和球体滚动的练习是一样重要的。


任何一种技艺或运动,都要透过正确的练习方式,再加上不断的练习才能形成一定的规格,透过这种规格的运作,我们就能将技艺或运动表现的更好。规格愈完整,规格愈细腻,那表现出来的技艺或运动就愈完美。


就针对太极拳而言,要形成「太极的规格」,一定要有正确的太极拳架、深厚的基础功夫及正确的太极拳观念,再加上不断的练习才能形成。


简单的说,只要「周身一致」就入太极之门了。再明白的说,就是手、脚、腰能配合一致就入太极之门了。只要能周身一致,那麼太极球体的规格就初步完成了,所以也可以说,太极球体规格初成之时,就入太极之门了。


作者简介 · · · · · ·
钟文渊,1966年生。现居台南,於台南、香港二地教拳。


在其多年坚持锻鍊中,亲身体验太极在武术与身心转换上的惊人功效,深悟太极已然成为放松关照与觉察的途径;分析习拳不仅只是外在的追寻,更是一种内在蜕变的锻鍊。在其教学与著作中皆能清晰简洁及深入地说明太极拳理内涵,并指出具体可行的练习方针,毫不藏私,鞭辟入里。


目录 · · · · · ·
第一篇 选择
练太极拳的选择、真正的功夫
第二篇 初探
太极站桩、规格、松
第三篇 入门
开太极门之钥(一)、(二)、论沾黏、论推手
第四篇 刚柔
刚与柔、再论太极规格-同心圆、随风摆柳、缠丝劲
第五篇 意与劲
太极内功、论发劲、特殊劲、论意
第六篇 问答集

 

纵横太极 (二)


作者简介 · · · · · ·
钟文渊,1966年生。现居台南,於台南、香港二地教拳。


在其多年坚持锻鍊中,亲身体验太极在武术与身心转换上的惊人功效,深悟太极已然成为放松关照与觉察的途径;分析习拳不仅只是外在的追寻,更是一种内在蜕变的锻鍊。在其教学与著作中皆能清晰简洁及深入地说明太极拳理内涵,并指出具体可行的练习方针,毫不藏私,鞭辟入里。


内容简介 · · · · · ·
太极拳难学在於观念而不在於拳术。正确的观念就像一个导航明灯,能指引学习者前往正确的大道。太极拳是我中华文化的瑰宝,完全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内涵,如果有正确的观念,练拳就不易产生误差。




目录 · · · · · ·
目录

观念篇
目的
原理

虚实
内家拳和外家拳
空间
蛇鹤的太极体
太极拳和气功
流动
拳架篇
工具
拳架的要求

球体的结构
推手篇
谈推手
谈黏
合与空
挂与放
散手篇
散手的要求
分与合
圆的应用
特疏散手
附录
太极拳学习心得 (台湾.沈世希)
微妙的机缘 (香港.黄治平)
学拳心得 (台湾.李丽绸)
不解之缘 (香港.萧凤翘)
太极拳心得分享 (台湾.李伟志)
纵太极传承 横宇宙浩瀚 (香港.张桂英)
不可思议 (香港.曾耀明)
练拳心得 (香港.黄华生)
太极之路 (香港.卢慧芬)
太极得著 (香港.卢路)
学拳感言 (台湾.吴宜学)

虚实 钟文渊


在太极拳中,虚实是很重要的观念,也是组成太极拳的重要元素。古书上常言:太极生两仪。两仪就阴阳,而阴阳应用在太极之中就是虚实。所以整个太极拳就是在虚实的交互中形成的。
虚实是如此的重要,但在文献中却不常见到深入的讨论。在杨澄浦先生的「太极拳术十要」中第四要是「分虚实」其解释:「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於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於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取自陈微明编著 太极拳讲义答问合编27页)。
相传太极祖师张三丰所书「太极拳论」最后一段中亦有说明:「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放在最后一段当然有总结及最重要之意。
虚实当然非常重要,但想一想好像也不是很难懂,就是虚跟实啊!有什麼难的呢?虚就是空无;实就是实在,好像也不是很难理解。但想想如何运用虚实在太极拳的拳架、推手、散手之中?虚实在太极球体中的表现如何?太极拳的虚实和外家拳的虚实有无不同?…..等等,虚实的问题似乎就值得我们深思了。
在太极拳中,虚实有几个重要的涵意:
1、实是稳定;虚是变化
在整个太极拳中,「实」所代表的是一种稳定的情况,我们把重心放入实之中,而虚就能自由变化,所以实是太极拳之根,而虚则是枝叶。但这是由一式而言,如果是以整套太极拳来说,虚实是不断变换的。右实左虚的下一步可能就是右虚左实,不断变化的虚实产生了太极。
2、以虚实交换来产生流动的动能
在不断的虚实变换中,重心就不断在二者之间流动,这时会产生流动的动能。我们在练拳时,并不需要使用意念去支配身体,而是要去感觉身体的虚实流动,流动快与慢都可以,而更重要的是要有内在的知觉。藉这个流动所产生的能量所形成离心向心的能量来练拳。所以我们要慢慢去练拳,去体会虚实之间的流动,这个流动形成了太极球体转动的根本,也是进一步伸缩球体的基础。在整个拳架之中,招式的定式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虚实之间的变换。
3、以虚来练实
太极拳除了练出骨骼的强化外,肌筋也能强化,这有赖於虚对实的鍜鍊。当我们把实全部放在一边时,全身的重量对於实边的骨骼有很大的训练。且在另一方面虚的一方的运作对於实的一方产生牵引的重量,实的一方的肌筋就会以被动方式被拉长及拉紧,而形成另一个强大的训练。在此时实边必需要肌筋放松以产生被动拉长及拉紧的强化练习。此时要特别注意,实的一方如果肌筋主动去用力去拉动虚方,则会形成不同的效果,而这个方式就又形成一般外家拳的练习方式了,这二者外形上看起来很像,但内在完全不同。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以「虚」来加重「实」的训练。但我们知道虚实是不断变化的,左练右,右练左,不断变化产生,就形成了整体完整的骨骼、肌、筋的训练,这样练出来的骨骼能十分密实,肌肉非常有弹性,而筋则十分强韧。
在整个太极拳的虚实运作之中,有几个重点必需要加以注意:
1、架正骨骼
注意虚实,首要要先端正格体,就是要架正骨骼。骨骼的架正最困难的地方在胯。胯落正才能上下相合成一体,这时膝也才不会受到上身的压迫。一般来说如果胯落不正,则上身的重量承受点将落於膝或臀。


2、放松
当骨骼架正时,我们要将自己全身重量完全落入涌泉,这时肌肉及筋才能放松的挂在骨上,如果骨架不正,则肌肉及筋一定要拉住格体,避免倾倒,这时就难免要用力了。所以我们要把自己肌肉放松的挂在骨架之上,就好像三尺罗衣挂於树干之上般。(关於松,请见於前篇及「纵横太极」一书)。
3、去掉意念
意念常常是力量的根源,所以要除去外在想控制身体运作的意念,要真正的让身体去感觉,让重量在两脚涌泉中自然变换流动。当重量落在实脚,另一脚为虚脚,当要由实流到虚时,要让重量自然去流动,将心完全静下,去体会如何不用力而能流动重量。
虚实的变换在推手之中是很常用的手法,大致介绍几种用法:
1、虚实变换,引劲落空
在推手的应用上,我们常以实来和对方接触,让对方以为抓对我方重心,进而发劲,在对方发劲的同时,实变虚,方能引劲落空,这种就是用似实而虚之法来让对方产生错觉。如果以清楚的虚和对方接触,对方感受不到实体,是不会发劲的,所以要引劲落空必需以实接手,以虚引之。
2、似虚似实,虚实合一,合住对方
在和对方接手时,如果想要黏住对方,则必需虚实不断的变换,对方若虚想退避,则实以敷之,若实欲相抗,则以虚引之,依对方虚实而不断变换自己的虚实以合之,则能达到黏合控制之效。
3、以虚控制对方,以实击之
如欲发劲将对方击出,则必需先用虚来引出对方的力量,而发劲则是击打对方有力量点。在虚实的不断变换之中,对方一定想要抵抗或是想要转化,只要此种意念开始产生,则身体的力量必由然而生,则我可击打此处。当然要如何能引出对方的力量,则必需要实际上多多练习才能体会,并无定法。
虚实在散手上的运用也有几个要点:
1、散手中以虚击之
虚实的应用在散手上和推手上有不同的情形,在推手时,虚是引,而在散手时,虚则是击打的主轴。在太极散手时,我们将重心放在实上,而以虚的重量流动去击打,因为是虚,就算是被挡住了,也能以对方的接触点为中心,继续流动进去攻击。就是是被对方抓住了,也不会因重心不稳而反被制。
2、虚实合体,以实示之,以虚引入 虚就是实 实就是虚
其实太极的虚实是随时变换的,在碰触的当时就可以做交换,让对手无法捉摸我们的虚实情况。有时让对方看是实,结果攻进来时就变虚而落空了;有时看是虚,在碰触那一刻就变实,将全身重量灌注在对方身上,以获得强大的的攻击能力,虚实的交换取决於内在流动的变换而不在外在的样子,所以对手是完全无法得知的,而虚实的内在变化也是形成太极拳寸劲甚至不用寸,贴身就打的重要依据。
3、内外虚实互换,形成伸缩球体
虚实并非只有左右交换,也可以内外交换,形成伸缩球体,左右加内外的变化将把太极虚实的应用到变换莫测的情况,更让对手不知所从。
太极拳的虚实和外家拳的虚实是有所不同,主要分别有:
1、外家拳的虚实常用在实战之中,太极拳则是用在拳架之中:外家拳的虚实是一种战法,太极拳除了是一种战法外,还是一种练法。在散手的交流中,外家拳是虚晃实击,这是一种作战的方法,在训练时的虚实交换训练是在虚拟对敌之中,而平时训练则以体能、耐力、爆发力等等为主要训练方法。在太极拳等内家拳中,虚实除了在应敌上使用外,更重要的是应用在拳架训练之中,使用虚所引的重量来训练本体,而不借用外物外力来训练,这是太极拳一个很重要的特色。
2、外家拳虚实是分开的,太极拳则是虚实合一:一般来说,外家拳的虚实是分离的,也就是不论如何虚虚实实,如左实,右就虚、左虚,右就实,很难在出虚拳时,最后突然变成实拳。我们常看到擂台上的二个人,一只手伸出去拨啊拨,另一只手一定收在身体上,等待机会一击而出,这是常用的招式,伸出去的手是虚,后手为实,虚引实击。但在太极拳则是虚实同体,在散手时,虚实是随时变换的,就算在同一只手也可能分出虚实,很多时候是接触点为虚,击打点为实,当一拳出去,被格挡时,格挡接触点瞬间变虚,而改以肘或肩为实击打对方,这是太极拳的一个特点,虚实是合一,虚实也是随时改变的。
3、外家拳是虚晃实击,太极拳则是以虚击之:如果不讨论太复杂,单纯以攻击手法来看,外家拳是以虚晃诱敌,实手趁隙攻击为主,而太极拳则是以实为根基,以虚手来攻击为主。这也讨论到攻击本质的不同,外家拳是以力量为主,攻击以肌肉的强力收放拉扯为主,所以收合肌肉为实,加大和对方的距离,来强化攻击的效率;而太极拳则攻击则以重量为主,所以反而要放松变成虚,才能将重量的速度放出来,
虚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此处虽极欲叙明,但因其变化万端,实难一一明言,依上述所言,习者揣摩练习,定能对虚实之奥妙有所掌握。而虚实虽同为内家拳及外家拳所重视,但应用方式则完全不同。我们练习太极拳要放松的这种内家拳,对於少林拳等要用力的外家拳也是有必要了解的。

空 --------- 钟文渊


在太极拳中,『空』是很重要的概念,常听人说练拳要「松空」,那松与空是否相同呢?其实是不同的,基本上来说,『松』是本质,而「空」则是显现的形体。何谓『空』?空是一种相对存在的形体。地球旋转的速度十分之快,但为何我们感觉不到,为何地球的速度相对於我们是「空」的,主要是我们也和地球旋转相同的速度,因此这个极高度的运动相对来说就「空」了。因此来了解「空」的含义就清楚多了。那我们要如何将这个概念运用在太极拳中呢?
我们分几点来说明:
一、 在拳架上:
练拳时注意流动的顺畅度,运转愈是顺畅,愈是圆满,阻碍愈少,则自然能体会到和大自然融合为一的无我状态,这就是一种形态上的空,由外在拳架带动内在滚动,而内在滚动的能量又回归到外在的拳架上,内外合一,进而与自然合一,这个运转如意的太极球会和空气的流动合一,这时练拳就会好像融入了空气之中,再进一步就能感受到空间中能量的存在,你与这种能量也能做交流。
二、 在推手上:
推手的练习上,空是一种相合,和对手相合,不但做到肢体相合,也做到意念相合。当然基本上的肢体相合,就是不论对方以何种方式出手,我们都尽量将其纳入我们球体的空间之中,不顶也不用抗,就是相合,这种练习是很重要的,能做到完全的相合,在对方的感觉中你就是空了,消失了,其实这是合而为一了,这种练习是太极根本,一定要去练习才好。
三、 在意念上:
要将意念放自然,不要用意念去驱动形体及血气,也就是将意念放空,这个"空"并非真正什麼都不想,而是不去执著,万相生自由万相灭,不要去执著。想著要空就空不了了,如果勉强行之,以意念控制血气,则容易气血充脑而产生中风的现象,不可不慎。

所以空是一种不窒碍,无意念,自自然然的形体,"空"不是无,而是万有,包含了所有的东西,且与所有东西合一,只是不要执著於本体形态,要放下自己,与万有合一。


 

太极拳的三态 2009.10.30 钟文渊


水有三态,就是液体、固体及气体。相同的,太极拳也有三态,就是液体、固体及气体。太极拳本体的三态并不是指身体里有液体及会呼吸的气体等等,这是风牛马不相及之事。
  那太极拳的三态指的是什麼呢?其实其所指就是拳架及运用时的情形。在练拳时,拳架首先要练到如水体一般的柔体,到达极柔时会伸缩,这时慢慢结构会转愈小,慢慢的刚体的结构体就会形成;而慢慢的伸展,慢慢就会感觉和空气一体,轻柔无比,就如同空气一般的轻。
  就如同水不管如何的变化,三态中的水还是水,只是表现在外的形状不同,最重要的也是因为要符合外在环境而形成。太极也是,不管是那一态,都是本体的自然表现,也是为了因为内在及外在需求而形成的状态。
  当然在练习时会有不同的要求,但首先我们还是要先练出太极的水体才行,水体形成表示太极的结构已完成,才能进一步谈到刚体及气体的训练。
  在运用的方面,也是分成这三种形态,一般来说,在推手时我们常用的是柔体,主要是要藉由他人的外力来强化本体柔体的强韧度及完整性,而在散手之中,则是常用刚体及气体,主要是取其快速渗透及强大的攻击性。但其实一切并不定法,要运用时,实是存乎一心。
  至於要如何练出太极的三体及在实战中如何应用,我想有空再以专篇来讨论之。

钟文渊关于站桩的四个进阶:
  
  第一、(肌肉放松)初学者最重要的事就是想办法“把全身的肌肉放松”,站桩时仔细的观察全身的肌肉是否哪里有用力、紧绷的情形,想办法放松就是初学者最重要的课题。
  
  第二、(肌肉如挂在骨架上)当肌肉能慢慢放松之时,骨骼的感觉会慢慢出来,这时就要慢慢的感觉自己的全身肌肉都放松的挂在骨骼上,渐渐的全身就只剩下骨骼在站桩。当剩下骨骼在站桩时,骨骼的感觉会特别的明显,尤其是各个关节处,刚开始时就会好像生锈的关节一般,转动很不灵活。
  
  第三、(重量灌注涌泉,气冲百会)当骨骼的感觉慢慢出来之时,全身重量“灌注”在涌泉穴的感觉也会越来越明显,灌注的重量愈来愈多,当注满时,会从涌泉穴涌出一股清泉,经脊椎直冲百会穴,此时骨骼自然架正,神气自然充满,虚灵顶劲自成,此时也就是“入太极之门”的开始。
  
  第四、(骨骼密实,柔极生刚)进入“涌泉穴涌出一股清泉直达百会”的境界,骨骼就会开始充盈,全身的骨架就会开始做变化。这时再继续练习,慢慢的骨架的松柔会渐感密实,整体的太极刚体开始凝聚,当整体骨架重新组合完成,也就是太极刚体完成之时。
  
  站桩是一种静立的球体练习,拳架是动态的球体练习。静立的球体是从内在的省视中体会功夫,而动态的球体是从外在的流动与伸缩的平衡中体会功夫,二者不可偏废。

谈黏
---钟文渊




黏是太极拳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其他武术很少提要和对手黏在一起,几乎都是要和对手分开,有一定距离才能击打。勉强可以看到的是咏春的黐手,但黐手是利用接触来察觉对方的动态,进而练习防守及进攻的方法,和太极拳的黏也是不同。那到底太极拳的黏是什麼呢?是用什麼黏呢?黏住什麼呢?黏有什麼作用呢?如何练出黏的功夫呢?我想如果学太极拳者不明於此,终究难了太极之堂奥。
黏是什麼?简单说,黏就是把自身的重量附在对方的身上,就好像蜘蛛丝一样,先接合再融合最后达到完全控制的程度。「控制」对方是太极拳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在平和的过程中,完全掌控对方的动态,对方要使力也不行,不使力也不行,我们用黏把对方捆缚住,只有双掌轻触著对方,随著对方的动态而变动,此时对方会觉得无力可施,无计可施,要逃也不成,要进也不行,而变得像球一般在我们手中滚动。说得好像很玄,但其实不会,如果有亲身体验过的人,当知道我所言不虚。黏的功夫在太极拳的修练中并不算太难的程度,相信能做得出来的人也不少,也相信有不少有人有被黏得动弹不得的经验。


如何练黏的功夫
一、 放松
放松是必要的条件,全身都要放松,如果自己都无法松,就无法了解自己内部的动态,那根本不可能去了解别人的内在。放松并不是口号,而是必需要实实在在去练习的方法。
这里要强调的是手指的放松。在黏的过程中,手指就好像雷达一样的感应先端,一定要放松才行。常见有些人以为手指放松就是曲著手指,那是不对的,手指应是舒张开来,似张未张,掌中似含一球,手背的关节指骨尽量隐藏起来,不要浮出,从掌背看也是一柔顺弧形。
手指一定要舒张放松,血脉才能畅通,手指的神经系统才能有充份的养份,才能培养手指感应的知觉能力,轻轻的触著对方就要能觉察对方的动态,这也是听劲的基础。
二、 流动性
在练拳的时候要注意拳架的流动性,每一招的流动及招与招之间的流动要尽量做到平顺静宁,流动无碍。唯有清清楚楚自己的流动轨迹才能知道别人流动的方向,身体的流动是有规律的,当自己能明了自己时,对於别人流动的方向就能预先掌握。
三、 配合
配合分二个方向来谈,一个是自己身体的配合,另一个是和别人的配合。身体的手脚腰配合是太极球体形成的基础,如果自己尚未合成一体,那要和别人配合是不可能的,如何将自己合成一个球体,请见「纵横太极」一书,内有详细说明。当自己能合成一体时,就要配合对方来滚动,就好像球体顺著物体滚动一样。练习在对方的外力下能流畅的滚动,不用去拚,不用去挡,只是顺著对方滚动,让对方好像觉得在推一个球。


如何使用黏的功夫
练习使用黏的功夫是有一定的顺序:
一、 合一
当可以如球般的在对方的外力上滚动时,接下去练习的是合一,指尖轻触对方时,感应对方的肌筋及骨的运作,进一步和自己的肌筋骨连在一起,进行合一的练习,二人要变成好像一人一样,前进后退全部合成一体。
二、 加重量
当可以和对方合成一体时,就可以把自己身体的重量,一丝丝的加在对方的肌筋骨之上,虽然合成一体,但对方此时会有压力,前进后退会觉得有一股重量如附骨之疽的附在身上,挥之不去,必需用力来抵抗撑住这个重量。
三、 引动改变对方的方向
当可以把重量附在对方身上,且和其完全合成一体之时,就可以变成我为主旋转的体,以我的丹田为圆心,在对方的进退之中加入引动的引力,带动对方旋转,对方以为是自己自主的运作,但不知其一进一退之间均是被我引动而偏斜,渐渐将其运作纳入我球体之运作之中,终至缚住而随我所欲。
黏的功夫的进阶
一、身体的黏
如果双手的黏性有感觉时,应进一步修练身体的黏性。所谓身体的黏性是将身体的球体拆成无数个小球的结果,关於拆解身体大球变成许多小球的过程及方法,我们会用一篇文章来说明,基本上,只要先了解,具有身体的黏性,当对方摸到我们的身体时,会觉得被吸住,好像被黏住一样很难抽回来。
二、擒拿
当能黏住而控制对方时,只要加入我丹田的缠丝劲,就成了很完美的擒拿,并无定型,随我所欲,手到擒来。
三、黏著打
再进一步就是散手的应用,黏著对方打,对方被制,并无还手之余地,但这也必需要将我们的球体拆成许多小球体时才能完成。我们也先了解,我们是黏著对方,侵入对方的空档之中击打。游身劈掌的功夫有一大半也是从这里演化而来的。


结论
拳论有云:「沾黏连随不丢顶」,其中「沾黏连随」是一个接手的顺序,接手先沾(关於沾详见於纵横太极),接著是黏,和对方肌筋骨合一就是连,最后对方就会随我们的丹田运转而受制於我们。「不丢顶」除了是被动的要和对方黏合不离外,更要主动的控制对方,让对方被我们黏住,想要丢掉我们或是要顶我们都是无法的。沾黏连随是太极拳一个很基础也很重要的的功夫,而要做到此功夫,沾黏为先,这是需要一步一步去训练而成的,要注意的是黏是用全身去黏,包含手及身体。
实际的功夫是实实在在的鍜练才能成功,先求知己,再求知人,才能讨论到黏著的控制,这是一步一步实际进修而得,只要有方法,相信一定可以学成。

 

从钟文渊先生的学拳经历看他的"脱胎换骨"   
"二十几年前第一次接触太极拳,当时是年轻气盛的少年时期,对於太极拳的印象和一般人相同,认为是一种柔柔的、适合老年人运动的拳术。所以那时本来是想要学少林拳的,因为少林外家拳打起来虎虎生风,这样才有英雄气概,这样才有学武术的样子。但那时的资讯流通并不像现在的网路那麼方便,想要学外家武术,却找不到名师可以指导。
  因为从小到大身体就一直不是很好,瘦瘦弱弱的。在一个因缘下认识了练太极拳的恩师林久惟老师,於是就开始了我学习太极拳之路。本来就对武术很有兴趣,所以学习的时候也非常认真。在初学的时期,非常喜欢推手,因为在其中得到非常多的乐趣。当时整天想的就是如何才能推赢对手,整天想著如果对方这样推来,我要如何闪开及如何反击才能求胜,如果有推手失利时,更是搅尽脑汁来想对策,为求一胜。就是这样的用心研究推手,所以当时推手的功夫与日俱增,喜欢到处找人练推手。当时对於拳架并没有太多的感觉,只觉得是一个暖身兼宣示:我的推手是太极推手的标记而已。
  推手到了第四年是我的推手颠峰期,虽不至所向无敌,但已是胜占大多输仅少数。洋洋得意之际,一日,静思反省:「难道这就是我要的太极拳吗?这四年的学习大概推手的技巧已学得差不多,再进展大概也有限了。此时推手虽赢却有用力,太极拳不是不能用力吗?此时推手虽赢却只能推手,没有把握和其他外家拳对打,太极难道不是武术吗?」种种的疑惑开始在心中产生。
  於是我开始尝试著不用力去推手,哇!那可不得了,我连初学者都推不赢了。面对外家拳更是手冷脚冷。情况突然大逆转,我开始仔细的反问自己要怎麼办?最后的结论是:就算学不到功夫也不走回头路了,也就是说如果没法体会所谓的「不用力」的感觉,就再也不推手了。从此开始了我长达六年的黑暗期。这期间真的没办法推手,谁都可以赢我。下定决心只练拳健身就好,不再谈论武术功夫了。
  本来觉得骄傲的功夫一下子没了,逢人也不敢说自己有练太极拳。没有了推手胜负的思维后,此时的我反而能享受练拳的乐趣。只能练拳而已了,所以就把所有时间用来仔细推敲一招一式正确的姿势,享受练拳时如流水般的感觉,有时如细水长流;有时如平静无波的大湖;有时又如海浪拍岸般汹涌;有时又如泥沼黏黏凝滞。种种感觉反反覆覆的出现,觉得甚是有趣。这段时间长达六年,感谢恩师在这段时间不断的给我鼓励,让我没有放弃太极拳。
  六年后的一日早晨起床,突然好像有一个灵感闪过脑中,这时我练拳已有十年了。这个灵感很是微妙,好像是懂了某些东西的样子。从这一天起,每天都有新的体会,而胸腔骨骼也渐渐的改变,在一个月的改变期中,胸腔变宽了,体重也由瘦弱而升至标准体重。恩师对这个现象只有说了一句:「你开始要入门了。」" 
  以上这段文字是钟文渊先生在《纵横太极》中的序文,是钟师本身的一个学拳过程中发生事情的记载, 其中说到了他第一次脱胎换骨之事。(红字部份)在这一个月内他的胸腔宽了很多,体重由124磅增至150磅。
  钟师本来很瘦弱,但有1.76 米高,在我们看到他初期的像片时, 像个衣裳架子,非常瘦弱的,穿著的衣服好像是在挂在竹竿上一样地飘,124磅是可以想象的瘦。  但从他感到了太极拳是什麼的那一日开始,他的身体就"爆" 开了,一个月后他所有的衣服都不能穿了,体重也变成150磅。  1.76米是该有150磅的,这才正常!  钟师第二次的脱胎换骨,他在书上没写,那是在第二次的十年后,我们得到他的同意将它公开,让学者参考:  那是在五年前的事了:某日清晨,他脚踩地,突然脚趾剧痛,吓得他不知所措,细想想是没有理由的,因为之前没有任何练错的地方,身体也是一天天健康,於是他忍痛下地,脚趾就像鞭炮一样地向,但渐渐不痛了,第二天却又是如此,第三天又是如此,一直至一个月; 一个月后,脚不痛了,但踝部却剧痛,也是骨霹啪地向,又是一个月;接下来是小腿;接下来是膝盖;接下来是大腿;最后是胯骨。整整半年。他的下盘完成了改变。  完成后,当他轻轻地踢一下人,人就痛得跪下去。有一次一位跆拳道四段的说起自已的腿是如何厉害时,(奥运选手),钟师请他作一些表演,他当场踢一块大街上竖著的很厚的木板,踢得咚咚向,钟师说他的力量和速度都不行, 他自已不服气,请钟师示范,钟师一脚就将厚板踢穿!  钟师是从不练这种会伤自已身体的硬功的,却为什麼会如此坚刚呢?请练太极拳的同僚们想一想!  在钟师写《纵横太极》一书时他有张他的像片,那是四五年前的, 那时他只是"正常" 。看的人都不会觉得他很魁伟的,只是也不太瘦而已。随著太极功夫的增长, 现在不同了,连祝大彤先生也赞他是伟丈夫!  他的骨是非常非常地沉,有一次一位不服气的人请钟师劈他一下手臂,钟师稍重了一些,此人的整条手臂渐渐地变成墨一样地黑!  他并不需用任何的健身器去练身材,那些其实也是不可靠的,真正的养生也应该包括一个好身材在内! 练太极拳会有如下进展 : 气动 : 脊椎转热 :阴阳交接时发功 :劳宫涌泉气旋:身轻飘逸 :周天气转 : 气敛入骨:身心灵合一 ,浑然入定 .练太极拳 , 当筋骨皮肉练到松柔 , 心无罣碍时 , 虚灵顶劲 , 自然能吞天之气 ; 涌泉贴地 , 劲发於脚 , 丹田内转 河车倒运 , 直达指尖 , 自有接地之力 ;气由劳宫进出 , 岂不是在炼丹采药吗 ? 专气致柔 , 人岂不健康长寿 ? 当以心行气 , 以气运身时 , 意而无意 , 岂不天人合一 ?

推手 2008.6.12 钟文渊
  推手是太极拳的一种非常重要练习方法,但它并不是在太极拳发源的时候就存在,而是后人创立出来的!
  而推手究竟是怎麼的一回事呢?一个人在推手的时候,他不是在"看",也不是在"想",而用身体的皮肤去感觉细"听"。推的时候甚至可以张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看,专心的去细察空气的流动,风拂拭衣服的触感,一一从听见的声音、皮肤的感觉去回应对方的动作,从而练习控制自己及控制对方的感觉,这就是太极拳自成一格的"推手" !
  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惟外面的人不知道的!
  一般来说,少林拳我们叫他外家拳,而"外家"的拳,是著重於肌肉力量的爆发力。如螂郎拳,永春拳等等,都是用力的。而一些内家拳,如形意拳、八卦掌等虽用的是内力,主要也是以肌筋所组成的劲力为主。
  惟独只有太极拳是不用力!
  有人会说:总是说太极是「用意不用力」,但是什麼叫作「不用力」呢?真把人家搞得很混乱了!
  说穿了,其实就是整个人放松了,沉了,空了,就比较能理解了!
  为什麼学太极拳要学推手呢?且看一段故事:
  "恰好端王出去打猎了,载治就叫端王的三个护卫:淩山(满族),吴全佑(蒙族),朱万春(汉族),陪他玩一会太极拳,结果载治一搭手,三个人却全都站立不稳。左摇右摆,东倒西歪,好不令人怀疑他们的拳脚功夫。"
  三个护卫练的都是硬梆梆的拳脚功夫,而载治就是一个练太极拳的人,当不用力的太极碰上了看似来势汹汹的拳脚,却是令 「三个人却全都站立不稳。左摇右摆,东倒西歪」,当然不是说三个护卫的功夫真的很不济,而只是说明了不用力的太极比起花尽气力的拳脚功夫有著过之而无不及的威力。而当中的「搭手」就是推手,而要练习到「不用力」这个份儿,首先就要训练身体的听劲,慢慢的令身体对外界变得灵敏,才是太极的正途!
  练好推手之后,就要练散手了!

如蛇的太极体 2007.12.14 钟文渊
  在学习太极拳的路上,不论是要养身或是想习得技击武术,都必需要能真正了解太极拳的内涵,并非只要养生者,就可以随意的练,随意的练得到的一定只是随便的效果。太极拳包含了很好的养生及很强的技击内涵,二者合一,并非分离的。


  在太极拳的练习上包含了蛇及鹤二种体,也就相对的代表了柔及刚的体,我们以蛇体代表著柔体。这是入太极之门的根本,如果连柔体都未形成而高谈阔论太极,是毫无意义的。


  要如何练出太极拳的蛇体呢?
  在格体上,首先要把关节节节拆开,练拳时,特别注意关节各部不要用力,所谓不要用力,是肌及筋不用力,只是骨头连正,胯骨放正。要松开到指关节都不用力。
  在拳架上,要练拳架如流水,不要去支配自己的身体,静静的感受,让身体自然去流动,如水般静谧,配合著松开的关节,静静的去体会身体的流动感觉。
  在推手时,可以想像自己像蛇一样缠绕著对方,完全不要受对方的力,就顺著对方的力量,缠绕在其力量之上,好像水流入缝隙中,好像蛇钻入洞中。这个缝隙及洞就是对方的缺陷处,不断的钻入对方的缺陷之处,不断的缠绕其力量之上,完全不要相抗,只求合一,和对方合成一体。


  经过这样的练习,通常很快的就能体会到柔体的形成,愿有志太极之士,能一同努力,不要再沈浸在用力猛推,胜一步就得意洋洋的假性太极上面,唯有真正诚实的面对自己,真的不要用力,你的太极拳才能早日脱胎换骨。话虽说如此,但其实太极拳并不是完全如此明显分别,主要的是蛇体是柔中带刚,而鹤体则是刚中含柔。但要能如此变化之前,还是得先得蛇鹤之体练出,再将之融合。以后如果有机会,再谈谈鹤体如何形成。

(摘录之钟文渊书)
什么样的拳架才能出功夫呢?
1,正确性(身形中正,松腰落胯,虚实分清,定位完整确实)
2,整体性(以丹田为圆的球体运作,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全身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
3,流动性(利用偏轴能量完全放松自然流动,流动若水相连不断,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由内部为主来引动,专注及诚敬)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我觉得给练拳者很大的启迪,现也打出来请在盘拳时细细体会:汽车静止时重量是下沉的,但一旦行驶,则动能就会分成向下及向前了。太极球体一旦滚动,除了向下的重量外,还有绕着球体的动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