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来教师角色的变化转载

 老包书屋 2014-08-01

未来教师职业角色的变化

 

    面对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以及目前正在全面实施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新局面,教师要迅速适应自己的新角色,胜任自己的新工作。那么,当代教育发展出现了什么样的趋势和变化,为教师角色的发展又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首先,由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随着人类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社会过渡,原有的教育的封闭状态已被打破,开放性已成为信息社会教育的重要特征。教育的开放性表现在受教育的空间状态,即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教师摆脱了受教育环境的束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开放的知识环境。

    其次,职前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现今信息社会中,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对人类的知识内容和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依靠职前所受教育维持其职业发展终身的教育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了,取而代之的覆盖全部教育过程的终身教育成为人类生存的紧迫要求。终身教育要求人的教育与生命共同延续并扩展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而社会个体本身也要适应这一社会要求,根据自然和社会不间断地发展和变化,坚持不懈地学习。

    再次,由共性教育向个性教育转变。信息时代科技的高度交叉化和产业化的特点对人才的发展提出了多方面、多类型和多规格的要求。因此,传统的强调共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教育已不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彰显个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育。因此,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具有不同特点、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人才,是顺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四,顺应世界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此次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及保障支持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新课程的实施必然对传统的教师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战。

    总之,教育新的发展趋势为我们的教育活动带来了新的气息和变化,也对教师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

 

    新技术革命引发的人类总体知识的加速增长和快速更新,知识的无限性和学校学习知识的有限性,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扮演“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占有知识、储存知识,而且更要使学生学会选择、判断、运用、创造知识,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心位置,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此时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唤醒者、开发者,其角色行为是: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营造自由热烈学习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共同体会情感体验和成功滋味。由此而进行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培养有效的学习者”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不仅仅是向学生传递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也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对未来学习具有重大意义的学习方法的掌握。

    由此可见,教师已演变成学生有效学习的促进者,起着诱发、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掘、发展学生的智慧潜能,发现、发挥学生的科学创造才能和主动精神的作用。

 

    (二)由单一型教师转变为全能型教师

 

    为了适应知识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未来的教育必须使学生从传统的学科分类中走出来,以一种更加开放和综合的眼光来对待知识的发现、增长和应用,并具备与之相关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适应知识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打破知识分类分科教学的条框限制,根据学科的相互关联实行综合性的科目教学。体现在对教师的要求中,即教师改变传统的一人一科的分科教学,提倡跨学科的综合教学。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克服长期以来教师之间缺少交流,甚至相互冲突的弊端,而且也为每一门学科的教学提供更为广阔的知识背景和更优良的人际环境。

    21世纪的教育领域不再是只通晓一门学科的教师发挥作用的天地,单一型教师将被知识渊博的全能型教师所取代。全能型教师的“全能”,不仅体现在任教学科的多样化方面,而且还表现在教师为实现学生全面的素质提高而成为言传身教的育人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管理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等多方面。

 

    (三)由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

 

    当前,适应21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而实施的素质教育,是在继承以往教育长处基础上的全新教育模式。它所改变的不只是学校的外在面貌、教学内容或是教学媒介,更为重要的是在呼唤着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催生着教师新的职业方式。因此,过去那种只知照本宣科、凭经验教书的“教书匠”式的教师,是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的。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是当今乃至未来教师基本素养的一部分,已经成为教师新的职业存在的基本表现形态。因此,教师必须摒弃“教书匠”的浅薄,以研究者的姿态重新审视自己所从事的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活动。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意味着将反思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意味着将反思作为汇总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智慧的基本手段,意味着反思已经成为其基本的生活状态或方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高屋建瓴,发现现在许多习以为常的教育现象和作法的不合理之处,感知过去所熟知的教育理论的现实价值,从而使教师对已有的理论更愿意思考,对于新情况、新问题更加敏感,更富有创见,从而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同时,教师也只有以研究者的姿态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才能真正领悟教育的真谛,升华为更高层次的教育智慧,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更具创造性,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四)由守业者转变为创造者

 

    在信息社会里,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否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热情,鼓励学生的点滴创造行为,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灵感得到保护,创造能力得到培养。这一切是那些按照固定的教学程序,亦步亦趋,只求稳妥,不求超越的守业型教师所不能给予的。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教师自身必须实现由维持现状的守业者到勇于开创新局面的创造者的转变。创造型教师以树立创新意识作为其职业基本要求的理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质疑,引发思考。他们将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多地致力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性品质。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的个性差异使然。面对学生的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教师如果因循守旧,按照统一的模式去工作显然是不行的,必须像画家、雕塑家那样去精心设计和创造,把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富有个性、生动活泼、具有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此,教师不能满足于现成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要勇于在实践中去反思已有的理论和经验,探索新的规律,提出新的见解,创造新的经验,逐步地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而这正是创造型教师应该为之追求的境界。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所描绘的: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鼓舞,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是重在激发学生对某个学科或领域的学习研究兴趣,激活每个学生的潜能。

 

    (五)由领导者转变为合作者

 

    创新意识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品格特征,也是当代教育所树立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之形成创新能力,就要求教师应该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与学生情感相通,人格互敬,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祥和的氛围中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敢怀疑、敢否定、敢设想,敢于冲破传统的权威意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然而,由于传统文化和礼教的影响,中国教师民主、平等观念比较淡薄,教师大多比较严肃、刻板,课堂教学氛围更是紧张严肃。教师讲得有板有眼,学生要听得专心致志,甚至于课桌上学生物品的摆设和学生的坐姿都要进行严格的规定,对于学问,教师更是绝对的权威,学生不会有丝毫的怀疑和否定。这样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为此,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模式,建立一种科学、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绝对权威的领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协助者。

 

    案例4

 

教师怎样看待职业角色转变问题

 

     《中国教育报》在2002年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一次有关“怎样看待职业角色转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们对自己职业角色转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在教师观的问题上,大多数教师(74.8%)认为学校教育应当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实践、创造的主人,而持不赞同意见的仅为2.4%。可以看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已经开始动摇,对于“我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这一观点,仍有1/3的教师(35.7%)表示赞同;另有1/3的教师(34.5%)表示无所谓;有相当数量的教师(27.9%)对于传授知识作为教师主业的观点明确地持不赞同态度。

    新的角色调查显示,广大教师普遍认为:新时期教师的角色应当从“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转变(92%):向“学者型、科研型”的教师身份转变(78.8%)。其中,小学教师、普通学校教师对这种转变具有较高期待,而重点学校教师及薄弱学校教师则不明显。

    关于新的角色行为,回应调查的教师们对于以下五个方面的教学行为给予了充分确认。第一,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90%以上的应答者都认为,教师应注重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第二,教学应善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与科学态度。90%的应答者赞同教师应当学会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第三,教学应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过程。80%的应答者主张教师应善于创设适宜的教学氛围,强调教学活动应能鼓励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与竞争,激励全体学生争取成功。第四,教学应鼓励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批判意识。对此,80%的教师都给予充分肯定。其中特级教师群体的赞同比例远高于其他教师。第五,在如何看待教学参考书问题上,多数教师主张应当更多地依靠自己独立采集、积累。63%的应答教师对于“主要依靠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这样方便、省时”的观点抱以否定的态度。而表示赞同和非常赞同的教师仅有4%

 

(选自刘微:《当代教师如何看待职业角色的转变?》,载《中国教育报》2002103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