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击漫谈(五)

 隐士的书屋 2014-08-01

前面的博文中多次阐述过孙氏拳的修为心法是极还虚之道,这里包括空静、自然、和顺、均衡、极致等,言虽殊,实乃一本也。由此蓄神养气也,第次易骨、易筋、洗髓之功候,修为出来的劲力,初得一二即神乎其技。如我辈中董、陈、肖、牟诸兄皆高蹈一时也,他派难望其尘矣。

此外,张玉书力断牛骨,支一峰力透心髓,信手而来,皆出自然,亦属我辈中能者。

然而自此之后,经多年走访各地,访求同人,在劲力表现上未见能步其尘者,时至今日,能者何在?翘首以盼矣!

今日所见发力之擅者,只有强弱之差,而无劲品高低之别,各派之间只存有微异而已,皆流于血气俗劲,如摇肩纵胯、抖擞惊弹、鞭打摔拍、直塞硬杵等,形异实同,至于借声、借念,或形色拔张等,华外而粕内,皆不能合于天地之德,不能复本然之性,自然不能超乎实力。此皆在不通修养之故。

当然,通于修养之人未必就能修得超凡之功夫,而不通修养之人,则必不能修得超凡之功夫。

何谓修养?心性功夫也,心性合天地之德,复本然之性体者,武艺才有超凡脱俗之可能,所谓养气化神,不在站桩、打坐之形式,全在心性修养,如此真气才能得以充实,达于神明。此中境况,诚如孙振岱先生所言:“迨真气弥满,所养即充,而后注意于神。以气行力,则力不可测。以神行气,则境臻于化。儒者曰:‘大而化之谓之圣,圣而不可知之谓之神。’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可知神为莫大之功用。然而,非易筋转气之后不能遂臻此境也。”

然而世上习武者,多不明技击功夫与心性修养的关系,以为是牵强附会之说。心性修养的功夫不济,即使下功夫苦练,其功夫亦不能脱离血气之勇,而流于俗。如某拳家,练了一辈子功夫,虽自成一派,到老屡被他人所辱,而无能为力,只能自叹“被猫欺”。再如某氏对自己的劲力始终不够自信,想靠非常之法来增强自己的爆发力,结果年仅33岁就英年早逝。此二位皆好标榜出新,而实际却入于流俗之功夫也。

然而世事激变,时至今日,谈心性修养,如白昼问月,早已时过境迁。尤其是近三十年来,习武者趋之若鹜的多是一些流俗的功夫,故流俗之功夫大盛于今日也。

大雅者质朴,流俗者浮华,武艺之流派、之修为亦是此理。拳艺质朴者,动作平实,气力和顺,无剑拔弩张之态及赫赫抖擞之威,而是于无声无臭中效用神妙。

近人流俗,不近真道。因此孙氏技击这一卓绝之艺早已随着孙存周先生而去了,即使尚存些许遗迹也大多被今日的俗尘所埋没,难见真容。

记得当年问孙剑云老师,如何练习发力?

师曰:“我不懂发力,用时还要发力那就晚了。我们家的拳其劲周流无始,感而遂通,刚柔变化皆出于自然。”

师又云:“发力是给人看的。只有赚人入瓮时那一下管点用。过去有的拳师招揽生意,多用此引人耳目。”

可见在剑云老师眼里发力乃流俗者所为。惜乎,如何才能在技击时其劲周流无始、感而遂通呢?因我功夫未到,不敢妄言也。唯有研修孙禄堂老先生的著作以寻求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