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浅谈评弹欣赏的心理

 nzkiwi 2014-08-01

  吴伟东/文

 

        评弹听众在欣赏评弹艺术时,心理追求的是什么?为什么对有的书目感兴趣,对某些书目又不感兴趣?这里除了书情本身的原因之外,还和他们在欣赏时的心理活动有关,因此,研究听众心理活动特点,使他们在欣赏时按照演员表演所提示的指向进行,对我们评弹的创作与表演都有重要意义。听众在欣赏中经常出现以下几种心理上的追求。

        一,和谐性:由于对评弹艺术的熟悉程度不同,我们不妨把听众分为新与老两种。老听众听书时,由于他们对评弹熟悉,所以对于角色类型,说表风格,甚至流派唱腔都极为熟悉,对评弹流派如数家珍,懂得其中韵味,乃至台上唱“世间……”他们会接唱“哪个没娘亲……”特别对一些传统名段久而听之,更是如此,他们会把常听的某个艺术家的唱腔来作对照,当旋律与韵味相重合时,便好似摇头晃脑,达到了一种“和谐”,满足了精神上的追求,感到是一种享受,产生一种欣赏的愉悦。例如,很多艺术家代表作,蒋月泉的〈〈杜十娘〉〉、〈〈莺莺操琴〉〉,张鉴庭的〈〈误责贞娘〉〉、〈〈芦苇青青〉〉,严雪亭的〈〈杨乃武-密室相会〉〉等等名唱段,都有这样一批老听众。他们不需要向书台看一眼,便能领会演员表演水平如何。有时甚至闭幕养神式的欣赏台上的表演,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而对于新听众,因为评弹表演手法有固定的程式化,虽不比老听众那样熟悉,但唱腔在“一曲”基础上“多变”。如沈薛为主的马派系列,包括蒋调基础上形成的丽调、张调、尤调等。不论板腔体或曲牌体,都有基本唱腔反复运用,当他们多听以后,心中也能形成一定的发展走向,有了一定的旋律听时也触感到一种“和谐”,满足他们的心理要求。因此,不论新老听众,在欣赏时,心理所追求的都是那种“和谐性的共鸣”。如果演员的表演,不能使他们得到这种共鸣,就会影响他们继续听下去的心理,而失去一些听众。

        二,期待性:听众听评弹能够产生“和谐性的共鸣”的原因,是因为心里有了内在的走向以后,要求演员的说唱按他们的心中的这种规律,而产生一种期待性。有了这种期待性也表明听众不只是被动的接受演员的表演,他会辨别。如果较长的时间内,不能满足他们这种期待性,便破坏了他们听书兴趣,例如一些评弹大型演唱会,采用大乐队伴奏,甚至是交响乐来伴奏,对演唱也有很多约束,唱腔设计变化太大,也就破坏了他们所期待的和谐性,便会使他们不满意,认为是不成功的改革。而如果新腔偶尔出现,随后又返回到原有唱腔,能继续使老听众在听到新腔的同时得到某种和谐性,一般说他们会认可的。所以评弹流派的形成中有的很容易被接受,称之为某人的新流派,而有的却不被接受,也许就是这个原因。

        还有在每天演出结束时要卖关子,也是为了造成听众要知道后事如何的期待性。吸引他们继续来听,这久而久之,也成了评弹的法宝,目的也是为增强听众的期待性,在这种期待性中,蕴藏着听众心理的审美追求,达到了这种追求时,也就产生了快乐,认为欣赏了一次很好的演出。

        所以评弹表演者应该知道听众心理的这种和谐性与期待性,不断探索、不断努力。使自己的表演达到听众心理认为的这种完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