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国人认识中医的几个误区

 自作自受的人生 2014-08-03

一、仅凭脉诊就断病,可靠吗?

在二十多年前,那是我仅有二十几岁,还没有接触中医。我曾到当地一个很有名的中医那里去看病,人很多,那是他家门外的窗台上放着一沓写着号码的巴掌大的四方形小纸,早晨五点钟到那里,一般只能拿到五十多号。轮到我的时候,那个中医示意我坐下,然后就把脉,我就要向他诉说我的病情,刚张嘴,人家就说:“不要说,医生什么都知道”。摸完脉就告诉我,你是什么问题,然后开方,这去的多了,经常听见他说的一句话就是,不用说医生什么都知道。我们当地人都说他很神,把把脉,就知道什么病了。

现在还有很多人,对摸摸脉就能说出啥病的中医非常崇拜,认为这才是真正有水平的中医。那么这些仅凭摸脉就能说出病人是什么病的中医真的是高水平的中医么?答曰:非也,此下工也。

黄帝内经是上古三坟之一,是公认的中医基础理论是真正的中医精华,不管再过多少世纪,几乎是再也没有可能出现超越内经的中医著作了。可见其权威性。内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而巧匠是不能治病的。

也就是说仅凭脉诊来治病是很难治好病的。那您也许要问,人家每天那么多病人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在我学习中医后终于弄明白了,这其实和当时的医疗环境和个人的炒作共同起的作用,世俗如此,人情如此。熟人为你介绍了一个“好中医”从中拿了提成,你还担着人家的情呢。正像清代的 《笔花医镜》里说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世医据脉定症,是期满世人之论也。

其实,望诊与问诊才是中医真正的手段。(闻诊早已失传,现今中国无人能识此术)这是历代名家早已下了定论的。普通百姓不过是出于无知而以讹传讹罢了。世医借此卖弄获取虚名欺瞒世人而已。

所以如果你去看中医,人家没有摸脉就开了处方,你千万不要以为此医无能,也许这就是一位轻易寻不到的好中医。

二、关于“相对斯须,便处汤药”也就是说一会就看一个病人的医生就是好医生吗?

在中医吧有一则拜师贴,帖子里说我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士,我要拜师,门诊量日百人以下免谈。这已经成为一则笑谈。

为什么说看病速度非常快的医生不是好医生呢?在中医界有一位名人,至今也没有哪一位真正的中医敢说水平能超过他,不要说超越,就是赶得上一半的也只有唐朝的孙思邈一人而已,这就是医圣张仲景。对于这个问题,张仲景在《伤寒论》序里说:“观今之医······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所谓窥管而已”。可见一会就看一个病人,连医圣都做不到,我们这点水平能做到吗?所以不管是多大牌的专家教授,一会就看一个病人的,未必就是有水平的,往往是没水平的。

可以肯定的说,真正的医生在处方的时候都是慎重的。正是“心欲大而胆欲小”。

三、关于专家教授和老中医

我们普通百姓生了病,首先想起的是到大医院,找最好的专家,那么这些在大医院里上班,有着显赫声名的专家们到底能不能治好病呢?我的观点是:不能。或者说绝大部分不能。

现在西医的做法是,找到一种方法(比如,使用激素),只要你当时没有症状了,你就是病愈了,以后复发再来治疗,直到激素不能控制,抗生素使用到头,他们就算是尽力了。普通百姓也认为是没有办法了。殊不知这一开始就是错的。

还有些国人就认老中医。其实这些人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很多人都说老中医经验积累的多。中医这门学问,在外行看来多少有些神秘。其实中医是决定论,就是说一个人学中医能达到什么境界,这和本人的悟性有关,而和年龄没有很大关系。你看国内那么多老中医,有几个是效如桴鼓,药到病除的?中医到了老年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说明医理没有悟透,这就是庸医了。我们再来看看在这个问题上张仲景怎么说的。“生而知之为之上,学则亚之”。也就是说天生就知道的是上医,学习得来者就不如天生知道的。所谓“天生者”有慧根之人也。

大家看,驾驶汽车现在几乎每个人都能开,而那些驾驶高手是不是都是开了多年汽车的老驾驶员呢?不然,这就是在个人了。大家到码头上看看那些驾驶员,开着总长十五六米的半挂车很麻利的倒车停在指定的位置上,这不是开多少年车能做到的,而是靠个人的辨别能力。

中医就像是下棋,易学难精,所谓的经验,就是把下棋的规则弄明白,然后,能达到什么水平完全要看个人的领悟。如果个人领悟能力低,再积累1000年,也积累不出六经辨证理论来。 

其实所谓积累经验是外行人的想当然的一种观点而已。就算是一个老中医能活三五百年,也积累不出六经辨证的理论来。正所谓有智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