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忻州历史地理(3)[摘自山西省图书馆网站]

 黑老赵 2014-08-03

忻州历史地理(3)[摘自山西省图书馆网站]

 (2006-09-19 16:32:32)
分类: 宁武动态
岢 岚 县
春秋为晋地,后为楼烦所据。西汉为汾阳县地,东汉建安末为新兴郡地,北魏为秀容郡地,后为岚州地。隋大业年置岢岚镇,唐长安三年(703)置岚谷县,属岚州。神龙二年(706)废。开元十二年(724)复置岚谷县, 五代因之。宋太平兴国五年(98O)于县置岢岚军,属河东路。熙宁二年(1069)废县入军.元丰六年(1083)复置县,仍名岚谷。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为岢岚州,属河东北路。元初仍为岚谷县,太祖十六年(1221)废入管州。明洪武七年(1374)复置县,名岢岚。九年复为州,属太原府,清因之。民国元年改为岢岚县,后属冀宁道。抗日战争时期为我根据地,属晋绥边区,1945年县城获得解放。
毛主席、周副主席1948年在前往河北平山途中,4月4日路经本县,4月5日接见了参加本县县、区、村三级干部会议的全体代表,并作了重要讲话。
苏孤戍城 在岢岚县东三十里。 《清一统志》称:北齐筑,后因东北隅没于水,仅存三面,改名三角村。
洪谷堡 在岢岚县南三十七里。 《新唐书?僖宗纪》:乾符五年, “崔季康、李钧及李克用战于洪谷”,即此。旧时亦称洪谷堡隘,又称洪谷砦。现遗址尚存,俗称寨子崖。
天涧堡隘 在岢岚县北五里,两山对峙,深狭如涧,俗名暗门子。
   韩光寨 在岢岚县东北五十里,相传为元将韩光所筑,故名。今古城村北,废址犹存。
三井村 在岢岚县东北, 1940年6月日寇侵占岢岚城后,向我山区进行残酷扫荡。岢岚人民配合我暂一师二十六团和三十七团,在此打了一个著名的歼灭战,歼敌数百人,缴获大量武器。其中有一门“九○”山炮为我军首次从日寇手中缴获的大炮,现陈列在首都军事博物馆中。
折克行墓 在岢岚城西北三里折家祠内,北宋折氏一门,世袭府州团练使、知州等职。折克行,守边三十年,善抚士卒,在抗击西夏的战争中战功卓著,卒谥武恭公。

静 乐 县
春秋时为晋汾阳邑,西汉为汾阳县地,东汉末为新兴郡地,晋永嘉年间置三堆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并入平寇县。北齐为三堆戍, 隋开皇三年(583)岢岚县来治,十八年改名汾源县。大业四年(608)又改名静乐县,为楼烦郡治。
唐、五代、宋、金均称静乐县。唐武德初为管州治,宋为宪州治、汾阳郡治,元并入管州。明洪武三年(1370)复置静乐县,属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改属忻州。民国属雁门道。
抗日战争时期为我根据地。1940年冬在杜家村一带建立静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属晋绥边区六专署管辖。 1945年9月12日静乐县城解放,静宁县大部 地区并入静乐县,属雁南分区。建国后属忻县专区。
 楼烦郡 隋大业四年(604)置,治所在静乐县,领静乐、临泉、秀容三县。唐武德年废。
汾阳郡 宋政和五年(1115)改宪州为汾阳郡,治所在静乐县,金天德三年(1151)改名管州。
管州 唐武德四年(621)置管州, 因管涔山为名。 五年改 为北管州。治所在静乐县,六年废州。
下马城 在静乐县东南六十里,相传北魏孝文帝曾于此下马,后筑城堡,故名。
赵王城 又称赵武灵王城,在静乐县东南三里天柱山左。东、南、北俱跨山上,西临汾水,城垒犹存。相传赵武灵王练兵于此,故名。
曲峪 在静乐县东北,1944年农历腊月,我军解放了康家会,逃脱的日寇一百多人,向驻在曲峪的我静宁县游击队进攻。游击队派一个尖刀排扼守曲峪村边的高地,掩护干部和群众撤退。我游击队员英勇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敌人损失更为惨重。敌人进村后扑了个空,寻即撤离。
康家会 在静乐县东,1939年冬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反共高潮,工卫旅在暂一师三十七团的协助下,在此将阎匪派来的郭挺一旅长等人逮捕。自此,工卫旅正式编入八路军。
   唐碑亭,在静乐县东南下马城村。初为唐元和十五年建的寿圣寺内的一个小亭,亭内立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1941年日寇将寺院、小亭全部烧毁,仅留经幢。1977年在经幢上筑亭,名唐碑亭。为文物保护单位。
天柱山 在静乐县南三里,北魏天柱将军尔朱荣尝过此,故名。旧时山上有尔朱将军庙。另有一泉,旧谓泉中出龙,称“天柱龙泉”。
巾字山 在静乐县东北一百里,其西南绝顶形如巾字故名。山岩石★突出,滴水如雨,有“巾岩濑雨”之称。

神 池 县
西汉置楼烦县,属雁门郡,东汉末废。北魏置神武郡,属朔州。北齐并入太平郡。北周置神武县,隋因之,属马邑郡。唐初并入善阳县。辽重熙九年(1040)复置神武县,宋宣和六年(1124)神武县废入武州,属西京路。元仍为武州地,属大同路。明入崞县。嘉靖十八年(1539)建神池堡,仍属崞县。清雍正三年(1725)建为神池县,属宁武府。
民国属雁门道。抗日战争时期为我革命根据地,属晋绥边区。1945年8月29日全县解放。
毛主席、周副主席、任弼时等中央首长,1948年春赴河北平山途中路居本县。周副主席听取了本县负责同志关于生产自救、土地改革等工作的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
 尖山县 北魏置,故治在今神池县。
八角堡 在神池县西北六十里,明弘治中筑,有城楼八座,故名。为据险扼塞之地。嘉靖二年(1523)置八角守御所。日寇占领期间曾驻重兵,为其西北屏障, 1945年2月18日解放,今为八角村。
义井村 在神池县西,清康熙帝西征时,驻跸于此.义井河因此改名兴隆河。
永祥山 原名横山,在神池县西南。1945年8月,我八路军第三十六团曾在本村严惩日本侵略者,团长高永祥同志在指挥战斗中英勇牺牲。为纪念革命烈士,1946年将横山改名为永祥山。
神池 在神池县西门外,一名西海子。旧传其水“出无源,去无迹,旱不涸,雨不盈,鱼藻胥不生,名曰神池。”神池县名即取于此。
五 寨 县
汉为雁门郡地,建安末年为新兴郡地,隋为朔州地,宋熙宁初置宁远砦,辽置宁远县,属朔州。重熙九年(1040)置武州,不久废入神武县。金复置宁远县,属武州,元为管州地。
明洪武七年(1374)设镇西卫,嘉靖十六年(1537)建五寨堡,以堡辖东、西、南、北、中五大牧寨,故名。属岢岚州。清雍正三年(1725)置五寨县,属宁武府。
民国属雁门道。1940年建立五寨县抗日民主政府,属晋绥边区。1945年全县解放,晋绥二专署驻此。建国后,初属兴县专区,1952年划归忻县专区。
武州城 在五寨县北三十多里,今称大武州村。近有古城角村,即武州城之城角。据《山西省大观》,战国时为赵国武州塞,汉时雁门郡治此,元光二年。(前133)匈奴单于十万大军攻占武州,即此。辽时武州治此。
三岔堡 在五寨县北六十里,明嘉靖十八年筑,以东达神池,西通岢岚,北向偏关,当三路之冲,故名。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盘踞这里六年之久,是日寇突入我二分区腹地的重要据点,1945年4月12日解放。
遮虏城 在五寨县西北四十里,亦称遮虏军、遮虏坪,现名五王城。 《资治通鉴》:唐乾符五年(878)李国昌“与李克用合兵陷遮虏军”,即此。
梁家坪 在五寨县西二十里,是革命烈士程仲一的故乡。仲一同志,1937年任五寨县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实施委员会主任委员,1938年随八路军挺进大青山开辟工作,先后任绥东专区专员、绥南专区专员。1943年12月由满汉山转丰凉县检查工作时,夜间被日寇包围,牺牲于郭木匠沟。
卧牛湾 在五寨县西北五十里,1942年8月19日,我五寨县长梁学岸在此与敌人遭遇壮烈牺牲。梁学岸同志;平遥县人,1936年入党。曾任五寨县民族革命战争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牺盟会岢岚中心区委宣传部长,主办过《抗战活生》、 《新西北》报刊。
常遇春墓 在五寨西北八十里柳河村西南。常遇春,字伯仁,明初名将,累官中书、右丞相。在追奔元帝数百里后,还次柳河川,暴卒。遂建墓于此。
荷叶坪山 在五寨县南四十里,四面崇峻,其顶平坦,形似荷叶,故名。海拔2783米。山上水草丰盛,是天然牧场。宋将杨业曾于此练兵,有将帅台遗址。
芦芽山 在五寨县南六十里,海拔2736米。山高路险,炎暑仍冰。山上有秀峰岭、万佛洞、九光梯、清凉石、看花台等建筑和奇景。据传,万佛石洞为明僧福登所凿。

河 曲 县
汉为西河郡宣武县地,唐为岚州宜芳县地,北汉置雄勇镇。宋太平兴国四年(979) (一作七年)建为火山军,治平四年(1067)置火山县,以县境有火山,故名。熙宁元年(1068)废。金贞元二年(1154)复置,名河曲县。故治在今河曲县东南七十里旧县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火山州。兴定四年(1220)徙治黄河滩许父寨,元至元二年(1336)并入保德州。明洪武二年(1369)复置河曲县,六年废。十四年三月又置河曲县,属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改属保德州。乾隆二十九年(1764)河曲县移治河保营,即今县城。
民国属雁门道。抗日战争时期为我根据地,1940年全县解放,属晋绥边区。建国初期属兴县专区,1952年划归忻县专区。
★州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河曲县为火山州,不久改为★州,元至元二年(1336)并入保德州,故治在今河曲县南七十里旧县村。
单寨 在河曲县东南,相传为唐代单雄信的营寨,故名。
曲峪村 在河曲县南,在革命战争年代里,本村拥军优抚工作搞得好,1946年帮助六个复员军人成了家。1947年1月30日贺龙司令员给村长张保宏写信表示感谢。信中说:“全边区各级政府人员都能象你一样,我们上万复员军人就都能安居乐业,积极参加新社会建设工作。”
唐家会 在河曲县南,明正德十三年(1518)十月初五,武宗西巡时驻跸于此。
石梯子 在河曲县南,旧名阴岭关,又称石梯隘口,明成化十二年(1476)建。
娘娘滩 在河曲城东北,系黄河中的小岛。汉高祖刘邦的妃子薄姬(汉文帝刘恒的生身母)曾被贬谪于此,故名。
太子滩 在河曲城北,系黄河中的小岛,相传太子刘恒(即汉文帝)住过,故名。
火山 在河曲县南六十五里。 《辽史;景宗纪》:“乾亨元年,太保矧思与宋兵战于火山”,即此。

保 德 县
汉为宣武、武车二县地,属西河郡。魏晋旷废。北魏为岢岚县地,北齐置西河总秦戍。唐为岚州地。宋淳化四年(993)置定羌军,景德元年(1004)改称保德军,属河东路。金大定
十一年(1171)置保德县,为保德军治。二十二年为保德州治。元宪宗七年(1257)保德县废入保德州,属冀宁路。明洪武七年(1374)仍为保德县,九年复为保德州,属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升为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改为保德县,后属雁门道。
1940年解放,属晋绥边区。建国初期属兴县专区,1952年划归忻县专区。
保德州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保德军为保德州,元初属府州,至元间★,芭二州入之。明洪武七年(1374)降为县,九年正月复为州。清雍正二年(1724)升为直隶州,领河曲县。民国元年废州为县,即今保德县。
林涛寨 宋筑,今名故城,在保德县西二十里。
天桥峡 在保德县东北三十里天桥村近处,黄河至此东西两岸相距七、八丈,冬季结冰可通行车马,犹如天然桥,故名。现建有天桥电站。
林遮峪 在保德县西南七十里,1971年冬在此发掘了一座殷代墓葬,出土一批珍贵的青铜器,有铜鼎、铜瓿,铜剑、铜斧,还有大量车马器。
折太君墓 在保德县南四十里折窝村。折太君,宋杨业妻、折德★之女,戏剧中谓之佘太君,因折、佘二音相近,折讹为佘。

偏 关 县
汉为美稷县地,唐为唐隆镇,属岚谷县。五代汉天会初年置偏头砦,宋以砦属火山军。辽置宁边州,属西南招讨司。金仍为宁边州,正隆三年(1158)兼置宁边县。元时州、县俱废,改偏头砦为偏头关。明初属镇西卫,成化二年(1466)设偏头关守御所。清雍正三年(1725)设偏关县,属宁武府。
民国属雁门道。1940年全县解放,属晋绥边区。建国初期属兴县专区,1952年划归忻县专区。
偏头关 北汉天会元年(957),在今偏关城东一里始筑严砦,其地东仰西伏,因名偏头,宋置偏头砦,元升为关。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改筑今之关城,清名通边关。 《天下郡国利病书》: “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通黄河,与河套仅隔一水,其地东仰西伏,故名。堡凡十有八。关以东为马站,为八柳树,为老营;东北为小营,为水泉;北为寺★,为滑石涧;西为桦林,为楼子营,为罗圈,为杨冕,为唐家会,为五花营,为得马水,为灰沟;南为永兴;东南为八角,为长林。”明时太原镇总兵驻此。
 老营堡 在偏关县东,原属河曲县,明成化初年筑堡,正德十三年(1518)九月二十一日,武宗西巡驻跸于此。
水泉营堡 在偏关县东北,今称水泉堡,明宣德九年(1434)筑堡,清初设游击防守,后改设守备。
红门口 在偏关县东北,为通往内蒙之要隘。古称厂沟,明宣德九年(1434)以沟通塞外,建敌台桥洞一座,外设边墙一道,壕堑品窖三层。万历中年增左右砖台以备侦望。
草垛山堡 在偏关县北,明弘治中年筑堡。其地高出崇山,直望三十余里,为沿边传烽之首。
黄树坪 在偏关县西南,1944年秋日寇向我根据地扫荡,10月23日在黄树坪的突围战斗中,我塞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曾锦云同志光荣牺牲。锦云同志,江西永新县人,1927年入党,在红军时期历任指导员、组织科长,师锄奸股长。抗日战争开始后来到晋绥,从事开辟大青山根据地的工作,牺牲时年三十六岁。在这次突围战斗中牺牲的还有塞北军分区组织科科长谢礼荣同志、二科科长饶典训同志。
万世德墓 在偏关县贺家梁。按,万世德,明偏关人,宇伯修,号邱泽,尝仕南阳、元城、宝坻等三县令,后升蓟辽总督,又加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
偏关河 古称关河,又作官河,自朔县流入县境由东而西,至关河口入黄河。
北峰岩 在偏关县西北五十里,下临黄河,上有石洞数十处,相传僧北峰栖此,故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