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窗琐录]
旧体诗词中的“顶真格”与“顶针续麻” 在我的《博名寄语即吟》中,有几首浅俗的效颦之作: 琴韵悠然 舟泛辽江琴韵悠,悠然清徵如清流。 流水洋洋知音友,友人同上木兰舟。 亚丫 生越俗呼曰亚侬。亚侬复以亚丫名。 丫名丱角姿绰约,绰约才媛胜鲰生。 子樵 迢迢云壑遇子樵,子樵居处流云飘。
云飘却是横锦墨,锦墨如画水迢迢。 新荷 偎水新荷出水来,水下鱼戏悠游哉! 游鱼可惹新荷动,荷叶莲花紧相偎。 厚信 生平厚信擅丹青,墨戏淋漓妙趣生。 横锦散珠风骚客,斋轩韵雅任纵横。 一江春水 一江春水水悠悠,悠悠春水似春愁。 春愁欲付春江水,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种形式被称为“顶真格”,是旧体诗词的一种特殊格式,即将前一句的末尾字词,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这样首尾蝉联,具有一种上递下接、回环反复的趣味。前人称之为“连珠格”。也称为“接字法”,修辞学称为“顶真”。这是一种极古老的修辞形式,早在《诗经·大雅·既醉》中就已经出现了: 既醉以酒,尔肴既将。君子万年,介尔昭明。 昭明有融,高朗令终,令终有俶。公尸嘉告。 其告维何?笾豆静嘉。朋友攸摄,摄以威仪。 威仪孔时,君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类维何?室家之壸。君子万年,永锡祚胤。 其胤维何?天被尔禄。君子万年,景命有仆。 其仆维何?厘尔女士。厘尔女士,从以孙子。 也多散见于《乐府古辞》之中。 如《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憙蚕桑,采桑城南隅。 再如《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又如《西洲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 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这种连珠格,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也常常用到,如李白的《送刘十六归山白云歌》: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顶真的句式用的也很多。如: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然而,所有上述这些,还仅仅是以个别句的形式作为修辞手法运用于诗中的,而且不甚规则,或一字,或二字,或隔字相接,没有一定。既非整首皆用,也没有固定的格式。所以只能说是一种修辞手段,还不能说是诗词的一种格式。随着唐诗格律的渐趋固定,也为顶真体的出现创造了较为适宜的条件。作为格律诗,句型整齐,句式、字数、平仄等已俱成定式,其中的对偶,更进一步加强了诗的规则性和规整性。这样以来,每一句的末尾字词和其后句开头的字词,在形式上具有了一定的一致性,运用起来就方便的多了,固定的顶真形式也就随之产生了。据说,创为以单字相接的固定格式的是唐代的岑参。诗名《桃花冷落》: 桃花冷落被风飘,飘落残花过小桥。 桥下金鱼双戏水,水边小鸟理新毛。 毛衣未湿黄梅雨,雨滴红梨分外娇。 娇姿常伴垂杨柳,柳外双飞紫燕高。 高阁佳人吹玉笛,笛边鸾线挂丝绦。 绦结玲珑香佛手,手中有扇望河潮。 潮平两岸风帆稳,稳坐舟中且慢摇。 摇入西河天将晚,晚窗寂寞叹无聊。 聊推纱窗观冷落,落云渺渺被水敲。 敲门借问天台路,路过西河有断桥。 桥边种碧桃。 格式为七言诗,以尾字一字顶上,通篇递接,最后以五字句收尾,点明全诗主题,并以末句尾字回应首句的首字。看诗的风格,不像是出于唐人之手,很有可能是宋代或宋代以后作者的伪托之作。到了宋代,这种形式开始盛行于世,并风靡一时,涌现出了大批顶真诗的作者和作品,著名诗人苏东坡、秦观等也有作品传世,而更多的却是佚名作品。不仅如此,他们在这些作品中还创造了多种形式的顶真格式。 一般以尾字一字始而首尾相接者为正格。如南山《幽居对客》诗: 寒泉漱玉清音好,好处深居近翠峦。 峦秀耸岩飞涧水,水边松竹桧宜寒。 寒窗净室亲邀客,客待闲吟恣取欢。 欢宴聚陪终席喜,喜来兴归酒阑残。 有以《春情》和南山韵者: 寒收晚霁春回暖,暖上东林映嶂峦。 峦远翠微幽趋适,适时常润露花寒。 寒凝碧草生香细,细点红桃对笑欢。 欢后醉题因觉梦,梦魂惊彻漏声寒。 也有人将《渔父辞》顶真七律,为回文写为葫芦形: 芦花菖叶满平湖,湖月溪风一钓徒。 徒有严陆佳世略,略无唐宪访贤图。 图书鸡犬随闲棹,棹桨鸥鹤伴晚晡。 晡日欲斜聊作咏,咏成依样画葫芦。 也有以五言诗单字首尾相接者,如缺名的《幽居吟》: 亭上湖烟翠,翠苔绿石汀。 汀鸥自解意,意隐在幽亭。 五言诗以两字顶真为主,而使其首尾联绵者,则有唐代的韦庄的《杂感》诗: 携手重携手,夹江金钱柳。 江上柳能长,行人亦樽酒。 樽酒亦何深,为郎歌玉簪。 玉簪声断续,钿轴鸣双毂。 双毂支何方,隔江春树绿。 树绿酒旗高,泪痕沾绣袍。 袍缝紫鹅湿,重持金错刀。 错刀何灿烂,使我肠千断。 肠断欲何言,帘动真珠繁。 珠繁缀秋露,秋露沾金盘。 金盘湛琼液,仙子归无迹。 无迹又无言,海烟空寂寂。 寂寂古城道,马嘶芳岸草, 岸草接长堤,长堤人解携。 解携忽已久,缅邈空回首。 回首隔天河,恨唱莲塘歌。 莲塘在何许,日暮西山雨。 在绝、律诗中还有一种形式,是以对句为单位,对应顶接。五律如: 华彩灿如霞,霞灯月又华。 纱笼绛烟烛,烛照碧云纱。 花影摇春玉,玉人簪夜花。 车来窥宝马,马往看香车。 这种形式,首句的首字又是对句的尾字,首句的尾字又是对句的首字,形成一种连环的顶真形式。如 五言排律《耐贫吟》: 衡门殊不陋,陋彼事权衡。 荣境贵能守,守钱何足荣。 生财须世学,学富琢吾生。 荆户不删草,草亭常蓄荆。 城居徙思野,野服怕趋城。 行傍渔矶坐,坐看樵担行。 耕余还展读,读罢即谋耕。 情淡谢交客,客来期适情。 清贫须自慎,慎勿羡巴清。 作者还将其与七言排律的《耐贫吟》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子母钱的图案,使之成为这种分联对顶的形式: 七言排律《耐贫吟》: 天乎自昔困诸贤,贤者由来不怨天。 年已向衰羞壮日,日惟学道惜华年。 先型每服陶元亮,亮节常怀魏仲先。 便不勋名心得得,得安弦诵腹便便。 前庭竹翠茶烟后,后苑桑青谷雨前。 田畔岂存封禅稿,稿中多咏秫秔田。 眠当酒后君姑去,去抱琴来我尚眠。 千计未能营什一,一挥犹欲施三千。 钱神看我应相笑,笑写青蚨子母钱。 七言绝句,如《柳枝辞》三首,也是这种分联对顶的格式: 烟里红腮桃浥露,露中青眼柳含烟。 偏怜柳眼青青色,色弄风前舞态偏。 香拂小池风弄色,色侵高阁月生香。
长窥月阁高垂影,影上阶除万缕长。 丝织黄金阶上影,影摇苍玉槛边丝。
谁家槛玉苍含露,露浥桃枝欲嫁谁? 后世文人依仗对诗词格律的娴熟程度,驾轻就熟,演变出多种变体的顶真格式。有一组咏四时的七言绝句,则是后句重复前句的后四字添后三字成句,逐次相叠,形成一种新的顶真格,被称为“转尾连环式”。还可以反读成回文,回文同样也是“转尾连环式”。 春咏 春晴喜鹊噪前津,鹊噪前津楣媚新。 津楣媚新花恋蝶,新花恋蝶去来频。 回文: 频来去蝶恋花新,蝶恋花新媚楣津。 新媚楣津前噪鹊,津前噪鹊喜晴春。 夏咏 天长接水映平川,水映平川障碧连。 川障碧连芳对舍,连芳对舍草芊芊。 回文: 芊芊草舍对芳连,舍对芳连碧障川。 连碧障川平映水,川平映水接长天。 秋咏 天高月彩散轻烟,彩散轻烟竹翠连。 烟竹翠连空苑静,连空苑静菊新鲜。 回文: 鲜新菊静苑空连,静苑空连翠竹烟。 连翠竹烟轻散彩,烟轻散彩月高天。 冬咏 茫茫白雪舞回廊,雪舞回廊衬玉妆。 廊衬玉妆银苑静,妆银苑静淡梅香。 回文: 香梅淡静苑银妆,静苑银妆玉衬廊。 妆玉衬廊回舞雪,廊回舞雪白茫茫。 还有一种与这种形式稍有不同的格式,虽然也是对句重复出句的后四字作为顶接,再添后三字成句,逐次相叠。只是在两联相粘处有了变化,下联出句是上联对句的倒读。下联对句则是上联首句的倒读。这种格式被称为“转尾减字连环式”。也有四景诗为例: 春景 莺啼绕柳弄春晴,柳弄春晴晓日明。 明日晓晴春弄柳,晴春弄柳绕啼莺。 夏景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景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景 红炉炽炭向寒冬,炭向寒冬过雪风。 风雪过冬寒向炭,冬寒向炭炽炉红。 据说苏东坡、秦观等也有过这种连环顶接的七言绝句诗作,又是另一种格式。上联以出句的后四字作为对句的前四字顶接,而以上联对句的尾三字作为下联出句的开头三字相顶接,下联对句开头以出句四字顶接,而后三字则回归用上联首句的开头三字,形成回环往复。这种格式被称作“脱卸连环式”。 苏轼《走马赏花》: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秦观《思情人》: 静思伊久阻为期,久阻为期忆别离。 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 苏小妹《采莲人》: 采莲人在绿杨津。在绿杨津一阙新。 一阙新歌声漱玉,歌声漱玉采莲人。 旧时的文人墨客,往往以繁难作为对自己才力的一种检验或者炫耀,所以唯恐其难度不够,这种字词顶真相接的格式,有人仍嫌其易,采用将顶接的字拆开,以字与其部分顶接,这就是“藏头拆字式”的顶真格。也有四时歌为例: 春歌 风轻云静正春宵,月淡星疏带浪摇。 缶藓绿阴侵曲洞,水桃红艳映平潮。 朝莺唤醒金闺梦,草杏妆成玉貌娇。 乔柳垂溪频点翠,十分芳惠异香飘。 夏歌 山人栖息乐林泉,水涘蛙声闹野田。 十里烟云光照室,土园竹木影筛天。 一波翻日西湖景,小扇摇风北牖仙。 山色半悬苍冥外,夕阳遥映万寻巅。 秋歌 一番风雨送微凉,小径幽兰杂佩香。 禾转新篁筛影密,山飘枫叶乱红楊。 日忧玉浓虚樽俎,且喜金凤发簌簧。 黄菊放残秋色静,青笼梧树罩琴堂。 冬歌 疑是瑶花舞上冥,六荒堆白似妆银。 金炉灰烬遗香涧,水漏声残夜气清。 青挂寒梅光自淡,火烹冰水咏初深。 木惊栖鸟风威疾,矢溜茫茫玉筯凝。 类似这样形式的诗很多,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在诗的顶真格式上,还有另外一种形式,那就是只在章与章之间的一句,首尾蝉联相接,也称之为“连环格”。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说:“有后章字接前章者(曹子建赠白马王彪之诗是也)”他所说的就是这种格式。曹植的诗,全诗共六章,自第二章始顶接: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羣。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这种形式的诗仿作者很少,只是到了明代,冯梦龙的山歌才有了采用这种格式的作品。他的《夹竹桃顶真千家诗山歌》,就是属于这种格式的。它是由一百二十三首诗组成,章与章之间均顶真相接。试举两章: 前叙 三句山歌一句诗,中间四字是新词。偷今换古,都出巧思。郎情女意,叠成锦玑。编成一本风流谱,赛过新兴银绞丝。 将谓偷闲(顶上丝字起) 丝丝绿柳映窗前,系弗住个情哥去后缘。花栏绕遍,春怀可怜。取花消遣,把金瓶水添。梅香不识奴心苦,将谓偷闲学少年。 万紫千红(顶上年字起) 年少娇娘行过百花亭,只见春风吹动百花新,桃花铺锦,梨花绽银。木香含蕊,蔷薇吐心。姐道:我郎呀小阿奴奴分明是天上琼花世上少,你莫道万紫千红总是春。 秋千院落(顶春字起) 出门俱是(顶沉字起) 月移花影(顶人字起) …… 到是宋元时期,在诗的发展方面,虽内容、诗格上不能与唐代相比,然而从诗的格律形式的普级提高的程度方面来说,也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顶极程度,在原来的格式上很难再有新的突破。于是文人诗客开始寻求新的诗歌表现形式,词,这种长短句的形式也就应运而生了。顶真格的的词也同样在诗人词家的手中不知不觉地问世了。填得最多的词牌,主要有《菩萨蛮》、《阮郎归》、《谢池春慢》、《蓦山溪》等,不仅是顶真格,同时还都是回文体。 如苏轼的《菩萨蛮·闲情》词二首: 落花闲院春衫薄,薄衫春院闲花落。迟日恨依依,依依恨日迟。 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 此体赵伯山,鉴堂、晁次膺、梅窗,以及汤显祖、吴山等均有作品流传。 梅窗有《阮郎归·元夕》词,也是顶真格: 皇州新景媚晴春,春晴媚景新。万家明月醉风清,清风醉月明。 缺名有《谢池春慢》、《蓦山溪》两首,为《夜景》词,通篇顶真,首尾相衔,不露穿凿之痕,真是难得的佳什。 谢池春慢 笑他蟾窟,窟中有谁来到?到晚阵风凉,凉逼霓裳老。老桂如相隐,隐恨知多少?少人间良会巧。巧绿佳景,景物同清照。 笑携纤手,手卷珠帘早。早是晚来风,风细细、一庭如扫。扫阶联坐,坐对玉钩阑,阑围月。月衔花,花月交相照。 严格的讲,“真”字,应该是以“针”或“鍼”字为正确,人们在缝纫衣物时,常带一金属环,用以将纫好线的针,顶过所缝制的布帛等物,这种工具就叫顶针。诗词中这种将连接之字一个接一个相顶,就如同缝纫时的以针带线的动作,所以正确的叫法应该是“顶针续麻”。然而,因为古来以“真”代“针”,久而已习,自然都认同于“顶真”,反而以“针”字为别称了。 |
|